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散文诗集,而《秋夜》则是《野草》的第一篇。 《秋夜》写于一九二四年九月个五日,当时,鲁迅住在北京阜城门外西三条胡同二十一  相似文献   

2.
略论《野草》的超验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散文诗集《野草》是鲁迅痛苦寂寞的心灵搏斗后诞生的篇章,展示出先生繁复沉厚的心理和精神趋向。超验主义的直觉,超灵,切近自然,与鲁迅深邃的思想融合,暴露了诗人渴望释放被现实束缚的自我的心声。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野草》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本。很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探索,但依然有许多问题待进一步研究。《秋夜》是《野草》的第一篇,对我们从诗学和思想内涵的角度理解《野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秋夜》是鲁迅审美创造活动的呈现,它是作者心物交融的产物。"心""物"之间呈现出动态互动关系,它表现出一个有规律性的交替变化,这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内在节奏。这一节奏由三个节拍构成,每个节拍构成如下:物→心→物→心→物。就其思想内涵而言,是鲁迅对未来想象的消极乃至绝望;整个诗篇在形式上具有明显的对话性和复调性。  相似文献   

4.
读《秋夜》     
《秋夜》是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的第一篇作品,写的是在凛秋的一个深夜中,作者于自己后园和屋里的所见所感。在创作方法上,鲁迅尝试着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溶入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把秋夜的真实景象和自己丰富的联想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诡奇的画面,寓意深邃,传达出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诗人极为复杂的思想感情。作品对象征黑暗现实的“凛秋”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写作《秋夜》后二年,作者在《厦门通信(二)》里说: “小草也有点萎黄。这些现象,我先前总以为是所谓‘严霜’之故,于是有时候对于那‘凛秋’不免  相似文献   

5.
鲁迅《野草》所蕴涵的生命哲学思想,是鲁迅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野草》是对灵魂的一种逼视,凸现了作者心灵深处的爱与苦痛、悲观与绝望。《野草》立足于大地、人间和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6.
关于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秋夜》已有许多讲解,并且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准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大学语文选讲》(修订本》中,钱谷融同志对《秋夜》的讲解,代表了最新的水平。他澄清了一些陈旧的和错误的讲解。读来深受其益。但在我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两个地方有作说明的必要:一个地方是不同于钱谷融同志的看法;一个地方是冯雪峰、钱谷融提出了正确见解,但论证欠充分,难以说服人,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补充和论证。  相似文献   

7.
散文诗集《野草》是身处黑暗中的鲁迅在心灵的炼狱中熔铸出来的鲁迅哲学,其中的“梦”体现了他独特的梦意识和象征性的艺术实践。本文将从“梦”的叙述与“梦境”的角度对《野草》进行新的解读,以期能够抵达鲁迅诡谲的心灵深处与之对话。  相似文献   

8.
散文诗《野草》灌注了鲁迅全部的哲学爱憎,也是鲁迅全部人格的隐喻映现。如若以伦理学为观照视窗,则可以发现,散文诗《野草》以深晦幽隐的风质内在地体现了鲁迅崇高的伦理真怀,鲁迅在《野草》中积极地表达了其"正当"的"必要恶"情怀,也隐伏地揭摅了他伟岸、全善的道德人格光辉,此外,在大面积沉郁风格的文字背后鲁迅在《野草》中也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精神"按摩"与休憩,其中便有他"内曜"终极幸福的亮色闪光,《野草》为卓杰的伟人之所以世纪伟大的至善人格提供了一份伦理精神价值上客观不偏的文本化诗意确证。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鲁迅的思想发展特征,探讨了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本文指出,鲁迅处在思想发展的质变时期,"反抗绝望"是他创作散文诗集《野草》的主导思想.鲁迅的这种思想特点反映在散文诗集《野草》的具体创作之中,就是把反抗命运的挑战和表白独立、坚强的人格意志,作为了散文诗的独特意象,并且着意刻划出《野草》所特有的象征与朦胧美的艺术境界.本文认为,《野草》是鲁迅反抗绝望的心灵浩歌,它显示出鲁迅的心灵力度、生命力度,透露着鲁迅探求真理的光芒,追求卓越和崇高的艺术美的光芒.  相似文献   

10.
《野草》是独语体的散文,是鲁迅孤独的个体存在凝练升华出的鲁迅哲学,显示鲁迅深刻、奇异的内心世界。鲁迅创作《野草》几乎与翻译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同步,他创作《野草》时可能受了厨川白村文艺观及弗洛伊德梦理论的影响,捕捉自我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直觉、情绪,借鉴其理论来创作。压抑苦闷的生活激发了鲁迅的创作灵感,并在作品创作的意象中无意识地流露出鲁迅内心的真实感受。  相似文献   

11.
一个作家总要或多或少地受到某些异域作家的影响。鲁迅就受到包括尼采在内的异域作家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鲁迅的作品中。通过分析《野草》中《秋夜》的意象,得出鲁迅对他人精神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  相似文献   

12.
纵观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艺术表现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善于运用象征的手法。鲁迅把他对社会、人生的“小感触”隐藏在象征性的形象中,营造出一种冷峻幽深的艺术境界。而在各种象征性形象中,色彩的象征是非常突出的。在《野草》中鲁迅着意描绘三类色彩:灰黑、白、红。鲁迅运用灰黑这两种冷色调来象征暗示那个阴暗的社会和他自身惆怅悲凉的心理;白色被赋予了双重的象征意义:一是孤独抗争黑暗现实而引起的绝望、虚无情绪;一是执著构建美好未来所激发出的充实、圆满心境;红色则传达出鲁迅对于社会的愤怒和复仇,同时也折射出他对于希望的追求和生命的礼赞。可以说,鲁迅笔下象征性色彩形象的选择和色彩意境的铸造,使《野草》拥有了更为独特的美学魅力和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野草》 ,不仅催动了张承志的散文创作的新探索 ,而且唤起了他的大散文意识。与其说张承志在解读鲁迅时发现了自己的影子 ,不如说他是在鲁迅思想文化资源中找到了“自我” ,这绝非单向的被动接受 ,更多的是心与血的沟通和回应。于是 ,张承志的散文越来越烙有了鲜明的《野草》遗风 ,甚至一些具体篇什都可作比照性阅读。尤其是两人对散文文体的认同 ,既是鲁迅对张承志散文创作基质的深层召唤 ,也是张承志对鲁迅大散文遗产的文体彻悟 ,更是彼此心灵的默契与精神的共鸣。可以说 ,鲁迅完成了《野草》 ,也将一个真实的鲁迅留给了后人 ,张承志借《野草》体认了鲁迅的真实 ,更成熟了一个散文家的“自我”。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战士真我”及其译作《出了象牙之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翻译的《出了象牙之塔》深刻地影响了1925年前后鲁迅超越生存虚无、回归“战士真我”的重大生命抉择。鲁迅翻译《出了象牙之塔》不仅在时间上与他创作《野草》,“决战虚无”的时间1925年基本同步,而且,在肯定积极的虚无体认以及真正生命价值创造的哲学意味上,在推崇“批判——反抗”现实的“战士”生命方式上,《出了象牙之塔》都与《野草》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鲁迅是现代讽刺大师,散文诗《野草》中的讽刺艺术由于其真实的讽刺生命,经过"特别一提"的讽刺手法,表现出"旨微而语婉"的讽刺美。《野草》的讽刺渊源起于鲁迅对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主旨,以及批判对象的滑稽荒诞,是鲁迅外冷内热的人格投影。  相似文献   

16.
鲁迅思想的矛盾性集中体现在他的《野草》中.这种矛盾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充满着结构张力的逻辑两难,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冲突,纷繁复杂的呈现在文本中,使得《野草》表现出多义特征.  相似文献   

17.
孙玉石的《〈野草〉研究》 ,是作为鲁迅学一个分支的《野草》学正式形成的标志。其最为明显的特点是系统性 ,使《野草》研究从单篇的解析、专题性的论析 ,迈向了体系化的系统研究。第二个突出特点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理研究 ,反对从主观臆想出发的逞意判断和任意发挥。第三个突出特点是善于以美学的眼光审视《野草》 ,以诗学的思维方式研究这部散文诗。系统性、历史的和美学的眼光这三个特点聚合在一起 ,就形成了全书的重心 :《〈野草〉的艺术探源》。而他最近出版的《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 ,又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本《野草》解释性读本 ,与《〈野草〉研究》一起 ,合为孙氏《野草》学著作的双璧。为鲁迅学以及《野草》学的发展开拓出了一条正路 ,树立了一个范式。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一九二四年九月至一九二六年四月,这期间,鲁迅翻译了日本文艺评论家厨川白村的理论著作《苦闷的象征》和《出了象牙之塔》,鲁迅的《野草》深深地受到了厨川白村这两部著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建立和走想成熟的思想的保证,使中国现代文学具有了反思的品格。现代性的复杂性在鲁迅心灵体验中具有深刻的体现。无疑他的《野草》诗集最能体现鲁迅这种复杂的现代性体验。由于现代性的多面性,于是鲁迅《野草》中心灵体验也就具有多种的阐释,从中可以感受到他的现代性复心灵体验。从《野草》中可以具体感受的现代性体验是鲁迅的自我怀疑、自杀意向、实用理性支配下执着的行走、无言自我放逐和难以言说的颓废心灵体验。  相似文献   

20.
鲁迅创作于1924—1926年的散文诗集《野草》一向被认为是鲁迅心理的真实写照,因而引起了研究者的诸多关注。《野草》中的散文诗《这样的战士》,以其明确的斗争意识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样的战士》一文反映了鲁迅的孤独、无望和"痛打落水狗"的决绝,表现出鲁迅顽强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