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一书的序言中提出了“两种生产”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概念作了科学的概括.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概念全面揭示了生产现象的实质内容,论证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动力和规律.认真学习恩格斯“两种生产”的理论,对于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贯彻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特别是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对两种生产理论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本文将对两种生产理论中的若干理论问题,提出我们的见解,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一、正确理解两种生产的基本原理 在两种生产理论问题上的歧见,往往是由于对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中关于两种生产的基本思想的不同理解所产生的。因此,正确理解恩格斯的这一基本思想,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的关键。恩格斯认为“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据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  相似文献   

3.
依据马克思主义观点考察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关系,既要唯物的,又要辩证的。艺声、石岚同志的《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内在联系》(载《文学评论》1981年第2期,以下简称《联系》,引文不标出处)一文,提出一些有益的见解,但是基本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现就一些问题发表一点个人的浅见。一、两对概念的界限马克思、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阐述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以下称“两种生产”)的关系,指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总的说来,物质生产决定艺术生产,两者具有必然的联系;同时也指出两者关系的复杂性,存在着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以下称“不平衡”)的关系。这种“不平衡”正是建立在“两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包含了丰富的两种生产思想。它是两种生产思想发展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到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不了解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中的两种生产思想,不仅不能完整地理解两种生产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而且也不能真正把握两种生产理论的内容和实质。  相似文献   

5.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两种不同类型奴隶制的区分根据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研究,奴隶制基本上存在着东西方两种不同的类型。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论述“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时指出: “由于这种野蛮状态,他们还没有达到充分发展的奴隶制:既没有达到古代的劳动奴隶制,也没有达到东方的家庭奴隶制”(第八章,以下引文简称《起源》)。  相似文献   

6.
刘坤亮撰文指出:两种生产决定论是指,恩格斯1884年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提出的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都是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这一直是历史唯物主义中一个容易产生歧义的问题,如今又是我们控制人口的“两种生产”理论的主要依据;但从它发表之日起就引起争议,直到今天也没人把它说得令人信服。怎样看待它?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发展过程,对此可从马恩思想发展中找到“印迹”;二是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的问世,促成恩格斯晚年提出了两种维产决定论。结合《起源》本身和现实可作如下理解:人…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一书中,对原始部落时期战争作了论述。后来的许多军事理论家或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给予不同的解释,至今众说不一。争论的焦点是:该如何理解《起源》书中的“战争”概念?在阶级和私有制产生以前有没有战争?笔者认为,对战争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战争起源问题正本清源,实在很有必要。一、什么是战争?  相似文献   

8.
<正> 马克思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之前,曾在1857—1858年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以下简称《前形式》)一节里论述过“亚细亚的”、“古代的”和“日耳曼的”三种“所有制形式”。由于手稿写成后长期没有公开发表而《序言》木文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内涵又未作具体的说明,研究者对马克思、恩格斯其他著作中有关亚细亚社会论述的理解又有很大的  相似文献   

9.
(一)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男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恩格斯的这一段话,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作为社会存在的“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决定性的;而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  相似文献   

10.
“两种生产”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本文对“两种生产”的真正含意提出了新的见解。作者认为,长期以来人们误解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序言中提出的“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这“两种生产”是“历史中的决定因素”的本意,指出不能把“人类自身的生产”简单地归结为人口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对于文明起源的问题,有些同志认为人类文明起源于奴隶社会。其理由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一书中,按着摩尔根的历史分期法,把人类社会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时代。因此,便简单地认为,蒙昧和野蛮时代的生产力极端低下,不可能有人类的文明。只是在人类“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产生“真正的工业和艺术”,进入了“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页)才开始了人类的文明。我认为这是对恩格斯关于“文明时代”论述的误解,混淆了人类文明与“文明时代”两个不同概念的含义。  相似文献   

12.
1982年,张中一同志在《求索》第6期上发表了《泪罗山屈原墓辨析》(以下简称《辨析》)一文,认为玉笥山以北的乌龟山战国墓是屈原墓。1987年,刘石林同志在该刊第3期上刊出《屈原墓位置何在》(以下简称《何在》),和《辨析》作者商榷,认为屈原墓在今天汩罗山上12座疑冢中是无疑的。两位作者不仅用大量文字资料进行论证。同时还声明“多次到实地勘察考证”,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其中一些论证是成功的。但也应注意到,他们的某些论证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关梦觉同志在《论政治和经济的辩证关系》(以下简称《关系》,见本刊今年第一期)一文中,提出“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有两种涵义:一种是从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一种是从怎样发展生产、怎样发展经济的角度来说,政治统帅经济,政治起决定作用或主导作用。”这就是说,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政治与经济有两种相反的关系。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妥当的,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4.
江洋 《理论界》2015,(2):1-8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正是它的发表使唯物史观在史前社会的历史中摆脱了假说状态,成为真正的科学。列宁曾评价《起源》"是现代社会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其中每一句话都是可以相信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凭空说的,而是根据大量的史料和政治材料写成的。"然而,就是这样一部重量级的、根据大量史料和政治材料写成的科学巨著,恩格斯却仅用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便撰写完成,因此,读者不免产生困惑——《起源》的写作何以可能?笔者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为基础,从历史的视角详细考证了《起源》写作当时的理论背景,以期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视域来理解回答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 厚达700多页的《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以下简称《演变》)不能说是王光明学术历程的总结之作,但绝对是他学术生命中的一次颠峰体验。在重述中国现代诗歌的百年历程、在辨析“现代经验”、“现代汉语”、“诗歌本体要求”三者互动关系的诗性言说之中,王光明尝试了一种可以称之为“现代汉诗”的诗歌本体话语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正> 如何理解孟轲“万物皆备于我”的命题?历来说法颇不一致。近年来多从哲学的角度去理解,但也是人各为说,在性质的判定上,存在很大差异。令张季平同志又论及此事(《孟轲“万物皆备于我”辨析》,《文史哲》1984年第三期,以下简称张文)。张文不同意把这个命题看成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说法,认为象陆九渊那样把“我”解释为“我心”或“我之本心”,并不符合孟  相似文献   

17.
人口,作为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和作用。人类自身再生产,一开始就参与历史过程并成为重要因素之一。一、关于人类自身再生产的有关争议目前,理论界对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提出的关于社会两种生产的理论,存在着不同的理解。1、认为两种生产的含义其实指的是一回事,即“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坚持着“生产本身又有两种”是同一内容。“直接生活的生产”这一概念中的“直接生活”一词,指的就是人的直接生存,即人的生命的新陈代谢和繁衍。为了实现人的直接生存,一方面需要…  相似文献   

18.
近十几年来,人们一直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以下简称“两变”)的提法,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命题。一九七四年后,有同志还断定“两变”的提法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精辟概括和生动表述”。(张江明同志的哲学小册子《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以下简称《发展》)“‘两变’的命题,表述了辩证唯物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完满解决。”(梁琼芳:《“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命题,可以理解为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科学的表述》,以下简称《表述》,载一九七九年第四期《学术研究》)这更远远超出了一个认识论命题的范围。然而,这种提法究竟是否科学,这种认识究竟是否正确,我认为都是很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9.
人们通常认为,关于“两种生产”的原理,是恩格斯1884年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序言”中第一次提出来的。 对这一原理持异议的人们认为,这表明恩格斯在晚年“改变了观点”,意味着唯物史观的“破产”,导致了唯物主义历史学说内部结构的破坏”,“犯了二元论的错误”。 即使在肯定这一原理的人们中间,也不承认它是唯物史观本身固有的组成部分。直到1968年,苏联学者T·A·巴加图利亚还认为:“两种生产”原理是“恩格斯由于利用当时科学的新成果”,对他和马克思原来关于物质资料生产在历史中起决定作用这一规律的适用  相似文献   

20.
1888年,恩格斯出版了哲学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并把马克思写于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改名为《马克思论费尔巴哈》(以下简称《论》)附于书后。本文认为,在《终结》和《提纲》的哲学思想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差异:一是哲学研究应当从实践出发,还是从自然界出发;二是实践概念应该首要地被理解为本体论概念,还是认识论概念;三是马克思哲学究竟把“现实的人”作为核心问题,还是把“纯粹思想”作为核心问题。本文强调,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不应该回避这些差异,而应该认真地对待它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