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张全新同志的《逻辑哲学引论》(简称《引论》),是国内出版最早的逻辑哲学专著。这本专著面对当代逻辑学研究中的一系列前沿课题,通过史的考察,论的解析,建立了一个“金字塔同构模型”。这对于从哲学上回答逻辑学的难题,对于立足逻辑学当代的成果发展新的哲学体系,可能会起到积极的或重要的作用。《引论》中许多论证无论在哲学界还是在逻辑学界都是崭新的和具有创建性的。  相似文献   

2.
(一) 一般意见都认为,主体客体问题属于认识论的范围,而不是本体论问题(参见《哲学研究》1985年6期,李景源:《主客体问题研究的新进展》)。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所谓本体论问题,无非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思维与存在谁是本原的问题。要科学地说明这一问题,仅仅局限于本体论范围是不可能的,必须把本体论与认识论统一起来,即在思维与存在的现实的统一关系中考察谁是世界的本体。这是因为,从历史的角度看,思维与存在构成现实的总体关系,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即思维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特殊的精神形式,是以主体和客体的出现为条件的,只有当思维随同其主体一道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并通过这一活动作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2期上发表了刘奔同志《主体—客体关系问题和哲学基本问题是一回事吗?》一文,该文认为不能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混同于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这对于我们深入研究哲学基本问题是有意义的。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往往限于哲学基本问题是一个还是两个以及思维与存在行没有同一性的争论,对与哲学基本问题直接相关的概念或范畴的理论分析却重视不够。其实,只有通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范畴作深入的理论分析,准确地把握这些概念和范畴,才能真正深入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刘奔同志的文章,从这个方面研究哲学基本问题,走出了新的一步。但文中的有些提法和观点,还值得商榷。例如,该文认为,精神一物质关系问题是本体论上的问题;主体一客体关系问题则是认识论上的问题。(见第171页)又认为客观存在这个概念比客体概念更广泛,客体概念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实际地进入人们实践领域中的那一部分,(见第173页)这些看法就似有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南五省(区)人民出版社协作出版了一套《政治理论基础知识丛书》,江家齐同志撰写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其中一本较好的哲学入门书。第一,该书观点比较准确、全面。作为通俗政治理论读物,首要的是所持观点必须准确、全面。但过去一段长时间里,人们谈论辩证法,往往只讲它的革命性,而忽视甚至否定它的保守性。针对这种倾向,该书作者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原理,阐明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即“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  相似文献   

5.
哲学问题与问题哲学--论一种可能的哲学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晏辉 《学术研究》2003,(10):24-29
哲学观是对人们用以进行哲学致思方式和方法的看法 ,是对哲学的反思或后思。反思与后思的意图既在于考察哲学对象或哲学问题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更在于省察哲人进行哲思时提问题的方式、致思的层面和价值立场。反思人类哲学走过的心路历程旨在发现哲学问题与问题哲学之主题转换的内在逻辑 ,自明现代哲学的社会历史使命。哲学的定义随时代的发展又因哲思者的理论旨趣而不同 ,但从哲学的使命说 ,它总是或应该是关注人类生活和人类命运的。在现代语境下 ,我们主张一种问题式的哲学致思路径  相似文献   

6.
哲学问题与问题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问题研究是哲学创新的突破口,是新哲学理论的催生剂。《中国社会科学》哲学栏目高度关注哲学的问题研究。2006年以来,我们先后编发了中国人民大学陈先达教授的《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张曙光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有的现实性与超越性》两篇评论性文章;2006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与《学术界》共同召开了“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学术研讨会”,倡导以哲学的方式思考重大的时代性问题和中国发展问题,以自觉的问题研究推进哲学的创新与发展。本期推出的这组专题文章是参加会议的学者对各自研究领域的问题、思考路径、未来前景的深入思考和进一步探讨。其中,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衣俊卿教授认为,哲学在重大文明转折处总要捕捉新问题,探索新范式。新时期的中国哲学捕捉了新问题,却忽略了范式的转换。因此,应首先关注哲学范式的问题。哲学创新的关键是以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范式替代抽象化的意识哲学范式。同济大学哲学系孙周兴教授认为,“哲学”完成了,我们面临“后哲学”的问题。哲学批判,文明对话或交互文化沟通,以及人类美好生活的可能性的筹划构成“后哲学”的三大主题。后哲学的思想的前景取决于它是否能够直面技术困境和价值虚无这两大现代性难题。深圳大学景海峰教授主张面对新挑战的儒家伦理要从“妖魔化”处境之中脱身,以获得“出场”资格,就需要对其概念范畴、问题向度、思想脉络和历史情境做更为细致、深入的分析研究。这样,儒家伦理的合理性才能得到准确说明,其价值和意义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甘绍平研究员认为,宪法规定的保护人权的原则由于其高度概括性,难以在现实中提供具体的行为指导。因此伦理学界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精准地确定人权概念的内涵,清晰地勾画人权准则适用的边界,从而为人权保障提供理论依托、逻辑论证和论据支撑。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俞吾金教授认为,当代美学的根本问题是“人类为什么需要美?”当代人的主导性审美需要不再是加剧其异化、紧张和冲突的生存状态的悲剧美学,而是通过轻松、俏皮、滑稽和幽默消解异化、紧张和冲突得以形成的不切实际的理想的喜剧美学,以使当代人从精神上摆脱并超越其生存状态。山西大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郭贵春教授提出应将“语境”构建为科学哲学未来发展的基点和新的理论生长点,认为“语境”因其普遍的思维特征而成为构造世界的新的“根隐喻”。作为根隐喻的“语境”平台的构造,其核心是形成科学哲学的“语境”研究纲领。这是科学哲学发展的未来趋势。今后,本栏目将继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学术评论,欢迎商榷、批评、讨论。  相似文献   

7.
8.
由广东省高等院校部分哲学教师编写、广东省人民出版社出版,供高等院校理、工、农、医系科使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简要读本》,从1980年到现在已再版3次,印数近90万册,在全国许多大专院校使用的过程中,受到普遍的欢迎。这本哲学教材吸取了近几年来哲学社会科学方面许多新的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和时代感。在辩证法部分,一改多年来总是从矛盾普遍性、  相似文献   

9.
对模糊数学理论的发展,哲学界已经作了一些理论概括,但还未达到哲学概括应有的高度.模糊数学作为表征和处理模糊现象的重要方法,其研究对象具有局限性,它表征和处理的只是客观模糊现象的一小部分.哲学对弥漫性世界认识客体模糊性把握,应在两方面表现出来,即具有二维性.  相似文献   

10.
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表明作为科学之科学的旧哲学的消灭,而哲学仍然以世界观的形式作为自身的存在方式并真正发挥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不能是单纯以注经释义为最高意旨的哲学家,而应该是以自己的哲学参与改变世界的实际活动并从中提炼哲学思想的哲学家。我们应该区分哲学中的问题和问题中的哲学。哲学中的问题只有来自问题中的哲学,才是有生命力有现实性的哲学问题,因为现实的要求和矛盾最强烈地表现在人类面对的问题之中。  相似文献   

11.
郑东 《学术界》2006,(2):111-117
哲学话语的基本要求是新颖、扎实和严谨,来不得半点松懈和随意。哲学话语如长期得不到规范性的根本转变,人们所抵制和担忧的“边缘化”的严重后果将不可避免地成为现实。一般的哲学分类是根据哲学学科的内在学理和特征把哲学从其他学科和事物中区别、剥离出来,避免或消除一些混淆哲学与非哲学的现象,同时也要顾及和认可哲学层次与哲学分支内部的交叉、汇合的特点。哲学学术性即体现哲学学术内涵和外延的系统性、整合性、循环性基本特征,哲学学术性至少有差异与多元、批判与反思、开放与碰撞三大特征。三大特征也是三大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12.
哲学家从事哲学思考,离不开语境,也离不开文本。文本是前人留下的思想材料,也是后辈学者实现理论创新的基础。对于同一个文本,处在不同语境中的读者,会读出不同的思想意涵。被选择的文本带有明显的时代性。因此在文本处理上要注意区分和把握文本的理论特质。从文本创新的角度说,后辈哲学家对前辈哲学家的文本都是"接着讲"的,他选择何种文本,取决于时代的需要,取决于他从事理论创造的需要。发展中国哲学史研究必须注重方法,掌握必要的知识。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新时期应用哲学研究缺乏准确的问题意识和明确的工作方向这一问题 ,本文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入手 ,探讨重返哲学智慧本根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工作方向。应用哲学的问题意识来自生活实践 ,其工作方向是关注、研究、思考和阐释生活智慧 ,其基本使命是帮助人们达致智慧人生、造就智慧群体。  相似文献   

14.
:“唯能论”坚持能量是比物质更为基本的实体 ,将物质与运动分割开来。实际上物质与运动以及动力的关系 ,是实体与属性的关系。能量不能脱离开物质而存在并起着作用 ;物质也不能不具能量而现实存在。但是 ,人的思维却可以将能量从物质的诸多属性中剥离出来 ,最后使能量上升为原动者 ,而物质则成为一具空壳  相似文献   

15.
由崔焕青副教授主编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论》,(以下简称《新论》)最近已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由河北财经学院。河北大学等1 5所高校教师共同编写的,是一本近40万字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论著。 《新论》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为主线,.加强了运行理论,广泛吸收了国内外有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最新研究成果。从研究对象到体系结构,从内容到方法均有不少创新,是一部在党的十三大以后首批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理论的新教材。我认为这本《新论》主要“新”在以·F几方面:  相似文献   

16.
透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总结和概性,可以从中发现其更不深刻的理论意蕴,揭示出马克思哲学冲破思辨传统羁绊,开拓人学视野的哲学理路--从自然维变、社会维度和实践维度三个着眼点切入,探讨了人的存在根据、人的存在价值和人的存在本质.  相似文献   

17.
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的根本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存在”范畴含义的不确定性,抽象表述的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需要具体化,才能被切实理解和把握.哲学基本问题具体化表述的关键在于对存在领域的具体划分.把哲学基本问题具体表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的依据在于把存在的范围确定为物质和精神两大领域,这是有史以来传统哲学对存在领域进行分割的一种基本模式.这一基本模式确定了传统哲学的基本论域和一般性质.哲学的根本转向在于对哲学基本问题具体表述内容的变革,其基础则是对存在领域分割模式的创新.迄今为止,人类哲学理论的发展虽然在某些研究领域中实现了研究重点和关注问题的转换,但是在其存在论与认识论的根基上却从未实现过任何根本性改变,这就是对物质和精神、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关系的基本性承诺与具体化解读.因此,人类哲学的发展从未发生过真正意义上的根本性的理论转换.由于把信息概念作为哲学的最基本概念之一引入哲学,信息哲学阐明了一种全新的存在领域分割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具体表述方式,因此,信息哲学实现了人类哲学的第一次根本转向,并因而导致了人类哲学的全方位的根本性变革.  相似文献   

18.
本组文章是上一期哲学栏目中的专题研究《当代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的续篇。其中,苏州大学任平教授认为“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指向一种“问题视域”的立场和范式,引领我们去深刻理解马克思在哲学革命中提出的“反思的问题视域”及其当代意义;反思和解答新全球化时代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在场的主要方式。华中科技大学欧阳康教授从哲学合法性追问的问题维度,探讨了哲学问题的实质与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并提出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链,认为哲学研究是在对于人性的深层发掘和对世界价值意义的探索与创造中互动性地展开的。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哲学系冯平教授将对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批判和建构视为哲学的工作方式,认为“为获得思想资源的解释”是一种有强烈的现实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的研究。在中国现实背景中,“对解释的解释”必须以对中国问题的关怀为动力。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浙江大学认知与语言研究中心鞠实儿教授从人文与科学两方面探讨了逻辑学认知转向的可能性、理论基础、主要形态和基本特点,论证了逻辑的文化依赖与文明的平等原则,认为逻辑学将面临的重大问题是跨文明说理的规则问题。至此,《当代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专题已连续刊发两组文章,关于该专题的讨论将暂告一段落。但本栏目今后仍将继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学术评论。欢迎商榷、批评、讨论。  相似文献   

19.
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孟子在对战国时期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状况的关注下,在继承周代"敬德保民"和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基础上,鲜明地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理念。孟子不仅强调民心向背决定战争的胜负,而且认识到了民众决定政权得失和国家兴亡,民众是统一天下的决定力量。同时,孟子提出了养民以惠,置民之产;教民以德,教育为本;与民同乐,甘苦与共的具体操作策略。可以说,孟子的民本思想不仅在战国时期影响巨大,而且在后世的君主和士大夫层面也产生巨大回响,甚至对今天的执政理念的提出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但是常常有人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每一种哲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完全等同起来,我以为这是值得商榷的。 所谓基本问题就是指根本上所要予以解决的问题。从哲学史上看,古今中外,不论哪一种哲学理论都确实有意或者无意、明确或者不明确地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做出了自己的解答。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自然地和必然地成为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