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李鸿章多年从事洋务实业活动 ,为中国近代铁路业的开创建有荜路蓝缕之功。他在淞沪铁路的谈判中维护了国家利益。他是我国自建铁路的首倡者。他在创建铁路事业的过程中阐述了筑路与抵御外来侵略、发展民族经济间的相互关系。他大胆主张引进外资。同时 ,他也把铁路与个人实力联系在一起。由于多方因素的制约 ,他的主张和实践终未能引导中国铁路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鸣岐主政广西时期,中国正值内忧外患时期,为有效地应对西方列强对中国西南的侵略,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变革措施,包括调整军队编制、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发展近代电报系统和铁路网络。这些举措顺应了世界近代军事变革潮流,大幅提升了近代广西的防卫能力,有效地维护了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铁路作为一种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压迫而被引进来的。西方侵略者用炮舰打开了闭关的清朝帝国的大门,为了扩大对华侵略,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俄、英、美等国把修筑铁路提到对华侵略的日程之上,它们对清政府接连不断地提出在华修铁路的要求,但都被拒绝了。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湖,而攫取中国铁路权,则是列强侵略中国计划中的首要一环,所以它们争先恐后地利用不同方式吞噬中国的铁路权。从一八九五年至一八九九年,中国的绝大部分领土都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各自划分的“势力范围”,中国一万多公里的主要铁路干线都被帝国主义各国控制着。与此同时,中国人对铁路的认识由肤浅转为深化,刘铁路的态度由排斥转为接受。一八八一年,为解决开平煤矿运煤的需要,建成中国自办的第一条铁路一唐胥铁路。中法战争后,倡议筑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华侵略的加深,当他们提出要在中国修筑铁路的要求之时,李鸿章竭力阻止洋人在中国兴建铁路,以防他们通过兴建铁路攫取更多更大的特权和利益。后来随着他与西方国家接触的增加,更由于洋务运动的发展,对铁路的认识也逐渐深刻,转化为积极上书清廷,逐一论述对铁路的认识,充分阐述修筑铁路的诸多好处,主张由中国人自己修筑铁路;而面对修筑铁路所需的巨大经费问题,李鸿章明确提出要举借外债,但在举借外债时必须遵守三条原则,并身体力行,为铁路的修筑奔走呼吁不遗余力,努力实践,从而逐渐形成了李鸿章对铁路和修筑铁路的较为完整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19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西方列强借修约之机向清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以攫取在中国的铁路修筑权,借此打开中国内地市场,进行全方位的侵略运动。由此引发清政府内部围绕铁路问题的广泛讨论。本文拟以此间列强觊觎中国路权的侵略活动和清政府对铁路的认识为切入点,剖析在传统小农思想和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交互作用下,清末近代化意识形成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6.
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在哈尔滨的投资是其在东北亚地区进行的比较有代表性的经济活动。它不仅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较大的作用,更为哈尔滨近代都市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构筑了框架。 1898年,沙俄开始在我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枢纽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很快就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特别是沙俄在东北亚投资的场所。这些投资包括工业、商业、金融及贸易等各方面,基本上框定了哈尔滨商贸都市的模式。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1898—1906年为帝国主义在哈尔滨投资的初期。沙俄资本捷足先登,大量投入,使哈尔滨形成了近代经济的雏型  相似文献   

7.
19世纪中叶,在内外压力的夹击下,东北随着营口"开埠",被迫对外开放。为进一步加强其殖民统治,掠夺中国资源,俄日等列强旋即在东北地区敷设铁路,建成"丁"字型铁路网。由于铁路的修筑,近代城市迅速兴起,近代城市化开始起步。因其城市化过程中的起步晚、发展快、程度高、城市人口的外来性等特征,都与铁路建设密不可分,从而产生了独特的历史影响,带有浓重的殖民色彩。  相似文献   

8.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爱国主义传统,进入近代以后,我国遭受了资本主义列强前所未有的侵略和欺凌,爱国主义思想又有了新的发展。近代史上的爱国主义表现在哪些方面?其特点是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本文拟就此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近代历史上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近代,我国在政治上外患甚于以往任何一代,在经济上和科技上也出现了落后局面。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也为此遭受了帝国主义列强前所未有的侵略和欺压。这就使近代  相似文献   

9.
张嘉璈与利用外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惠璈,又名张公权。他是一位有影响的民族金融家,在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从事银行金融工作,出任过中国银行副总裁、总经理和总裁职务,并于1935年至1943年担任国民政府的铁道部长,负责抗日战争前夕及战时的铁路建设事业。他继承了孙中山先生《实业计划》中提出的在中国利用外资修筑大规模铁路的设想、并为此身体力行,不仅遵循孙中山的遗训,推行利用外资,努力发展交通运输事业,而且在理论上作出了新的阐发,著有《中国铁道建设》一书。  相似文献   

10.
【说明】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帝俄为了侵略中国,争霸太平洋和亚洲,诱逼清朝政府同意修筑一条横贯中国东北的铁路  相似文献   

11.
李春玲 《理论界》2009,(4):155-157
近代中国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欺侮,当时,马克思、恩格斯曾深切地关注着中国的境况,关怀着中国人民,他们深刻地揭露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本性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充分肯定和赞扬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和战斗精神,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从中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据近日报载:2005年我国GDP同比增长9.9%,总量达18.2万亿元(折合美金2.2万亿元),跻身于世界第四位,闻之不胜欣喜。近代以来,中国受列强侵略,期盼国家富强,中国人民历尽艰辛奋斗,而今建设成绩辉煌,民族复兴有望。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以近代经济学为基本分析框架,对近代中国的铁路外资问题进行了富有新意的经济学阐析。他认为要发展近代铁路,不能不充分重视和借助外资的力量,但外资的介入,却又带有强烈的侵略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努力方向,就是要尽可能在获得外资好处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危害性,平衡好维护主权与引进外资之间的微妙关系。他的分析表明,在维护主权的前提下,近代中国的铁路建设究竟能够沿着对外开放的道路向前走多远,哪些是我们应该为之付出的在可以承受范围之内的代价。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卷土重来,予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刚刚发展的我国民族工商业严重打击,加以军阀混战,致使人民“所受痛苦,较之战时尤甚。”孙中山认识到,除反对列强侵略外,还要实现近代化建设,发展实业,才能改变这种局面。他深刻地指出:“惟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此后中...  相似文献   

15.
唐湘雨 《天府新论》2015,(3):125-130
近代钦州、北海、防城交通事业的举办与法国的殖民扩张有极大的关系。法国在此着力最早,影响也最深;美国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自清末以来,历届中央政府既与法国、美国侵略行为作斗争,又与之相互妥协,以维护国家利权。在这一过程中,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中有关西南路港建设的主张,对北部湾的交通规划建设影响最大。1928年北伐完成,国家重新统一,掀起了交通建设的一个新高潮,但是,对北部湾交通建设有实际性的推进与建设,是在陈济棠主政广东时期推行《广东省三年施政计划》的规划下发展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陈济棠是北部湾地区近代交通事业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6.
奕訢是近代中国具有卓识远见的政治家,他主张建立一个“和众丰财”、“国足民有”、信守条约,和西方列强和平相处的社会。认为“礼可治国”,“道可治欲”,从人君到普通官吏,只要加强修养,就可以防止官场腐败。为了学赶西方,他力倡“师夷长技”,领导和主持了近30年的洋务新政,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但由于受列强侵略、慈禧太后的排斥打击,以及“夷夏观”和近代民族主义等诸多因素的干扰,他的政治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17.
教会学校与美国对华文化渗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代来华的西方列强中,美国的对华政策独具特点。长期以来,美国在与其他列强一道从政治、军事、经济上侵略中国的同时,还特别注意舞弄精神侵略的所谓“长远之计”,企图从知识、信仰、道德等方面对中国人民施加影响,以达到从思想精神上奴役中国人民的  相似文献   

18.
16——19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对澳门的争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0年,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同时也是列强对中国处心积虑侵略的一个结果。而16——19世纪初他们对澳门旷日持久、尔虞我诈的争夺,则可以说是这一结果的前奏。 一、葡萄牙觊觎澳门之得逞 14、15世纪,西欧一些国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不  相似文献   

19.
张之洞对促进中国经济近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这种贡献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实践上;无论在工业、交通运输业、农业、金融业,还是商业方面,都是有目共睹的。尽管他所做所为的主要目的不能脱离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抵御外国列强的侵略,但是客观上在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以及推翻以清政府为代表的封建统治等方面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资金匮乏是制约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840年鸦片战争后,特别是甲午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它们大肆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走私贩毒等经济掠夺,中国长期积累的白银大量外流,致使中国币制失常,财政困难。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之始就感到资本的严重不足,举步维艰。为此,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为了实现实业救国、强国富民的理想,在1912年计划修筑国内铁路时,首次提出利用外资筑路的主张,以后又把这种主张扩展到全部经济领域,形成了全面、系统的利用外资的思想。一、利国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