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亮 《老年世界》2007,(8):24-25
那爿破旧的老房早就该拆了。石墙早已颓败,青草从描了白圈的“拆”字中顽固地钻出。老房们挤成一条胡同,尽头站一棵相思树,很老的树,却长得茂盛。正是五月间,相思树满冠的花儿,把整条胡同染得艳黄。  相似文献   

2.
南锣鼓巷的沙井胡同里有一家可爱的小店。店主小恰在狭小的空间里堆满各式各样的日系公仔、杂货,以招牌“轻松熊”打造出属于自己的“轻松生活”。  相似文献   

3.
何禾  石文华 《城市》2011,(7):35-38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始进人快速城市化时期,大量居住区开始在城市中出现,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以平房、胡同为主的居住模式。然而近年来,大运量公共交通的发展和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人们的出行距离向极远和极近两个极端发展,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现代常采用的“居住区—居住小区一居住组团”的层级式结构似乎已难以适应城市的发展和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因此,探索一种新的居住模式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啃老”,已成为北京一个见怪不怪的世相。 某日去市中心的一条胡同办事,见一些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在胡同里闲逛。居委会大妈说:“这胡同里没工作‘啃老’的人多着呢!有的毕业后好几年都没找到工作,有的是下岗失业了。”  相似文献   

5.
“丁当”,邻居家关门时发出的声音居然让张女士患上了“声响恐惧症”。张女士退休三四年了,一直生活得很平静。一天,她在家中猛然听到邻居新装防盗门关门时的“丁当”声,突然觉得震耳欲聋,心惊肉跳。  相似文献   

6.
胡同作为北京的一大地域特色,不仅构成了北京城的交通网络,而且是北京居民生息活动的场所,成为反映北京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舞台。胡同文化是北京传统文化中最具魅力的部分.是北京传统文化在民俗生活中的生动体现。文中从北京胡同的历史、四合院建筑的形制以及“老北京”的朴素民风三个方面入手.对北京传统胡同文化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我的退休生活我于2003年从领导岗位退休以后.常常有同志关心地问我:“从繁忙的工作中退下来,您适应吗?您是怎样安排退休生活的呢?”我总是回答:“很适应.我的退休生活很丰富。”  相似文献   

8.
旗舰 《老年世界》2007,(24):28-29
过去有的老人喜欢泡吧、有人喜欢泡茶馆,还有人喜欢泡商场,就认为是很前卫的老人,而眼下,“泡拍族”、“网上掌柜族”、“溜溜族”、“拼客一族”、“帮帮族”等的出现,也让我们看到了老年人生活随着时代发展多姿多彩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陈倩 《女性大世界》2005,(12):56-57
在电视中看李湘,总觉得她像洋娃娃一样漂亮.活泼而快乐。这次近距离的采访,让我发现她还是个很浪漫很乐观,生活在幻想中的人。“我总陶醉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而且什么事情都往好的一面想,这样可以很开心地享受生活。”  相似文献   

10.
平时拿一张纸、捏一根针,生活中的一些精细动作对健康人来说很简单,但对帕金森病患者来讲却是难上加难,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抖动、僵硬、动作慢”的状态中。目前全球帕金森病患者共有400多万,其中170万在中国。  相似文献   

11.
安阳 《现代交际》2004,(4):56-56
在每周一个固定的时间,电视上都会出现一个叫周周的女人,很漂亮,也很有气质。周周主持的电视节目叫《JJ好生活》,在电视上,她教女人们怎样插花、怎样用南瓜做一个花瓶,典型的“DIY”运动拥护者。虽然有人说,作为美国一位著名牙医的太太,周周当然可以对着镜头,把自己的闲适生活做给人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丧偶后很快建立新的家庭”这样一个生活中的事件,我们发现,当事者的亲人往往会感到很难接受,甚至也不能理解,尤其认为生前两人感情很好的当事人另找新欢很“绝情”很“冷血”很“虚伪”。  相似文献   

13.
生活的尊严     
一位刚从美国学习回来的朋友说:在夏威夷期间,发现那里几乎每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都很快乐。印象最深的是一老者导游,他对待每一位游客都很和善,服务非常周到,如同照顾自己的家人。见到中国游客,他用蹩脚的中文不断地说:“你好,中国”“你好,北京”。所做的一切,让人感觉舒坦,看得出,他发自内心地喜欢自己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九月 《老人天地》2010,(4):47-47
家住北京市东城区老胡同里的老战养了15年的那只大鹩哥,说起话来字正腔圆、京味儿十足,素有“讲师”的美誉。据说,还能给别的鸟培训呢。  相似文献   

15.
沈睿 《中外书摘》2011,(12):73-74
即使是“文化大革命”的时代,卖小鸡的农民也在北京城里的大街小胡同里串游。我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他们怎样躲过重重的反资本主义的关卡审查。一到早春,我们就常常听见胡同里由远及近的吆喝声,“卖小鸡喽,卖小鸡喽-”那个“喽”字好像是歌声一样悠长,余音袅袅,在胡同里荡漾。  相似文献   

16.
生活是极不愉快的玩笑,不过要使它美好却也不很难,为了做到这点,光是中头彩赢20万卢布,得个“白鹰”勋章,娶个漂亮女人,以好人出名,还是不够的——这类福分都是无偿的,而且也很容易习惯。为了不断地感到幸福,那就需要:(一)善于满足现状;(二)很高兴地感到:“事情原本可能更糟”。这是不难的。  相似文献   

17.
2010年8月,俄罗斯姑娘费兰花初到中国,在广西师范大学进修中文。自那时起,她就把桂林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深深爱上每中国的生活。如今,她是北京语言大学出了名的“比赛鬼”,热衷于参加各种比赛和社会活动,对公益志愿服务也充满热情。费兰花说,在中国她从未有到了外国的感觉,相信自己和这个国家很有缘分。  相似文献   

18.
李淑贤 《中外书摘》2007,(10):17-19
溥仪常常带着我一起去看望七叔载涛,哪怕只坐10分钟,也要询问一下身体、生活情况。他说:“只有这么一个亲叔叔了。”婚后的第一个新年,我们又去拜年。载涛很高兴,仍沿袭对皇帝不能直呼姓名而只能讲“官称”的旧礼,称呼溥仪为“大爷”。他也听说溥仪会干许多家务活啦,  相似文献   

19.
胡同,也称“里弄”或“巷”,是指城镇或乡村主要街道之间的、比较小的巷道。胡同,是老北京的一大特色著名的胡同有东交民巷、什刹海胡同等。一般都认为,胡同的称呼是从蒙语水井一词的发音演变而来的因为从元大都的实际看,胡同与井的关系更密切一些。  相似文献   

20.
心理案例:乃岁的林大妈老伴早年过世,自己辛辛苦苦把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拉扯大。大儿子在外地开厂,女儿也嫁出去了,她和小儿子生活在一起。林大妈考虑到自己身体不太好,于是就想先把财产——套房子和15万元存款分配好。由于大儿子在外地开厂,生活“不差钱”;女儿出嫁后,小日子也很滋润;小儿子却生活比较困难,是个“啃老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