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词史的角度论证了词的音乐属性。词的起源与音乐有着难以分离的紧密关系,历代词人评家赋予词以众多的“芳名”、别号,莫不与音乐相关。中国诗乐结合的传统,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词的产生是中国诗乐结合进入第三个阶段的产物。诗乐结合的第三阶段是燕乐。唐代是燕乐的繁盛期,燕乐形成的同时也在孕育着词这一新的诗体形式。从“选词以配乐”到“由乐以定辞”,中间又跨越了相当长的历史时空。字句齐整的五、七言诗入乐,难以与流行的乐曲在节奏与旋律上配合得完美无间。乐曲愈发展,诗乐之间的矛盾便愈加突出。曲辞从五、七言之齐言走向杂言势在必行。长短句歌词的出现是必然的。正是音乐,新兴的燕乐催化了词这一诗体形式的诞生,而词这种长短句歌词最好地反映千变万化的音乐旋律节奏  相似文献   

2.
“歌辞”是我国古代一种源于民间的音乐文学,敦煌歌辞亦不例外。我国文学史上出现的新文体大多源于民间,有的和音乐具有密切关系,这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传统特点。“歌辞”乃是自先秦配合雅乐的《诗经》,到汉魏六朝配合清乐的乐府,以至隋唐时代配合燕乐的曲子、大曲的总称。它和说白、散语以及吟辞是有明显区别的。“歌辞”这名称的范围甚为广泛。说白、散语长短无节,并且是不叶韵的;吟辞也无定调,并且是无定韵的;而“歌辞”则要具备体段(即章解)、平仄(即旋律)、叶韵(即节拍)三个条件,并且可以发声歌唱。唐代歌辞有的叫“曲”,有的叫“曲子”,有的叫“杂曲子”,还有的叫“曲子词”,……但所有这些名称,都未免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词学研究中,词起源于民间说一直是主流的观点,但这一观点需要反思和检讨。从词的界定来说,词体的发生,就音乐原因来看是盛唐之后经过法曲变革主要源于六朝清乐的新曲子;就其文学建构因素来看,则是通过糅合乐府诗的杂言以成长短句、借鉴熔铸近体诗律而定型化的。考察魏晋六朝以来的本土清乐发展历程和近体诗的形成历程,这一点是可以明确的。而魏晋以至盛唐之前,中国文化基本上是以宫廷贵族为文化中心而存在的。在盛唐开天时期的玄宗宫廷中,音乐制度发生了重要的转型,即由传统的大曲歌舞演出到清雅的小型乐队轻音乐演出的转型、由隋代初唐盛行的喧闹胡乐到以清乐吴声法曲的转型、由传统的以乐舞为主要音乐表现到以声乐为主要音乐表现的转型。音乐消费创造了对歌词的需要,所以这一时期以七言绝句为代表的声诗大量涌现,曲词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李白的宫廷应制词创造便成为百代词曲之祖。词既不是起源于民间也不是燕乐的产物,词起源的民间论和燕乐说存在诸多矛盾,词产生于盛唐宫廷文化当中,是宫廷音乐消费对歌诗需要的产物。词的产生和形成,就发生时间来说,是盛唐的天宝初年;就发生的地点来说,是盛唐宫廷而非民间。回顾百年来曲词发生史的研究,对民间、平民之类概念的推崇...  相似文献   

4.
词是一种独特的汉语诗歌形式.词的产生,有自己特殊的内部原因.下面,拟从音乐、语言及汉语诗歌形式的发展等方面,历史地对词的形式产生进行一些分析. 首先,我国古代的诗歌,每一种新形式的产生与发展,都往往与民间的歌谣和音乐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诗经》时代的音乐为“雅乐”,雅即夏也,也就是古老而正统的中原音乐.汉以后,由于国家的统一和南北文化的交流,中原的人不再歧视南人为“南蛮(鸟夫)舌之人”了,南方的音乐和北方的音乐在这个时候开始了大溶合,于是“清乐”系统逐渐建立起来了,汉魏以后的乐府诗,便是这种新兴音乐  相似文献   

5.
“唐宋词”是唐宋时“曲子”这一音乐艺术形式的一部分。换句话说,以文案形式流传至今的“唐宋词”,是当时词曲一体的曲牌体声乐作品中的歌词。唐五代时,文人往往称“词”为“曲子词”,或简称为“曲子”。至宋代,词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曲子词”有了不同的称谓,如“诗余”“长短句”“乐府”“乐章”“琴趣”“笛谱”等,有的干脆将其简称为“词”。这些称谓,有的是词人对“曲子词”来源、性质的一种认识,有的则为词人的一时之兴。但是,曲子词是一种声乐艺术,其词体由音乐所规范,在唐宋是无疑的。所以,若从明确性质的角度出发,用“曲子词…  相似文献   

6.
"唐宋词"是唐宋时"曲子"这一音乐艺术形式的一部分.换句话说,以文案形式流传至今的"唐宋词",是当时词曲一体的曲牌体声乐作品中的歌词.唐五代时,文人往往称"词"为"曲子词",或简称为"曲子".  相似文献   

7.
关于燕乐的商榷——兼及词之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燕乐(亦称“宴乐”,“宴”同“燕”),目前学术界多认为它起于隋代。如任半塘先生在《唐声诗》上编中说:“惟燕乐实始于隋。”这一判断,不仅关系到燕乐本身的起始时代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词的起源问题。因为长短句词是与燕乐相结合的,因此不少词论家便把燕乐的起始时代,定为即是词的起始时代。如任半塘先生说:“‘长短句词’亦属燕乐范围,当随燕乐之开始而开始,断在隋代,岂容主观派其兴于数百年后之中晚唐?”(《唐声诗·弁言》)又说:“盖诗乐、词乐共属于燕乐,而燕乐之具体形成,则开始于隋。”(同上第七章“与长短句辞关系”)  相似文献   

8.
戴伟华 《学术研究》2023,(2):143-151
正如《渔歌》在张志和等与日人唱和中互补完成格式规定,《忆江南》格式也是在白居易与刘禹锡唱和题名互证中完成。《忆江南》“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将文字词与音乐曲调作区别,关联“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之句乃“每首五句”之句,说明刘禹锡和白居易词已有文字规定格式,而“曲拍”只是指《忆江南》曲调,类似后世之词谱,无音乐功能,“曲拍为句”的实际意义指依词式填词,而非依曲调填词。刘禹锡所和白居易“春词”《忆江南》当为二首,而“山寺月中寻桂子”是“秋词”内容,不在和诗范围之内,刘诗没有遗逸。《忆江南》调名异题,说明初词依调填词方式与音乐的关联,后变为依词填词与音乐分离的词体创作状态;而调名随内容而易名,反映了词由调名与内容一致向内容与调名分离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论雅趣     
从正的、合乎规范的、高尚而不庸俗的美的事物和行为(文艺创作、文艺鉴赏、环境布置、习惯爱好、言谈举止等)中显出的审美情趣,称之为“雅趣”。 中国古代美学很早就对“雅”推崇备至。古代帝王祭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所用的乐舞,即名“雅乐”。例如周代的雅乐(天舞)儒家把它奉作最高典范,认为它的音乐“中正和平”,歌词“典雅纯正”。历代封建统治者取得政权后都循例制作雅乐,以歌颂本朝的功德。雅,也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诗经》中,它是一种具体的诗体,后来又  相似文献   

10.
魏晋乐府官署演变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宋书·乐志一》说 :“汉末大乱 ,众乐沦缺” ,《晋书·乐志上》也说 :“汉自东京大乱 ,绝无金石之乐 ,乐章亡缺 ,不可复知。”当时的乐府几近于消亡 ,由于西南一带较为安定 ,以雅乐郎杜夔为代表的一批乐工陆续来此避乱 ,荆州牧刘表曾令杜夔与精通音乐的孟曜为汉献帝合雅乐。《三国志》卷二十九《魏书·杜夔传》称 :“乐备 ,表欲庭观之” ,说明这项工作在刘表在世时就已经完成。虽然史书中缺乏明确的记载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合雅乐”远非一二人所能完成 ,因此当时在荆州必然聚集并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魏书·杜夔传》又说 :“后 …  相似文献   

11.
真乃《人间词话》之核心王国维《人间词话》最重“境界”,开篇即云:“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此“境界”之标举,固超乎流俗,独树一帜,然加细味即可发现,境界乃《人间词话》之主旨,而“真”乃“境界”之核心。正如王氏所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在这里,境界包含自然景物与主观情感两大要素,然无论景还是情,皆赖一真字,舍真即无所谓  相似文献   

12.
唐宋词社会文化学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宋词并非仅仅作为一种独具审美价值的文学艺术样式而存在,它的产生和发展,不但需要燕乐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音乐环境,同时还涉及到当时的各种社会风尚习俗,是综合了多种社会风俗而产生的“文学—文化现象”。因此,研究唐宋词,离不开社会文化学的环节与视域  相似文献   

13.
《尚书》是我国最为古老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它记载了华夏民族刚跨入人类文明门槛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军国大事,而以典谟训诰誓词和命词的形式保存下来,流传开去。这也就是后来历史学家所称的“典谟训诰之文”了。《尚书》中的“典”,本为典册之意,但这里却包含着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的意思,如《尧典》,就是一篇记载尧、舜言论和事迹的重要著作,无怪后人将其奉为“经典”了。而所谓“谟”,就是谋,是指谋略、谋划、谋议,象《皋陶谟》的内容就是舜、禹和皋陶之间的政治谋议与对话。无论是“典”还是“谟”,在《尚书》中…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文学样式中,词尤专于言情。词始于唐,是当时兴盛的燕乐所孕育的结果,到宋代,词得到进一步发展。它会乐歌唱,有别于我国“诗三百”以来的“声依永,律和声”、先调后调的诗统,而以依曲制词、传声填词,因调作词为其创作程序。因此,比起诗来,词与音乐有着更为密切的渊源关系,即禀承了音乐艺术形式独有的细腻、深长、隽永的表情特质。音乐是听觉艺术,可以通过音色、力度、节奏、旋律、调式、织体、曲式,以及声音的延伸来进行极为宽泛、抽象的情感表达活动,而词作为一种以语言体式为中心的文学样式,又是如何有效地…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传统诗词,与音乐联系密切,无论在历史上发生过多少体式上的变化和诗体名称上的差异,但从古至今,把它作为乐曲中的一部分歌词,却是很少改变的。中国最早的一部歌词诗集是《诗经》,也就是被称为"不学诗无以言"的三百篇,这是周朝政府从民间收集到的三千多首歌词中的一小部分,作为乐歌以供专门乐舞机构使用。为显示周王朝的尊严,起着"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的作用。这些被后人尊为"经"的歌词诗在当时都能配上音乐曲调而演奏,只因时代的变更,可供宫庭演唱的音乐大都散失,三百篇乃脱离歌词的性质而独立…  相似文献   

16.
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创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先河 最早使用“实事求是”一词的是东汉的班固。他编著《汉书·河间献王传》,对河间献王刘德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做总体评价时说“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人颜师古注解说:“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即根据实证,求索真知。自班固以后,“实事求是”一词逐步演化为一个成语流传下来,用来指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作风。到了近代,一些思想家们用它来称西方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而一些学者则把实事求是看作是中国固有的治学方法,梁启…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词史上,北宋词人秦观向来被推为婉约派杰出的代表。他的《满庭芳》(山抹微云)词,则是他的著名代表作,前人论词、选词莫不涉及此篇;然而论点互异,迄无定见。近年沈祖棻先生认为这首词写“在将要离开此时所在地汴京的时候”,词中“蓬莱”是指秦观曾在东京供职的“秘阁”,“‘蓬莱旧事’,即指在东京的一段生活而言”。此一观点可能受到前人影响。清代陈廷焯说:“少游《满庭芳》诸阕,大半被放后作,恋恋故国,不胜热中。”沈先生只是用形象化的语言阐述了这一看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宋词选》则把“蓬莱”释为“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并说:“这里指作者过去寻欢作乐的地方。”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在引述《艺苑雌黄》几句话后,说:“会稽虽旧有蓬莱阁,在龙山下,本篇是否确指其地未可定。”  相似文献   

18.
姜夔是南宋词坛一大名家,他在《白石道人歌曲》中留下的17首带谱曲子词,是现存两万多首《全宋词》中仅有的带谱歌词。这些带谱歌词展现了曲子词完整的本真面目,揭示了其词曲媲美的组合方式、音乐文学的功能互补及弱化缺失原因,从而为探究词体由音乐文学向纯文学转变提供了第一手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9.
张晓丹 《理论界》2008,(7):110-111
学术界传统说法认为屈原作品中“沅湘”一词指的是沅水和湘水。而作者认为“沅湘”这一地名,不是指沅水和湘水,而是指屈原的被放地江湘会流处一带。屈原正是在这里创作了《怀沙》与《离骚》。  相似文献   

20.
略谈包世臣的文学思想与诗文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兵农之所宜,通王伯(霸)之所造,储将相于渔樵,定治安于莽草。身用术行,酬价尽职。驱策百万于边陲,抚摩亿兆于祍席。贤哲连茹,奸佞绝迹。外无窃发之虞,内寝追胥之役……否则撰临驭之规,陈治平之理,乐情志以终身,垂信则于来世。”—— 《七辩》这是包世臣所说的“君子奉天之大道”,即他的学术途径与政治理想。这里所表现的政治热情与胸襟气概,与李白的《大猎赋》颇为近似。李白的政治著作没有流传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