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山西旅游资源的文化多元性分析与开发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是旅游资源大省,目前已形成晋北宗教古建文化、晋中晋商民俗文化和晋南华夏根祖文化三大品牌。但山西旅游资源具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对山西旅游资源文化的多元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其开发模式,并提出促进山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黄河、汾河孕育的河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根基和核心之一。河汾文化主要包括河东根祖文化,晋商文化,宗教文化和河汾主体文化。它为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文化根基。根据河汾文化的分布特点,可将山西全境划分为:河东根祖文化旅游带、黄河河域文化旅游带、晋商文化旅游带、汾河河域文化旅游带、五台山恒山宗教文化旅游带、雁门大同历史文化旅游带、太行历史风光文化旅游带。要把山西建成旅游文化、经济大省,必须作深度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3.
山西是文化旅游大省,有发展旅游演艺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地旅游业发展正处于战略转型和品牌提升期,旅游演艺对于提升当地旅游文化内涵、塑造良好形象、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山西旅游演艺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与晋南旅游文化的汉译英实践相结合,以探讨其英语翻译的有效途径。从功能角度对旅游资料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出晋南黄河根祖文化旅游资料的有效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山西新闻界,有谁能够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满腔热忱地向世人宣传介绍三晋的名山大川、旅游风光,为山西旅游业的振兴发展摇旗呐喊、鸣锣开道?在山西旅游界,又有谁能够将个人的理想爱好与旅游事业融为一体,以苦为乐,孜孜不倦地著书立说,用诗歌、散文和报告文学等多种形式采撷三晋民风民俗,挖掘三晋旅游资源,提高旅游的文化品位? 有!他就是记者接触多年的一位同行,在山西省旅游局担任过20年宣传处长、10多年《中国旅游报》山西记者站站长,并冠以理事、秘书长等多种头衔的副研究员,三晋旅游文化的开拓者李彬先生。  相似文献   

6.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历史文脉延续与社会、文化可持续的重要空间载体。分析山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空间结构与分布并做原因解释,以期为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评定和历史文脉的延续提供引导。结果表明:(1)山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总体空间格局为南多北少,集中分布于晋中、晋南地势平坦的盆地,汾河、沁水两岸和南太行西麓;(2)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多时间久远,名村以明清时期为主;(3)历次评选晋中、晋南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量大体持平,第六次评选晋南数量优势明显;(4)山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数量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与其地处黄河文明发祥地与中原文化区的深厚历史根基密不可分,同时与自然地理、评选标准、政策导向等原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明史上与西方文化相并立的一座高原。黄河贯流古代中国,秦岭将古代中国分为南北,山西高原将古代中国分为东西。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历史的现实发展相结合,造就了山西文化小高原,使山西文化高原具有阳刚、桥梁和独立几个特点,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正所谓"中国五千年文化看山西"。从现代旅游的角度而言,山西文化高原本身就是一个人类文明的高合成性景点,山西高原曾经演绎过的历史文化、军事文化、政治文化、心灵文化等厚重、博大、细腻、壮观,充满了神奇的文化魅力,看历史中国必看山西。  相似文献   

8.
文化与旅游的密不可分性决定了文化因素在旅游翻译中的重要地位,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给译者在旅游翻译中带来了障碍.山西作为旅游大省,旅游翻译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本文针对译者在翻译山西旅游材料时遇到的文化空白和文化差异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使用具体样本、对译文读者原有文化信息进行修改、删除或补充等方法及利用外国游客熟悉的文化信息代替原文的信息来解决文化空白和文化差异现象.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山西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科学审视了其存在问题,积极探索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方式创新,对山西文化旅游业引进风险投资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为促进山西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既有利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又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旅游发展。基于昂普(RMP)理论,从山西省非遗资源主要特征(R)、非遗旅游游客诉求问卷调查(M)和非遗旅游发展现状(P_(现状))三方面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山西非遗数量、类型和文化背景区域分异明显。2.游客更偏好依托于原文化生态空间的非遗旅游目的地,但也认可迁移至景区或城镇中心的非遗旅游地。3.从非遗旅游业态及其空间载体组合看,山西可发展三种资源地指向和三种市场地指向的非遗旅游产品(P_(未来))。  相似文献   

11.
从生物学的共生理论出发可以看出,树立共生思想,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构筑和谐旅游空间,共同提升黄河三角洲旅游品牌的知名度与竞争力,是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以滨州与东营两市为例,从两地旅游资源、空间关系与交通网络、文化渊源、合作意愿等来看,黄河三角洲具备区域旅游共生的可行条件。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的共生模式主要包括资源共生、管理共生、利益共生和环境共生四个方面。该模式的运行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东营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南部广饶的兵家文化资源、北部黄河入海口的自然风光资源、移民和民俗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以及石油文化资源。为此,在现代旅游视域下,南部广饶应突出军事旅游主题;北部黄河口可建设"梦幻黄河口"超级剧场;中心城区可建设百鸟园和石油主题乐园、民俗园、吕剧剧场和红色旅游基地。  相似文献   

13.
岷江上游历史文化资源非常富集,其代表性历史文化资源要而言之有五:大禹文化、蜀源文化、江源文化、羌族文化以及其他文化。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这一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尚未形成有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应该充分整合资源,加快岷江上游文化旅游发展,尽快形成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基本思路是:尽早拟定区域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抓好基础研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文化旅游服务环境;精心设计特色文化旅游带,尽快形成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丰富文化旅游内涵和形式,多渠道拓展岷江上游文化旅游空间;分层培育文化旅游消费市场和群体,夯实岷江上游文化旅游社会基础;集中组织和营销;打造大型岷江上游文化旅游集团。    相似文献   

14.
湿地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武汉琴断小河湿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分析武汉市琴断小河湿地风景区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背景,提出了文化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其发展的必然性,研究探讨了该区域开展文化生态旅游的优势,并对该区域生态旅游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提出了开展文化生态旅游的几点思路。以期为该种类型景区的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山西民间舞教材尚处于挑选尝试的起步阶段,伞头秧歌风格特点显著,民间可被继承的舞蹈元素丰富,现存表演形式相对完整,深受百姓喜爱,展演发展积极,早已成为晋西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承载着深厚广博的黄河黄土文化,如能列入教材,既是对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最好保护,也是山西地方特色办学的最终需求。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旅游资源丰富,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近年来由于该产业迅猛发展,加之人们的旅游环境观念落后,重发展轻保护,致使旅游环境严重恶化。为优化山西省的旅游环境,应加强旅游环境的研究和管理,不断提高公众的旅游环境意识,积极开发和推广生态旅游,广开思路,创造良好的旅游社会环境和人文旅游环境。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陕西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旅游产品的结构,运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增长极理论以及空间一体化理论,分析了渭河流域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认为,应以乡村农耕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开发渭河流域关中农耕文化,构建沿渭河进行整合开发的文化旅游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渭河流域形成"一城、一轴、多中心"的旅游发展空间结构,极力打造集文化、休闲、娱乐一体的渭河农耕文化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18.
东营作为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交汇区,黄河文化、石油文化、孙子文化等在这里汇聚融合,其文化发展具有很大潜力。但是,东营在文化行政管理、文化人才建设、文化投融资管理、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等体制机制上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为此,东营应从战略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加快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完善文化人才管理机制,拓展文化投融资渠道,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健全区域一体化文化发展交流机制,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产业将是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也必将成为新世纪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从总体上看,黄河口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了一定的实力,呈现了较好的前景,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要实现黄河口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