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究竟走什么道路才符合我国国情,当前认识很不一致,归纳起来不外乎包干制、分成制和分税制这样三种观点。我认为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必须走分税制道路。 这几年中央和地方在财政分配上既实行过分成制,包括“比例分成”和“总额分成”等,也实行过包干制,即地方财政包干、与中央分灶吃饭。实践表明,这些措施作为财政体制改革的过渡形式是可行的,但是削弱了中央财政,削弱了国家财政这个强有力的调控手段,各地方执行时多从本地利益出发,从而导致产业结构失调、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等一系列问题,如中央财政所占国家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大幅度下降,50年代占70%左右,到1988年下降到47.2%,使得中央财政越来越困难。近10年中,中央财政除1985年外年年有赤字,而地方财政大部分年份都有少量结余,中央财政亏空则  相似文献   

2.
土地、劳动和投入是农业生产中基本而重要的要素。由于人口的增多,土地有限性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业投入的重要性就更为显著。农业投入不足,已成为湖南农业发展的“瓶颈”。一、湖南农业投入的现状1.财政支农投入少、比重低,尤其是科技支农投入少。2002年湖南地方财政支出533·02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着投入总量严重不足,投入来源结构性断裂,投入主体行为扭曲,政府对农业投入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等问题。为促进我国农业持续增长,必须强化责任意识,形成政府对农业投入是绝对必要的共识;将支持农业发展作为财政政策的重要任务,确保农业资金投入的增加;建立政府农业投入经营管理体系,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结构;重新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在支农投入上的财权与事权。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省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有较大增加。财政直接投入农业的资金,1981至1985年平均每年增长6%左右,1986至1988年平均每年增长22%左右。加上国家对农村的减免税和价格补贴等间接投入的财政资金,增长幅度就更大了。在我省财政形势严峻,连年发生赤字情况下,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应该说是不少的。但是由于我省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农业发展能力弱,财政资金的投入还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直辖以来重庆市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得到较快发展。数据模型与实证分析表明,政府的投资、财政支出对农GDP增长、农业产出的提高具有较大的弹性作用。现阶段,应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规范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机制;有效整合财政支农资金,集中有限资金解决重大问题;健全财政支农资金分配方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新财政支农资金拨付方式,确保支农资金的时效性;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监督体系,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效用。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关系着国家富强、经济发展、国民素质和社会稳定等重大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财政农业投入作为一种资金补助,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有条件的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是县级政府财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和监管力度,才是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文章在分析财政农业投入监管模式优化设计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财政农业投入监管模式优化设计的基本思路,同时,指出了财政农业投入监管优化模式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7.
中央自提出"三农"问题以来,相关文件陆续出台,要求重视农业发展,加大农业资金的投入.财政支农资金如何分配、下放、落实、有效利用成为我们在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的一个中心议题.其中,资金的结构与规模又是关系如何优化财政支出.提高社会资源配置的关键点.我国现存的财政支农结构与规模的态势,基本上还反映着计划经济下财政支出的特点,一方面满足不了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对无须政府支持的诸多事物,依然进行大量供给.这种结构与规模上的不合理,致使农业发展资金落实不到位,财政支农资金的投资效益不大.为此,一些县市地方政府着力进行财政支农资金改革,试图达到支农资金分配项目和投资力度的整合,实现资金结构与规模的优化.  相似文献   

8.
八十年代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卓著成效。但在九十年代,要继续稳步地推进我国农业的发展,还需要我们深入地揭示和把握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认真研究农业发展的战略性对策。本文仅就这方面的问题作出探讨。 一、90年代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 农业投入对农业增长的影响。我国农业国情和农业物质基础的现实条件表明,增加农业投入就有助于农业的增长。1950年至1987年,国家财政拔付支农资金约2938亿元,占财政支出总额的10.39%左右,加上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户投入的资金与劳动积累,我国农业物质基础显著改善。为此,这一时期我国农业得到了增长。但是近几年  相似文献   

9.
当前,民族地区财政的最突出问题是财政结构失衡,明显地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收支比例严重失衡。从“一五”至“三五”时期的二十年时间内,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除西藏外,收支差额并不十分悬殊,自给率基本保持在70%以上,有些年份还自给有余。“四五”计划以后,特别是近十年,少数民族自治区财政收支状况出现格局性变化,地方财政收入占总支出的比例急剧下降,民族地区财政吃补贴、依赖中央财政的局面日益严重。财政收支失衡给民族地区财政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中央固定补贴数额的情况下,自给率  相似文献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照耀下,经过新疆上下的共同努力,新疆经济文化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截止1994年,中央财政对新疆财政的补助(包括定额补助和专项补助)累计达到407.2亿元,占同期地方财政支出的56.7%。新疆财政工作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取得了很大成就。1994年财政收入完成28.7亿元,加上上划中央消费税和增值税25.6亿元,1994年新疆财政收入达到54.3亿元,较1955年的1.73亿元,增长30.4倍,较1978年的7.14亿元增长6.6倍,1978年至1994年平均每年递增13.5%。1994年财政支出完成71.1亿元,较1955年的1.83亿元增长37.8倍,较1978年的17.02亿元增长3.18倍,1978年至1994年平均每年递增10%。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以财政支农支出为主的财政支出项目的作用及效率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国财政支出的效率近几年来有下降之趋势,提出了增加财源,适时进退,提高管理效率,正确处理好地方与中央财政职能分工协作关系,提倡勤俭节约等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1994年分税制以来,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发生重要变化,江浙沪地区上缴财政占中央财政比重逐年大幅增长,而中央财政给予江浙沪地区的转移支付则逐渐下降.通过模型估计,得出江浙沪地区上缴中央财政的最优极限,分析过多财政上缴对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过多转移支付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激励的扭曲,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吴进进 《东南学术》2021,(5):120-128
基于财政结余视角,对中国地方政府支出预算执行进度滞缓成因进行研究表明,支出增长驱动是我国地方财政结余膨胀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政府支出效率下降、政府预算最大化倾向增强,导致财政支出规模超过了公共服务需求和实际成本,为财政结余创造了空间.地方财政分权是缓解地方财政支出驱动结余增长的重要机制:地方财政分权提高了财政支出效率,加快了支出进度,削弱了支出规模对财政结余的扩张效应;财政分权降低了地方政府支出规模,并进而遏制了财政结余的膨胀.建议加强地方预算硬约束,控制地方财政支出规模的过度扩张;同时提高财政结余管理的制度化,持续强化对财政结余的清理整顿;此外还应提高地方政府自有收入,加强市县政府收入分权.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1~2011年凤阳县财政支农资金及农业经济增长时间序列,分析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支农资金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和可持续的动态关系,财政支农资金的产出弹性系数为0.2450,是农业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反之则不成立。基于财政支农资金与农业经济增长两者关系在国家、省域层面与县域层面的差异性,提出若干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关系的博弈行为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由过去以行政组织为主要基础的行政服从关系转向以相对经济实体为基础的对策博弈关系。财政包干体制下的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由过去的强制关系向协商契约关系转变,中央相当大部分的财政收入通过与地方谈判获得,形成放权让利的新局面,其博弈模式的均衡是中央政府采取下放政策而地方政府以对抗的对策回应,导致中央财政能力弱化。而分税制是对财政包干体制的根本否定,其着眼点是逐步收回向地方下放的权利,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博弈模式的均衡为中央集权而地方对抗的局面,中央采取“以牙还牙”策略,而地方政府的理性决策总是对抗中央政府,其结果是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有了新的发展,中央财政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16.
产品结构调整,实质上就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因此,它必须以生产要素的现实状况为依据。贵州资金、技术设备等属于稀缺要素。就资金来说,地方财政年年靠中央补贴,1986年是贵州财政历史上较好的一年,然而其中财政收入169,697万元,支出却达到303,860万元,中央补贴占三分之一。全省86个县,收不抵支吃定额补贴的有63个县,占73%。财政支出项目中,1985年仅“人头费”就占财政支出的62.9%,再剔除其他非生产性开支,地方  相似文献   

17.
文章针对我省当前财政支农资金缺乏稳定的增长机制、投向与农民的愿望背离、对农民的农业生产性投入的带动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认为财政支农虽然是国家行政机制的作用,但必须通过发挥市场机制来放大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并相应地提出政策建议,以提高我省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97—2005年分省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发现地方政府竞争提高了政府基础教育支出努力程度,对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发展是有利的。这表明我国的财政分权体制中存在对于地方政府的政治激励机制。另外,通过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与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之间分别呈现U型和倒U型关系,财政支出相对水平对政府基础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的影响是负的,反腐败、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显著为正。  相似文献   

19.
梁东黎 《江海学刊》2013,(1):80-86,238
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症结可以归结为五个经济结构问题:收入结构、生产的投入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财政支出结构。产生这五个结构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型财政。在"收"的方面,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过大;在"支"的方面,在政府财政支出中,投资支出比重过大,对企业转移支付比重过大,而社会福利支出比重过小。所以,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言,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改革财政制度,更具体地说,是改革生产型财政。第一,使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不超过当地GDP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在近期,至少要按一定的比例与后二者挂钩。第二,开征地方政府经济建设支出税,由中央政府用于对居民的转移支付。  相似文献   

20.
对广昌县赤水镇、塘坊乡两地的农业投入(主要是指金融机构的贷款)情况调查结果如下:1在整个贷款余额中,从贷款用途看,农业贷款所占的比例为49.1%,其中逾期一年以上贷款额所占的比例为43.5%,占年底新增贷款的56.2%。生活贷款的比例为1.7%,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