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历经若干年的寒窗苦读,在走出象牙塔,迈向社会,期冀实现一番作为时却时常因就业歧视而在人生重要的转型期面临尴尬的境地.纵观就业现实,大学生愈加普遍地受到就业歧视已成为不争的实施,这不仅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困难,还对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与和谐造成了一系列消极影响,成为了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从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具体表现谈及,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以期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2012年7月,女大学生曹某以平等就业权被侵害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这是《就业促进法》生效后第一个性别就业歧视案件,标志着对性别就业歧视的司法维权的开始。我国应对相关立法进行完善,通过建立反歧视的专门机构、完善歧视案件举证责任的规定,将招聘阶段作为反歧视的重点等举措来减少就业歧视。  相似文献   

3.
就业歧视的构成要件是认定就业歧视的关键,是重要的法学理论和实践问题。美国法律明确把就业歧视划分为个体性差别待遇歧视、制度性差别待遇歧视、差别影响歧视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的就业歧视在构成要件、举证责任和诉讼结构上都有所区别。尽管就业歧视的构成要件是通过具体的个案来认定的,但在美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法律工作者还是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和普遍性的就业歧视构成要件理论,针对不同的就业歧视类型确立了不同的构成要件、判断规则和诉讼结构。其中一些认定的原则和标准,如"麦道测验法"、"五分之四法则"、"业务上必要"原则等,都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相似文献   

4.
正日前,杭州西湖区人民法院判决女大学生小黄诉招聘单位无故"限招男性"构成就业歧视一案胜诉。正是这一纸判决,再次将近年来就业公平的隐痛搬上了台面。纵观如今的就业市场,"门槛"来自合理差别的少,而来自无理歧视的多。如果在招聘之初就不把女性纳入考察的视野,实质上就是在破坏就业性别间的机会平等,那么女性所面临将不是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资格参与竞争的问题——而这资格是宪法法律赋予每一个人的  相似文献   

5.
平等就业权是公民人格权和劳动权的重要内容,但平等就业权司法救济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权利保障举步维艰。通过对平等就业权案件进行实证考察,我国应当结合《就业促进法》的执行情况和司法实践,从新增"平等就业权纠纷"民事案由、完善举证责任倒置规则和就业歧视责任体系、明确就业歧视的含义与范围、扩大平等就业权的主体等方面完善反就业歧视立法,加强平等就业执法工作,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非公办高校歧视下的性别歧视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造成了对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本文在简要分析西安地区民办高校女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基础上,从政府、用人单位、民办高校及女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提出改善民办高校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平等就业权是人权的核心内容之一。坚持公平就业、反对就业歧视,既是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要求,也是维护劳动力市场公正秩序的需要。自上个世纪中期开始,加强反就业歧视立法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近些年来,我国的反就业歧视立法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一些新的立法越来越多地体现了反就业歧视的精神,一些既有的立法通过修订充实了反就业歧视的内容。但是,对应于就业歧视现象仍频发生的现实和不断高涨的社会诉求,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依然任重道远。内容亟待完善,实施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8.
英国反就业歧视法律将就业歧视分成直接歧视和间接歧视两类,适用不同的证明规则。法律允许雇主提出真实职业资格、公共利益和肯定性行动三种抗辩。一旦证实存在歧视,雇主将被要求消除歧视造成的一切影响。此外,英国设立了平等及人权委员会,使得反就业歧视工作具有坚实的组织保障。鉴于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存在的诸多问题,可以借鉴英国法的相关规定,对就业歧视的概念、分类、判断标准、例外情形、举证责任分配、法律救济以及组织保障等问题作出界定。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国际立法为视角分析了就业歧视的定义和危害,通过与国际立法的比较找出了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与国际立法的差距,并提出了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设立专门机构、完善行政和法律救济机制以完善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制体系。  相似文献   

10.
是就业歧视还是合理甄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继2002年年底川大学生因身高歧视状告银行引起媒体及法律界的广泛关注之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于制定《反就业歧视法》的呼吁在法律界、企业界和整个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关于就业歧视的讨论众说纷纭。是就业歧视,还是合理选拔员工,要有一个规制,因此,界定就业歧视和合理甄选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就业歧视种种现象求职者们认为在招聘中受到了各种各样的不公平、不合理的歧视,苦不堪言,不知何时才能受到公平的待遇。求职者们认为所受歧视花样繁多,常见的归纳起来有:“户籍歧视”。户籍歧视中最为突出的是对农民工的歧视。一些大中…  相似文献   

11.
英国具有完善的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通过法律形式对各种就业歧视行为加以规制。其中,2006年开始实施的((雇用平等(年龄)规则》是一部专门针对就业年龄歧视问题的立法,该法不但明确定义了歧视的概念,还详细规定了法律适用的范围以及禁止的例外事项。为了对受歧视者提供有效的法律救  相似文献   

12.
随着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就业歧视现象也花样翻新、愈演愈烈,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与我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相背离,而且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阻碍经济建设。加强就业歧视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为反就业歧视法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观念,从法律上和观念上阻止就业歧视现象的蔓延。  相似文献   

13.
实行公平就业,反对就业歧视,保障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利,是就业促进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业促进法》对人们寄予厚望的反就业歧视也作出专章的规定,这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就业促进法》特别是反就业歧视怎样实施,怎样把纸上的  相似文献   

14.
就业歧视立法规制初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就业歧视行为在我国的大量存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加强就业歧视立法规制是十分必要的,在立法明确就业歧视的涵义并确立其判断规则,赋予被歧视者适宜的法律救济手段是反就业歧视的关键。一、加强就业歧视立法规制的必要性首先,加强就业歧视立法规制是在“强资本弱劳工”格局下保护劳动者权益,实现劳权的需要。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劳工供大于求,资本供不应求,形成了“资本强势化”和“劳工弱势化”的局势,从而使劳工处于被动的和被选择的地位。我国也不例外,一方面,保护投资的法律法规政策日趋完善,使资本在整个社会中占有越来越明显的优…  相似文献   

15.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歧视现象是伴随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而出现的。尽管在实行“计划用工”制度时期,也存在户籍歧视甚至政治限制等,但由于劳动力市场尚未建立,因此并非劳动力市场意义上的就业歧视。市场经济赋予了用人单位招工用工自主权后,就业歧视现象也随之出现并演化。年龄歧视便是其中非常普遍的一种。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之下,大学生的就业起薪点再创新低,有地方甚至爆出新闻称,有学生为了能尽快找到工作,宁愿选择"零工资",为了能获得工作经验,宁可不要报酬。然而,"零工资"就业涉嫌违反劳动法律,对大学生来说存在风险,对用人单位来说,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免费馅饼。  相似文献   

17.
算法的应用在提高社会运行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治理风险,由此引发的算法就业歧视问题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与传统大数据算法相比,当代算法的自主性更高,获取和分析数据的行为难以受控,使得歧视行为的发生更为隐蔽,给反就业歧视法律规制带来新的挑战。算法的不透明性与复杂性加大了就业歧视的认定难度,当前法律缺乏对劳动者数据赋权和对用人单位应用人工智能算法的限制。在今后实践中可考虑从扩大就业歧视标准认定范围、保障劳动者对个人信息的知情权和控制权、明确用人单位对算法应用的解释义务,以及调整举证责任和建立算法审查体系四个方面着手,逐步完善我国算法就业歧视规制法律框架。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全国有300多所独立学院,在校学生达到100多万人。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而带来的"就业歧视"、"就业观念模糊"、"不就业"等问题,对独立学院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进入2009年,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问题更为严峻。因此,认真分析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力、直接的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就业,提出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对于保障独立学院的稳定、发展以及维护社会的平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就业公平作为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事关社会公平公正的大问题,直接影响着企业和劳动者的切身利益。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保障就业公平愈显重要。现今对劳动者直接就业歧视的情况因立法的完善鲜有发生,但法律对于就业间接歧视的规定几乎是空白。因此,对就业间接歧视进行界定,分析我国目前就业间接歧视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此制度,对于保护劳动者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教育部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遭遇的就业歧视问题特别强调,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要做到"三个严禁":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不过,教育部的这个表态也引来不少质疑。首先,所谓的985、211的高校分级是教育部搞出来的,是这些制度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