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途径在于:对现有的扶贫方式予以创新;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城镇化进程,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引导贫困人口主动参与扶贫活动。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城市贫困问题日趋严重,已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失业问题、贫富差距、社会保障不足、通货问题和教育问题是引起城市贫困的原因。从居民生活、居民生活安全和公平、宏观经济及人口状况角度论证了中国城市贫困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影响,提出了要加大就业与再就业工程力度、调节社会分配、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的贫困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要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就必须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对扶贫工作的协调和领导。  相似文献   

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21世纪前20年的奋斗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利益分配关系的不断调整,人民内部阶层不断分化,部分群众缺乏改善生活和发展的条件,生活逐渐困难,成为党和政府密切关注的贫困群体,而这也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本文通过对我国贫困群体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措施,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5.
2020年中国完成脱贫攻坚、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之后,中国反贫困工作的重点将转为对相对贫困的治理。市场化、城市化和社会转型给中国带来了发展机会,也衍生出转型贫困问题,包括农民的留守型相对贫困和迁移型相对贫困。从全面小康、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角度看,对相对贫困应该采取发展型治理策略,通过经济开发、建构社会支持体系、提升贫困群体能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来促进相对贫困的缓解,同时避免对农民造成伤害的土地征用和城市化。  相似文献   

6.
社会控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界定社会控制这一基本概念基础上,从社会学视角分析了中国当前社会控制弱化的主要表现及其复杂原因;并进一步指出社会控制已经成为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社会控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控制新机制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因此,"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小康,也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这是由于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这一国情所决定的.因此,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三农"工作,推动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相似文献   

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社会心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的社会特点及其对社会心理的影响,指出在社会全方位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心理呈现出积极与消极两种发展态势,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心理建设,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发展服务型救助是新时期我国城市贫困救助在救助理念、内涵、形式等方面的全面拓展,是以提供服务的形式开展的社会救助,是城市贫困综合救助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城市贫困救助既有的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和应急救助互相搭配、各司其职,可以有效地解决反贫困实践中制度刚性与需求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应从框架设计、机制设计、技术设计、监督评价机制、经费保障等五方面创新发展服务型救助的政策。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针对资源型城市全面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指标体系对黑龙江省的六个资源型城市进行了评价分析,发现这六个资源型城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存在着经济基础差、各城市差距大、失业率高、科教水平偏低等问题,提出了大力发展经济、加强合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教育经费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是我们到上个世纪末的奋斗目标。随着小康 社会的基本实现,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推进,出现了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的趋势。因此,我们必须 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的从基本实现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必须正确 地看待和认真分析现阶段的贫富差距及其产生的原因,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一环 ,它的建立是与城市日趋严重的贫困现象相关的 ,相对于旧的社会救助制度有巨大进步 ,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外 ,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贫困的本质是指人类的某种或某些需要得不到正常满足的状态。生态贫困是贫困的一种基本类型。在界定城市生态贫困内涵的基础上 ,对我国城市生态贫困的特征、成因进行了分析 ,进而提出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城市贫困儿童:问题现状与解决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城市贫困问题是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贫困儿童的发展现状更是值得关注。笔者对城市贫困与城市贫困儿童进行了界定,并对城市贫困儿童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探讨了解决城市贫困儿童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同时指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强调要通过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文简要阐述了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并进而论证了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提出了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社会进步与城市贫困概念的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贫困概念的演变,受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同时受民族、宗教文化、习惯等多种社会变量的影响,贫困概念具有较大伸缩性,但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贫困的概念仍是确定的、唯一的,不宜用笼而统之的方法高度概括。本文认为,与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社会保障力相联系,我国城市人口贫困应有一个准确概念  相似文献   

1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弱势群体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一个关键的指标就是人民的生活是否有保障,人人能够过上有保障的生活,特别是其中的弱势群体能否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目前的弱势群体主要由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城乡低收入人员等组成,这些人员普遍身处困境之中,这种困境主要体现为“六难”,即就业难、生活难、住房难、医疗难、子女教育难和法律救助难。而要有效地保护弱势群体,政策的选择与制定就极为关键。保护弱势群体的政策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就业政策,二是社会保障政策。  相似文献   

18.
城市贫困问题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里基本上不存在突出的贫困问题。但是近些年里,伴随着破产失业机制的启动,粮油价格的全面放开,失业者、提前下岗者,亏损企业的职工等等,开始沦为城市中的贫困者。可以预料,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尤其是随着企业改革的推进,相当一个时期内,我国城市中的贫困人口将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而不断扩大。而现有的社会指标监测体系对于这个问题尚缺乏敏感。因此,细致地研究这一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最低工资标准、居民生活补助标准,继续抑制通货膨胀,建立完善的失业保险机制,便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当今的发达国家都经历过由初级小康向全面小康的发展过程,而我国小康的这一转型过程是在区域环境差异极大和人口总量最多的国家中进行的,这就注定了我国今后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中国自己的突出特色,即要与消除区域性贫困联系在一起,建设全面小康和消除区域贫困成为现阶段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具有其结构的消长性、演进的阶段性、分布的区域性.以湖南省为例,区域性贫困的致贫因子大凡有5种类型,今后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以消除贫困县为指标之一,2050年前要以消除贫困乡为指标之一,具体举措有转变观念、环境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等多种.  相似文献   

20.
"小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我们的祖先把追求"小康"、"大同"作为自己的理想.邓小平借用"小康"这个概念,在现代化大潮中,赋予了它新的内容,使它成为社会主义的一个新的概念.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这个概念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与发展.我们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先后提出了小康、小康社会、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在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报告中,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我们党二十一世纪前二十年的奋斗目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