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切韵>音系的性质,学术界至今仍争论不休.为此从我国特有的历史语言现象入手,根据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记载,并结合儿童语言习得理论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即<切韵>音系是经过当时大儒整理的内部统一的读书音系统,即隋唐雅言.  相似文献   

2.
《切韵指南》是汉语等韵学史上著名的五大韵图之一,是研究等韵学和近代语音史的重要史料。《切韵指南》的依据是元刊本《五音集韵》。通过分析《切韵指南》的列字和空圈,可以校正《切韵指南》的讹误。空圈是韵图的重要内容,向为研究者忽略。从《切韵指南》的“○”中也能看出语音的变化来。  相似文献   

3.
《切韵》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在唐代,《切韵》逐渐成为了文化语言和诗文创作的典范,也因此多有补续增益之作。此次整理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书过程中,又有两枚《切韵》残片被发现。本文通过研究该两枚残片中的收字、反切、注释,确认其中之一(LM20-1521-12-11)属于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的系统,而另一枚(LM20-1523-01-02)与德藏的五枚残片为同一写本,属于王本系统之外的另一种系统。不同写本系统的《切韵》及其他小学之书的一再发现,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汉文化在边地传播、接受的层次性,同时也是研究周边民族群体知识互动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4.
《切韵求蒙》是清成丰年间广东顺德人梁憎宝作的等韵图,是研究汉语等韵学以及中古语音的重要材料。梁氏此书成于公元1877年(清光绪三年),有光绪十六年孝梁家塾刊本,1955年古籍出版社曾影印出版。《切韵求豪》以十六摄统帅《广韵》的二百o六韵,十六摄中,以阳声韵居前,阴声韵居后,每摄所辖的囵数不等,全书共分为八十个图。把《广韵)}的韵部除冬与建、唐与阳、登与蒸、臻与股、欲与戈等韵同列一图之外,其他各韵都分别自立一图(或两图,有开、合之分者立两图)。在韵图的列字上,“悉主《广韵》,辅以《集韵》、《玉篇》,凡后出…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切韵指南研究》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切韵指南》的列字和空圈。分析工作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切韵指南》与《五音集韵》、特有的列字和特有的○、列字校订。笔者曾指出,《切韵指南》以及《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的入声韵兼配阴阳问题和唇音字开合口问题,引人注目,也令人头痛,从这两个问题里,既可以看出语音的变化,又可以看出语言学家(韵图的编撰者〕的审音水平。本文试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6.
关于《切韵》音系的性质,学术界至今仍争论不休。为此从我国特有的历史语言现象入手,根据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记载,并结合儿童语言习得理论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即《切韵》音系是经过当时大儒整理的内部统一的读书音系统,即隋唐雅言。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切韵》残卷中找出真、寒、歌三部的不同时代的反切用字,并从纵向和横向对比,发现大部分反切在分化发生以前到分化以后,其反切下字基本没有变化,开口字切开口字,合口字切合口字,十分整齐。这说明时音已经有区别了,只是《切韵》系统为了综合古音和方音才没有进行分化。这也再一次证明了《切韵》音系是综合古今南北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陈澧《切韵考》原稿残卷一册,我前数年得于广州。里面都是用窄纸条抄录《广韵》反切校语,分条编号,粘装成册。抄是别人替他抄的,而陈氏亲笔涂改的字几乎每条都有。这些校语即是《切韵考》第四、第五两卷各个韵表后面所附的那些校语,可以说是他全书的重要部分,现在居然有原稿存在,可以看出他编书时一些經过,这是相当可贵的。大概这些校语是陈氏原来写在《广韵》的书关上的,后来交抄手分条录下,以便编  相似文献   

9.
陈会兵 《学术论坛》2006,(1):201-204
《切韵》系韵书①是我国中古时期为诗文创作调平仄、定押韵而作的,对当时的文学语言起着实际的语音规范作用。影响所及,对汉语语音的逐渐统一和后世的语音规范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总结这一时期语音规范的经验教训,可以对现在和将来的语言文字规范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江永是一个著名的古音学家,字慎修,安徽婺源人,生于清康熙二十年(公元一六八一年),死于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年)。他写有《古韵标准》,分古韵为十三部,这部著作对清代以后研究古韵分部的人很有影响。他对等韵颇有研究,著有《音学辨微》和《四声切韵表》两书,前者是他分析等韵学理和其他音学问题的著作,对四声、平仄、字母、七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对《切韵》音系的性质问题,笔者曾在二十年前发表过意见,认为《切韵》的重要意义在于审音,所谓审音,其中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对当时的各种反切进行一番整理。六朝反切的作用,应该说,是在当时音韵学家(即韵书的编者)手中才得到充分表现。当时一般注音虽用反切,但一般读反切的人未必都能读得准确;即便制反切的人也不一定都精于音理。有些字反切分明是有分别的,而读的人往往会“清浊难分”;有些字反切本身就有问题,本来就是“不切”,或者是古读不可行于“今”。所以韵书的编者要将各种  相似文献   

12.
<裴韵>在语言材料的来源、音系也是异质的.反切用字严密有序,归类明确,与<王三>等切韵系韵书的音系结构高度接近,并相对完整,具有自己的时音特点,证明了<裴韵>也是一个完整独立的音系.  相似文献   

13.
从陈澧《切韵考》论清浊看古今声调罗伟豪一、孙论清浊是指五音声母在现代语言学中,清浊是指发音方式的带音与不带音。凡元音在常态语言皆属带音,而辅音则有带音与不带音两类。不带音旧称“清音”;带音旧称“浊音”。①在中国音韵学史上,清浊始初定名所指含混,《切韵...  相似文献   

14.
对陆法言《切韵》及其音系性质的讨论已有很多, 但从语言文字观的角度对其进行的研究尚未见到。从陆法言的语言观的角度入手可以看出,陆法言的语言观的本质是“字本位”的。综合以往各家之成果,深入讨论《切韵》的音系 基础,可以看出它所代表语音系统是当时读书人使用的书面语语音系统,只 有 对那些南北语音差别比较大,而读书人的读音又存在明显差别的字,他们才会吸收方言中的 语音。  相似文献   

15.
谭海生 《学术研究》2007,(5):121-125
《切韵》音系是一个动态综合音系。《切韵》的反切是一切多音。《切韵》的反切记录的是当时以洛阳话和金陵话为主的多个南北不同方言的实际字音,《切韵》的每一个反切都可以拼读多种当时主要的汉语方言的读音。  相似文献   

16.
《韵补》,宋人吴棫(约1100—1154)所著,是我国古音学的第一部著作。后世学者对它以及吴氏的古音学说评论颇多,褒贬不一。然而,我们觉得,无论是批评者还是颂扬者,大都存在一种共同的毛病,即对于《韵补》的本来面目,主要是它的收字条例、所载字音的类别和通转条例,还缺乏客观的深入的全面的调查研究,以致对吴氏的古音学说产生了不少的误解,并把自己的误解当作吴氏的观点来加以批评或肯定。因此他们关于《韵补》和吴氏古音学说的好些看法都或多或少带有主观片面的色彩。我们认为,想要恰如其份地分析吴氏古音学说的是与非,评定吴氏在古音学史上的  相似文献   

17.
18.
一九七七年十月,复刊后的《人民教育》第一期,刊载了叶圣陶先生的《自力二十二韵》(见附录)。作者的以诗韵形式,系统完整地论述了语文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揭示并阐明了启发式教学的本质及其特点,即启发式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而是应该做为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来看待,这篇诗作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根据,也给我国语文教育的民族化,科学化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9.
已故北京大学教授邓之诚先生在《清诗纪事初稿》中说:“嘉庆中,张廷济尝就顺康人集,辑《秋茄馀韵》二卷。上卷寄汉槎诗,下卷喜汉槎入关之作。今不传。”近来应上海古籍出版社之邀,整理校点清初诗人吴兆骞《秋茄集》,在搜集有关吴兆骞材料时,于北京图书馆  相似文献   

20.
<正> 自西汉开始,历八百年而变化甚微的上古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交往的增多,一个个韵部都活跃了起来,它们各自的樊笼先后都被冲破。宵部自然不会例外。这个韵部从幽部吸收了一部分字,形成一个新的、更大的家族。为了叙述的方便,我把由幽部转到宵部的字称为幽部宵组字,把未转到宵部的幽部字称为幽部幽组字,把幽部宵组字和宵部合成的新韵部称为宵类。宵类相当于《切韵》或《广韵》的萧宵肴豪四韵之和,也即相当于等韵的效摄。本文的目的是要考察在通语中由宵部到宵类(效摄)的变化过程和宵类形成的时代。要想知道宵类的形成过程及其最后形成的时代,就必须弄清楚它在演变中各个时代的四种用韵比率。这四种比率是:一、幽部宵组字和幽部幽组字合用韵段所占的比率;二、幽部宵组字和宵部字合用韵段所占的比率;三、幽部宵组字独用韵段所占的比率;四、宵部字独用韵段所占的比率。为了说明的简便,后面常常分别地称这四种韵段为第一种韵段、第二种韵段、第三种韵段、第四种韵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