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865-1914年是美国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高潮时期。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因是工业革命、城市化、农业革命、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变革。农村劳动力大转移对美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英国前工业化时期兴起的采煤业、冶铁业等"大工业"部门的发展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前奏,启动了近代资本、企业组织和科学革命的出现。"大工业"在前工业化时期充当着资本转化器的作用,成功地将商业资本、贵族资产、金融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为工业革命的发生积累了资金支持。同时,也为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组织、工业技术的革新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步伐先后不一,但是几乎都经历了同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从农业转移到工业,然后从工业再转移到服务业.  相似文献   

4.
德国工业革命虽然开始于世纪三四十年代,但进展迅速,只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工业化的进程。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了条件。本文试图从这四个方面探析德国工业革命时期影响农村人口转移的因素。19  相似文献   

5.
孙国军 《东南学术》2012,(3):150-155
该文考察了在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体系中作为重要交通工具的铁路的重要作用。工业革命是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体系建立的第一步,工业革命不仅要有原始资本积累所准备的技术条件和自由劳动力,而且必须具备严格意义上的交通条件,而铁路是优先考虑的交通工具。工业革命为铁路建设准备了条件,铁路又是工业革命完成的重要标志,铁路的发展、改进有赖于工业的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体系的建立也离不开铁路。从某种意义上说,铁路是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动脉,没有铁路就没有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  相似文献   

6.
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已经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能够通过专业化分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扩大就业门路,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同时,它还作为现代农业和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的枢纽,通过产品加工促进工业化,间接拉动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产业集群促进城镇化,间接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交易机制促进市场化,间接驱动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从而保障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质量和有效性.据估算,1996-20016年农业产业化年均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人数为1740.93万人,约占同一时期农村劳动力年均转移规模的11.32%.  相似文献   

7.
英国城市化的核心动力:工业革命与工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煦 《兰州学刊》2008,(2):138-140,143
英国城市化发生的基本前提是农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但它的核心动力却是工业革命及其引起的工业化,这一过程导致了经济和人口的集中,使工业与城市发展良性互动,整合了以城市为主体的英国社会经济系统,并通过产业的关联效应推动英国城市发展。这四个方面都对英国城市化的兴起起到了核心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农业劳动力转移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农业内部的劳动力转移,即种植业劳动力向牧业、养殖业、林业、副业转移;二是农业劳动力向农村非农产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和服务业)转移;三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目前,在我国主要是指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少量的。  相似文献   

9.
珠三角工业转型分析--以东莞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量引进外资,并与内地大量廉价劳动力相结合,走低成本扩张战略,实现了工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初步成为国际性加工制造业基地.但随着土地、劳动力、环保成本的不断上升和竞争的加剧,单靠要素扩张已难以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工业发展模式急需转型.本文以东莞为例,分析珠三角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条件、机遇、挑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正>巨额农村剩余人口的城市化是未来几十年经济发展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城市化的趋势如何,应当采取怎样的对策,本文拟就此谈点看法.一、中国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趋势二元结构转换的人口空间变动特征是分散的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是二元结构转换的一个过程.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的转移.(一)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的溢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先是工业部门的扩张,后是第三产业的扩张,农业部门劳动力人口要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规律.农业部门劳动力人口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新增农业劳动力人口需要向非农业产业转移,二是原有的农业劳动力人口也需要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农业部门对劳动力人口需要的相对减少和绝对下降决定于:1.工业化、城市化占用大量的土地,交通体系及民宅的建设占用大量的土地,  相似文献   

11.
工业革命前,英国的生态问题已显现出来。16-18世纪,英国的生态问题主要有:森林覆盖率锐减,野生动物减少,湿地面积下降。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后果。此时,人们开始以变化的态度认识和理解自然,日益注意保护自然和野生动物。政府和有识之士采取一些补救和保护措施,虽说相当部分措施的出发点是为保护贵族地主财产权利,但客观上起到恢复和保护生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魏峰 《齐鲁学刊》2002,(4):55-60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曾垄断世界工业生产近百年。以往人们在研究其工业垄断地位丧失并逐渐走向衰落的原因时 ,多偏重政治、经济方面 ,对其落后的教育体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鲜有论及。实际上 ,英国在近代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未能正确处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 ,这是造成英国工业垄断地位丧失及国际地位日益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大分流”的文化成因说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学者格里高利·克拉克把工业革命后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崛起,和中国等亚非国家的持续落后所形成的所谓大分流,归因于所谓文化因素,即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各国劳动者的劳动态度和企业管理水平,而劳动态度和管理水平则决定了劳动效率,从而决定了各国经济的不同走向和发展水平。他在进行中国和英美比较时使用了1910年棉纺织业劳动力使用效率作为证据。事实上,他把机器棉纺织工业刚起步不久的中国与工业革命已开展100多年的英美作静态比较,并得出文化差异的结论,是不合理的。在1910年以后的二三十年中,中国机器棉纺织业劳动力使用效率有明显的提升,提升的原因有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工人职业培训的加强、工人自治制度的实施等;但负面的制约因素持续存在,如货币和经济的大幅波动、社会和政治局势的动荡、国民教育水平提升缓慢、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建立等。这些有待于国家的全面转型。这些正面和负面的因素说明:随着企业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改进,劳动效率就会不断提高。文化差异并不妨碍制度改进。大分流的文化成因说很难成立。  相似文献   

14.
罗伯特.B.马克斯在《现代世界的起源》中从全球的、生态的角度对现代世界的起源进行了非欧洲中心论的阐释。在罗伯特看来,1800年以前,世界的经济中心在亚洲,亚洲与欧洲地位的变化发生于19世纪始自英国的工业革命。英国的工业革命纯粹由于便利的煤炭开采和殖民地,而在其他国家,政府起到了核心作用。走上工业化道路的西方国家把先进的技术应用于武器装备,对中国和非洲等地区进行疯狂掠夺,是这些国家工业资本主义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对生态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所谓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使人类对大自然的统治和掠夺到了一定程度。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当代社会生产力充分发展,经济全球化加速,西方国家普遍实现了现代化的背景下,有了新的更加复杂的形式,生态危机也日益显现。针对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国外马克主义者对生态问题也开始了自己的关注和思考,“法兰克福学派”与“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及其他的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思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6.
陈艳华 《齐鲁学刊》2005,(1):136-139
人文社会科学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人们所研究的和学校所传授的主要是人 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产业革命之后,自然科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然科学的繁荣遮蔽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光 芒,导致了人文社会科学数百年的沉默。然而,繁荣的自然科学在失去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导向后必然会导致人类 的一系列危机,危机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勃兴人文社会科学,重振失落的人文精神,用科学的和谐理念引领人类走 向幸福安康的阳光大道。  相似文献   

17.
受新公共管理思潮和全球政府治道变革影响下的中国政府改革正在进入由“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时期。与此同时,信息化成为集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而电子政务则是推动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主导因素。鉴于二者皆有变革传统政府治理模式“重塑政务”的要求,本文将从理念产生、体制变革、管理转变三大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板块入手,揭示推进电子政府与构建服务性政府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张成岗 《晋阳学刊》2005,1(6):58-61
产业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对产业的哲学研究却一直处于历史缺席状态.从现代性研究的视角看,对产业革命的哲学反思是现代性研究的重要起点,对产业活动的哲学反思是现代性研究的重要领域.创立产业哲学分支学科具有必要性,开展中国的产业哲学研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原祖杰 《中国社会科学》2012,(1):183-205,209
以马萨诸塞为核心的新英格兰殖民地,在其成长过程中的前50年,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政教界限不甚分明的单一社会。温斯罗普设计的作为上帝之城的马萨诸塞,被当作一个神学实验,具有较强的等级观和排他性。在这个共同体中享有充分政治权利的是经过严格筛选的教会成员,即所谓"上帝选民"。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并经历来自内部反对派和新移民中清教激进派的挑战,原来的宗教热情在第二、三代移民身上已经淡化,而清教教义和实践本身所具有的某些特征,也为民主思想和个人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欧洲启蒙思想的传入和各殖民地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基于宗教热忱的选民观逐步为基于世俗理性的公民观所代替,新英格兰殖民地也由早期的清教社会逐步转变为美国革命前的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20.
社会工作是以社会公正为价值基础,以帮助人、促进人的发展、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的专业和职业。工业革命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人们为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努力直接推动了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要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应当充分发挥专业社会工作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