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对比维吾尔语和汉语的味觉词汇,可以发现,维吾尔族和汉族对于味觉概念的切分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与维吾尔族对立统一地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中世纪维吾尔族的饮食矛质及维吾尔族原有的味觉概念的词汇体系等有着直接的关系。维吾尔语言表味觉概念体系的词汇现状,受维吾尔饮食文化发展和认知方式的制约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而且这种差异只是在与汉民族文化的碰撞中才能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味道的表达方式及味觉的隐喻两方面对中国文化视野中的味道和味觉进行考察。味觉作为人类共有的感觉,具有社交性感官的功能,也具有因为食物和性的联系所带来的隐喻,然而在中国文化中,味觉还有更为重要的含义。中国人以和为美的性格从而具有五味调和的味觉要求;道家追求自然而清淡让中国人的味觉体验清新自然;儒家追求食精脍细,所以中国人在饮食上还追求利益和章法;中国人有医食同源的观念,进而对味觉的追求也伴随实用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王英雪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4):356-358
本文介绍了当代隐喻研究的发展,并以概念隐喻理论和体验哲学为基础,尝试从认知角度分析比较汉英与味觉有关的隐喻的共性。该分析提炼了汉英以"味觉"作为源域的共同的概念隐喻,并讨论了共性的基础。本文从认知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支持莱考夫等关于隐喻具有体验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味觉感知”类句子中的动宾双系形容词状语及相关的句法、语义问题。本文共有三个表述块:“味觉感知”类句子的外部特征;该类句子内部各构件之间的语义联系及A状在特定语境中的焦点类;该类句子中的A状→A定 以及相关句式中的A定→A状 易位情况 相似文献
7.
8.
英汉味觉范畴隐喻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银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4):79-82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考察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味觉范畴隐喻。研究结果显示,表示味觉行为的动词"尝"主要投射到认知领域;表示味觉器官的名词"舌"主要投射到语言/形状域;表示味觉功能的名词"味"主要投射到认知及情感域;表示味觉效果的形容词"酸","甜","苦"和"辣"主要投射到人物/情感/其他感官域。进一步的对比分析表明,中英味觉范畴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这可归因于人类认知模式的相似性,其不同之处,可归因于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儿童食品包装中味觉的色彩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顺凯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21-23,42
色彩在儿童食品包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增加儿童视觉上的吸引力,还具有一定的味觉暗示功能。色彩是食品包装中表现味觉的主要手法,绝大多数的色彩都能传达出相应食品的味觉感信息。儿童食品包装中味觉的色彩表现可以通过突出食品本身的色彩特征、提炼食品原材料的象征色、将食品味道象征色与趣味图形或文字相结合、加大色彩对比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10.
虽然汉维语味觉词语所传达的是不同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对味觉的感知,在翻译中不会有表达的困难,可以找到合适的方法相互对译,但由于味觉词语的意义丰富,引申性比较强,在不同语言中的引申意义和表达方式也不同,汉维语味觉词语所表达的意义及其意义之间的交叉关系呈现出复杂状态。文章拟对汉维语10个味觉词语进行对比,着重展示味觉词语在汉维语中所表现出的抽象的引申词义差别和词义文化差别。 相似文献
11.
王银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6):53-56
味觉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抽象的概念都是通过味觉隐喻构建的。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对味觉词“苦”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进行系统地考察,结果发现:英汉味觉词“苦”的隐喻投射主要集中在视觉/触觉域,情感域,物质世界/社会生活域和程度域。进一步的对比分析表明,英汉“苦”味觉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这可归因于人类认知模式的相似性,但也有不同之处,可归因于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黄珺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08-112
食品包装设计不仅要研究食品本身,还要研究消费者的购买动机等消费心理因素。鉴于消费者购买食品不仅有基于生活必需的购买动机,还有情感动机、理智动机和惠顾动机,因此,在食品包装设计中,可利用通感引发消费者味觉联想,以唤起相应的情感进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食品包装设计的味觉表达主要体现在色彩、图形、造型和材质等方面,针对消费者不同购买动机,可运用摄影图片或在包装外观上采用全透明、半透明、开窗式的方法来展现食物,也可运用写实性绘画、抽象绘画、装饰性绘画等表达形式和手法来进行味觉表达,以达到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余世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118-123,131
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国饮食文化拥有万千余年的悠久历史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世界上居于先进地位。本文从膳食配置、饮食方式、菜肴风格、餐饮习俗、饮食制度、餐具使用、美食追求、烹饪思想、饮酒风尚、茶事活动以及宴会举办等方面概括总结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民族传统。 相似文献
14.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
摄影术诞生已经150多年了.摄影作为重要的艺术门类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个从大洋彼岸传来的,用机械纪实,用光线作画的技术,后来之所以能升华为一门艺术,是人的审美态度起了重要的中介作用.正如著名美学家王朝闻所说:“照相机是机械的,但支配照相机的人却是有生命的.正因为人的审美态度对机器起着支配作用,摄影才能成为艺术.”可见,摄影自跨入艺术殿堂起,就与审美,就与美学结下不解之缘.多年以来,人们从摄影术的诞生地,从西方美学的土壤中寻觅着摄影艺术的审美感知,呼唤着主体性 相似文献
15.
顾黄初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与南京当代教育科学研究所不久前联合举办了江苏省首届“教育美学与教学改革研讨会”,省内一些著名教育专家应邀出席会议,并就教育美学这一门新兴学科的普及应用,以及与教学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关系等作了交流。现将部分专家的发言整理,以飨关心这方面问题的读者。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美学与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复旺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2)
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是围绕人、物、天三者的关系展开的。在物与人的关系上,是强调物的人化;在人与天的关系上,是强调人的天化。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又出现了由天而人的转化。这种趋势又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因而传统是一条发展着的文化之流,对于中国传统美学,既不能恢复,也不能抛弃,只能让它同历史一道前进。 相似文献
17.
潘永辉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22(4):39-41
本文在分析了儒、道、禅三家美学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把康德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作了比较,指出中国传统美学与康德美学有许多可汇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黄宝珍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49-52
通过对中日两种语言中五种基本味觉词的对比发现,汉语“甜”的引申义所表示的一般都是积极意义,日语“甘い”则多用于表示消极意义。这与古日语“甘し”有关。而汉日语的酸/酸い、苦/苦い、辣/辛い所表示的引申义则基本相同,都是表示消极意义。并且汉语中“酸”和“苦”的引申用法比日语的多。日汉语基本味觉词引申义的异同与中日两国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古代两国的文明进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介绍一组新编的味觉测量实验.通过测定群体内个体间的各种味觉敏感性差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走进科学前沿,去作进一步探究.与传统的封闭性、验证性教学实验相比,本组实验除具有简便易行、成本低廉、易于推广的特点外,还具有探究性和开放型的特点,适于大学、高中和初中不同阶段的教学需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