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可谓一代又一代诗人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茹古涵今"的杜诗自然不会忽略对《诗经》文本的学习与继承,本文试从情事诗浅论杜甫对《诗经》从题材、内容到技巧、艺术形式的接受,藉此管窥其艺术渊源.  相似文献   

2.
3.
以诗论诗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立足文学传播学立场,以传播学方法体系为指导,以传播学的理论模式与基本概念为依托,对杜甫开创的文学批评形式进行传播倾向的初步探索。可以见出杜甫论诗诗的文学传播倾向由文本传播倾向、传播者形态及受众接受情况三个层面构成,且彼此互相作用,对以诗论诗这一文学批评形式的传播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杜甫和崔涂有同名诗《孤雁》,在杜诗经典化的过程中,崔涂诗时常被拿来与杜诗相较,从而得到广泛传播.崔诗本身的成就较高,最终成为经典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唐诗选本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诗以诗传"的方式是唐诗经典化的路径之一.经典化过程中,李、杜等大家作为"中心",带动崔涂《孤雁》等"边缘",共同丰富着诗歌发展史.  相似文献   

5.
杜甫在自己的创作中为松树建立了一个小传统。他初植四松时所存的“千年意”,在《四松》一诗里得到了明确的表达。杜甫在一个近乎被世界遗忘的时段里,仍苦苦追求和寻觅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四松》诗旨,非关家国黎庶之思,实存老盖千年之意。杜甫具有伟大的自觉意识,他相信,年寿有时而尽,漂泊之苦亦止乎其身,而他的诗歌伟业必将传承千载而不灭。“勿矜千载后,惨淡蟠穹苍”二句,实际上在面向未来的时代说话,面向未来呼唤知音。  相似文献   

6.
美国诗人兼翻译家大卫·杨《杜甫:诗的一生》是一部关于杜甫诗歌的最新译作,受到英语读者的好评。译者力求尽可能传达杜甫的独特声音和人文精神,采用"折中"的策略,主要体现在博采众长、诗传结合;双行体诗,意象突出;显化典故,添加注释评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海外译介和文化资本的传播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墨子>引<诗>论<诗>数次,考察其对<诗>、<书>以及对<诗>不同部分的选择,可管窥<墨子>的<诗>学观.将其与其它诸子进行横向比较,可发现<墨子>的<诗>学观的独特性.将其纵向研究,亦可丰富完善先秦的<诗>学系统,尤其是<墨子>在<诗>经典化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重在评析杜诗《鹦鹉》旧注中的得失。“伤离说”得其感伤情味 ,失在偏重“离乡” ;“不遇说”得其感慨奥旨 ,失在偏重“受制”。就诗论诗 ,虽起于“伤离” ,实归结于“怜复损”。知人论世 ,严武何曾要杀杜甫 ,杜诗可以证明《新唐书》采传闻之辞入史 ,构成疑案 ,实属不当。从杜诗的创作特色考察 ,“即所见以寄意” ,是创作不是括 ;从杜诗的思想高度考察 ,“托以自况”不如“泛咏鹦鹉”的典型意义更为深广  相似文献   

9.
杜甫在夔州的时间将近两年,这是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也是其诗歌创作特别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杜甫为国家的动荡不安而忧、为百姓酸辛沉重的生活而痛,也为自己漂流衰颓而悲,其诗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溢着浓厚的悲情.  相似文献   

10.
夔州是杜甫离川东下潇湘前的最后一站,在这里的一年零九个月,诗人唱出了自己生命最后的挽歌。尽管这时期的诗歌具有浓烈的悲苦色彩,但流露的情感世界却又是丰富多彩的,有忆昔怀旧艰难苦恨即将走到人生尽头的感叹,也有物我交融满目生悲的山水与风俗之歌,更有一以贯之死之临近也难以忘却的社会关怀。  相似文献   

11.
杜甫的自传性诗歌 ,是对于自己穷困生活的表白。诗中的自我有真实的“我” ,也有带上面罩的“我”。  相似文献   

12.
本文章就杜甫在两川时期所作的酒诗加以分类、简析,将其放在历代爱酒、写酒的诗人和诗歌的大背景下关照和比较,说明其正常与合情合理;对郭沫若文革中出版的<李白与杜甫>,作者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杜甫流寓两湖时期创作的诗歌,有独特的内容。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暮年在两湖地区的漂泊生活和情感,两湖地区的地理和风景,以及乱后朝政和此地区民生凋敝的情况,构成其两湖诗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15.
《诗经》诗并非指《诗经》一书中的三百篇作品,而是指后世在诗歌创作领域形成的以《诗经》为核心题材的诗作。依据创作宗旨与表现形态的差异,可分为集《诗》诗、《诗》事诗与论《诗》诗三类。集《诗》诗的出现是引经之习、用典之风、拟古之作三种因素的合力作用造成的。《诗》事诗的内容或是吟咏《诗经》一书,敷衍其篇章意旨,或是铺叙读《诗》所感,颂扬圣人之心,还有续补六笙诗之作。论《诗》诗的内容则或是专论《诗经》之技法特色,或是偏重以《诗》为法,阐述诗学原理。三者共同构成了《诗经》文学影响的一个具体层面。  相似文献   

16.
杜甫流寓两湖时期创作的诗歌,有独特的内容。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暮年在两湖地区的漂泊生活和情感,两湖地区的地理和风景,以及乱后朝政和此地区民生凋敝的情况,构成其两湖诗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杜甫的陇右诗在题材、内容、体裁、风格等许多方面均呈现出与此前不同的态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受社会环境和时局变化的影响,除此之外,个人身世遭遇和心境的变化以及陇右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也对这一变化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杜甫在关心社会政治生活的同时 ,毕生致力于诗歌艺术的探索。他晚期的拗体诗 ,特别是七律拗体诗的创作 ,一改先前的诗风 ,正是他致力于这种探索所取得的硕果。本文将试图说明杜甫晚期七律拗体诗的表现、特点、大致成因及对后人的重要影响 ,以期在杜诗的理解上达到一个较高的层面  相似文献   

19.
作为宋代《诗经》学研究集大成之作之一的《诗缉》,始刻于淳祐戊申(公元1248年),成书于淳祐末与宝祐初(公元1251年之后),历时达四年以上。《诗缉》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它的"以诗解《诗》"。具体表现在它能以诗人作诗与读诗之法来解读《诗经》;同时,它还能引用作为文学作品层面上的文学之诗来解读《诗经》。也正是因为《诗缉》的这一特色,为明清时期《诗经》学研究的转向揭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20.
杜甫的三首“望岳诗” ,是杜诗登览诗作的精品。其中 ,东岳诗偏于表现青年杜甫的豪情志向 ,西岳诗则偏于表现中年杜甫忧谗畏讥 ,遭贬以后重新济身朝班参与政治的希望 ,而南岳诗则偏于表现老年杜甫冀望统治者修明政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