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国民收入的创造和再分配问题,国内权威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几乎都持这样的观点;“国民收入是由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劳务部门“不创造物质财富和国民收入”,“必须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支付在这些部门工作的劳动者的工资”O,也就是说,劳务部门的收入是通过物质部门收入的再分配才能得到。因此“国民收人的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①;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是通过国家预算、生活服务行业和价格体系来实现的”④。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正确值得商榷。一、不仅物质部门创造国民…  相似文献   

2.
在统计改革中,用什么价值总量指标评价和考核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成果,这是我国经济管理和计划统计工作中急待解块的问题,也是经济统计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长期探讨和争论的重要课题。过去,在产品经济模式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下,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以工业总产值作为主要综合指标,它在反映工业生产活动总成果和研究国民经济部门构成及技术经济联系等方面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用时间长,影响深远,但由于对它的经济涵义、作用范围和局限性缺乏全面认识,把它当作万能指标逐级下达,企业不问产品能否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和苏联经济学界关于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讨论中,不少论者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把服务计入国民收入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必须把服务劳动作为创造价值和国民收入的劳动来对待。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一般所说的服务,包括生产性服务(如加入生产的运输、邮电服务和物质技术服务等)和消费性服务(如理发、医疗服务和文化教育服务等)。生产服务能够创造价值,对此意见比较一致。因此,本文的任务在于说明消费服务能否创造价值。为了叙述方便和节约篇幅,文中仅以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服务为例展开分析;并且,在需要运用马克思划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某些基本观点时,一般也不再复述和论证那些观点。  相似文献   

4.
谈第三产业     
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西方各国多年来比较普遍采用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社会主义各国历来只把国民经济各部门划分为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并且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部门才创造价值,而物质部门主要是指第一、二产业的部门;第三产业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因而是非生产劳动,不创造价值。根据这一理论,只要安排好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关系,特别是安排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国民经济就能正常运转,社会再生产就能实现良性循环。那么,这个政治经济学上的两个传统观点的片面性究竟在哪里呢?它们对国民经济发展又有多大的影响?本文想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性质;社会劳动力价值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基础。社会劳动力价值取向目标要体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即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用人单位劳动力价值取向界定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理论基础上;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不同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存在根本差别,按劳分配也必然是多层次的。因此在社会保障领域内应更多地关注公平,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来缩小人们之间收入的差距,实现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体系中增进平等。  相似文献   

6.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的国民收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的国民收入,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民收入一样,是由物质生产领域内创造出来的,但由於两种社会生产方式的根本不同,由於社会生产目的不同,由於『苏联的国民收入,同全部社会生产品一样,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两种形式:全民所有制形式与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形式的基础上,来生产、分配与再分配』的,因而苏联国民收入的社会经济内容构成方面、分配及再分配终极使用方面,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有着原则上的重大区别。在共产主义的第一个阶段——社会主义制度下,两种所有制的存在,它本身虽然意味着将随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鉅大发展而逐步变化,走向经济上单一的全民或国家所有制形式;但是,很显然地,这里已经没有生产资料为任何私人占有,剥削阶级澈底被消灭,生产关系——人类在物质财富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已获得根本的改变,生产关系基础乃是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7.
当前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一问题上,最突出的理论误区是:第一,把提高经济效益与增加产值和利润混为一谈.第二,认为科学技术创造价值.这个观点是片面的.应当明确,经济增长根植于科学技术进步,但并不是说科学技术创造价值,能创造价值的只能是活劳动.第三,用工农业总产值、社会总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是不科学的.国民收入才是衡量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综合性指标,但以往那种计算国民收入增长率即等于积累率乘积累效果的传统公式应当摒弃.因为国民收入增长率的提高不只是依靠积累的增加和积累效果的增长,而且也依靠投入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因此,国民收入增长率等于投入增加增长率加生产要素的综合生产率的增长率.  相似文献   

8.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是国民经济中三个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这三个部门的生产规模和发展速度,基本上决定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同时,这三个部门的实物产品数量,基本上代表了社会总产品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产品数量,因之,对这三个部门的计划安排,也基本上决定了国民收入的水平和积累消费的比例关系。所以,正确地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在经济计划工作中,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物质生产力能够创造价值,文化生产力也能创造价值。文化生产力的价值创造是基于人的需要的变化而显现出来的,也是物质生产力价值创造的发展和延续,因此具有双重性特点,这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创新。文化生产力价值创造地位的突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物质生产力的物质价值创造和文化生产力的精神文化价值创造具有了统一性,从而使人的需要、生产、创造的丰富性得到了真正展现,进而体现出社会主义价值创造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旨向。  相似文献   

10.
科学地划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在我国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界限,是直接关系到准确计算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及其生产、分配、积累和消费等项经济指标,开展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研究,搞好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首要前题。因而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调整和体制改革工作的进行,在经济学界和统计学界围绕着如何建立健全我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核算体系,确定国民收入的科学范畴,在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问题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为此,愿就此问题谈一点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四、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国情与现代化的唯一选择 以往,我们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一度偏重于以经济总量为主的观念。“六·五”计划时期以前的五个五年计划采用的指标是“社会总产值”,也称“社会总产品”。它反映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物质生产发展的总成果,通常包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的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五个部门总产值的总和。当时为了更明确地表示这些部门的产值,还把它限制在“国民收入”这一概念里。所谓“国民收入”,是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消耗生产资料(物质资料)以后剩下来的新创造的价值,也叫做净产值。这些计划指标都是反映物质生产的指标,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即使在物质生活方面,仅以上述指标,也不能充分反映人民最基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六·五”计划开始将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并提。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同时,也制定了包括人口、劳动、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内容的社会发展计划。社会发展是指以精神生产、信息交流、社会服务和某些物质生产等一系列活动内容和形式来满足大众需要的一种社会变迁。在此期间,社会发展的内容逐渐丰富,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产品主要是:(1) 物质产品;(2) 非实物产品即劳务;(3) 精神产品。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研究上述三类产品以及三个生产领域的相互关系。这对于在国民经济计划中正确处理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之间,以及生产部门内部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保证国民经济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想就非实物消费品即劳务和劳务生产的有关问题,作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社会里的特殊意义上的剩余价值是造福价值。这种能够给人们创造物质福利的价值,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有自己的特殊的性质。与造福价值相应的“生产造福价值,以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物质福利”的是造福价值规律。这条规律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规律,它既反映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又有自己特殊的提高造福价值的方法。与造福价值是社会主义利润的源泉,“人民富裕幸福”、“共同富裕”的价值保证相联,创造和生产造福价值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而与这个生产目的相联,造福价值规律既决定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又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竖起了一座分水岭,还将成为走向共产主义未来的经济保证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关系,迄今仍是人们热烈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只就其中一个方面谈点粗浅看法。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在社会主义产品经济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对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的内涵,只从使用价值上去理解,排斥商品经济及其价值规律的作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科学理论,纠正了这种片面的错误的认识。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所谓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内涵,只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  相似文献   

15.
一把经济效益摆在一切经济工作的中心位置,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问题。提高经济效益,首先服从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为了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在这个前提下,反映投入劳动和产出成果的对比关系。赵紫阳同志指出:“我们讲经济效益首先应当明确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要以尽量少的活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前半句是讲要尽可能的节约,使活劳动和物质消耗尽量减少,后半句是讲要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在这里关键是产品必须符合社会需要。”这一观点不仅是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工作的重要原则,而且指  相似文献   

16.
列宁曾经指出:“社会经济统计是社会认识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与经济有缘的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等部门很早就运用统计的方法来为自己服务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统计逐步渗透到了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但是,迄今为止,在学校中有效地运用统计方法来开展工作似乎还不多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指出:统计在了解国情国力、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学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部门,是出产人才的工厂,它的工作具有特殊的社会效益,这种社会效益比一般的经济效益更有价值,并且直接影响和决定社会各部门的经济效益。因此如何运用统计方法研究和开展学校工作,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统计工作既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又在整个学校工作中相对独立,它对学校其它工作产生影响,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统计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如何运用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研究三大产业的性质和国民经济的部门分类,不仅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而且是关系到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科学的确定,国民经济部门分类、计划统计指标体系设置与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实践问题。本文不可能全面涉及这些问题,拟根据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三大产业的分类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近两年来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问题提出了某些值得注意的观点,主要的有:(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切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二)商业,服务行业,直至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各个部门所耗费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都创造价值,创造国民收入;(三)“以往的劳动价值学说仅仅包括商品价值学说,这使它带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补充”“完善”等等。以上观点,虽然散见于不同的文章,但它们之间是有着必然联系的。这就是说,由(一)和(二)必然导致(三)。而所谓“以往的劳动价值学说”云云,尽管含糊其词,其实就是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带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把科学研究、文化艺术、教育卫生、娱乐旅游、理发、沐浴等生活服务和批发另售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统称为服务部门。按照我国传统的理论,服务劳动历来被看作是不创造价值的非生产劳动,是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这种观点并且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对此,我们颇有疑义。我们认为,社会产品可以分为两类: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或者说有形产品和无形  相似文献   

20.
服务是否具有生产性,能否形成国民收入?这是国民收入统计中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本文从探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理论及其方法入手,通过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服务劳动的性质和特点的分析,阐述了服务在资本主义国民收入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大部分服务属于生产性劳动,可以形成国民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