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攻魏,屯兵于五丈原,与司马懿对于渭南。史称这次进兵系“由斜谷出”,曾有论者以为这里所称的“斜谷”,即传统的褒谷口到斜峪关的占褒斜道,且以“诸葛亮牋云:‘朝发南郑,暮宿黑水’”之语中的黑水为褒水,遂据以论证诸葛亮取道褒谷之必然性。经审视史籍和实际察勘,始知诸葛亮并非取道褒谷,而是由城固之湑水河谷北上,经双溪、小河口诸地,至留坝县江口镇交褒谷,再循褒斜旧路出斜谷。现就此略陈其要:  相似文献   

2.
"六出祁山"是诸葛亮驻军汉中后北伐曹魏的重要战略举措,其实际是五次,两围祁山,三出关中,并无六出之实;北伐斜谷道是褒斜道,建兴十二年兵出斜谷所走过的道路应不经过城固;首次伐魏魏延"子午奇谋"未被采纳是诸葛亮与魏延行军风格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3.
公元二二八年春天。祁山脚下,诸葛亮正带领蜀军北伐魏国。蜀军旗开得胜,先锋马谡回军营报功。见到诸葛亮,他眉飞色舞,讲述战斗经过,诸葛亮听了内心暗喜。马氏兄弟是刘备的开国功勋,诸葛亮与马谡的大哥是结义兄弟。马谡这个人也颇有点才能,打仗勇敢,熟读《孙子》兵法。眼下蜀国正用人之际,这次出征,诸葛亮破格任命马谡为先锋将军,想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考验他。面对初胜的马谡,诸葛亮和他倾心交谈,希望他不骄不躁,乘胜前进。第二天黎明,诸葛亮登帐,众将分列两旁,商议部署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忽然探马来报:“魏国派司马懿为统帅、张郃为先锋,率领二十万大军赶到前方箕谷、郿城,他俩留下  相似文献   

4.
蜀汉在兵力有限的情况下,又于腹地江州设一都督,这是基于巴地重要的军事、经济地位的考虑。首任江州都督费观出任于章武二年。因诸葛亮北伐需要,李福任都督时,江州驻军被抽调汉中,因江州无兵可领,李福罢江州都督职。虽然后因诸葛亮病死,北伐大军回撤,但边境的军事形势使江州兵仍不能马上回原地,这导致了自李福罢职到延熙初年邓芝上任间,江州都督是阙置的。  相似文献   

5.
东汉末年的形势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军阀混战,天下大乱,破坏了国家统一。诸葛亮、曹操,都是法家,都有一条统一、改革的路线,各自都想用自己的武装力量进行统一战争。 诸葛亮第一次出兵北伐,是在公元228年的春天。他从汉中地区出发,浩浩荡荡地向祁山地带进发。  相似文献   

6.
曹操与诸葛亮取用汉中战略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汉中为益州的门户,是天下分裂时期的兵家必争之地,曹操与诸葛亮取用汉中战略是其中的代表。“挟氐羌自重”、控制张鲁政权、粮道艰难,是曹葛取用汉中战略的三大利益共同点,也是其兵家谋略的共同难题。  相似文献   

7.
蜀军北伐数困于粮食缺乏。粮食供应制约于运输困难。蜀国运粮人力紧张。以农民为主努力在汉中多产粮食是最佳选择。蜀汉建兴八年,魏军即使攻进汉中郡,也不可能"多收豆麦以益军粮"。迟至建兴八年,蜀国汉中郡的军垦规模比较小,而民垦规模更小(只有千余户从事农业生产),根本就不能满足北伐事业的需要。曹操制造了无民区,将汉中郡九万户(42万人)移往他地。诸葛亮没有及时大规模移民到汉中。假设诸葛亮在建兴四年能移民六万户到汉中郡,汉中郡每年就可供应三万蜀军全年的粮食,可以使蜀军有一万运粮民夫帮助运粮,因而就可以使建兴六年的街亭战役或陈仓战役的战局有较大改观。诸葛亮没有及时大规模移民到汉中,是诸葛亮北伐事业的最大的战略失误。  相似文献   

8.
蜀汉立国,史家多推“伏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勋功,诚为斯论,但对于入西川、定汉中干系甚密的赞画奇才法正的历史作用似识不周。笔者试作刍议,以引达者玉教。 法正(176—220年),字孝直,右扶风郿人(今陕西眉县)。建安初年,为避战乱与同郡人孟达徙益州归附刘璋,后以璋庸转从刘备,为刘备代璋入益、妥理蜀政、据有汉中数度  相似文献   

9.
公元234年(蜀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魏明帝曹睿青龙二年)旧历二月,诸葛亮亲率大军十万,从汉中北出斜谷,发动了对曹魏的最后一战,即著名的五丈原之战。为了争取这次战争的胜利,诸葛亮曾作了两年多的准备。《三国志·蜀志·后主(禅)纪》说:“(建兴)十年,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木牛流马毕,教兵讲武。十一年冬,亮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治斜谷邸阁”。但是,关于这次进军的具体路线,史书却没有作明确交代。  相似文献   

10.
诸葛亮研究联会1983年来已先后在成都、汉中、襄樊召开了三次学术讨论会,共收到全国论文约一百二十篇,无论对诸葛亮研究新领域的开拓,还是对传统课题的探讨,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与突破,反映了我国诸葛亮学术研究的活跃与繁荣。现作一概括综述,尚望指正。  相似文献   

11.
近二十年来国内诸葛亮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章总结了自1985年以来国内诸葛亮研究的基本概况。作认为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开展的诸葛亮研究是改革开放、学术繁荣的标志之一,由此形成了一支不断壮大的学术研究队伍,相继涌现出一批以研究三国与诸葛亮而知名的专家学(以临沂、成都、襄樊、汉中等地最为突出)。章在梳理近20年该研究选题多元化的基础上,指出诸葛亮化遗迹研究与旅游业开发已形成良性互动,并预见与诸葛亮化研究相关的各地旅游业还将由之更加兴旺发达。章还特别对《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自创刊来常年坚持开设“三国与诸葛亮”的特色栏目给予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2.
《杨修之死》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修之死》节选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题目为编者所加。节选部分所叙述的中心事件是曹操斩杀行军主簿杨修。曹操借故杀杨修,以及节选部分所涉及的曹操梦中杀人事件,如同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南抚夷越”的政策,曾为史学家所称道;尤其是所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方针,更被某些史学家所美化,认为是在西南少数民族中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其实不然。我以为,诸葛亮“南抚夷越”的民族政策,比起历代统治者对待少数民族实行暴戾恣睢,残酷镇压来说,确实称得上“一佛出世”,但并不象有些史学家所称道的那样“好”。本文试就“南抚夷越”的动机,实际效果与今日在彝区的影响,谈点个人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研究诸葛亮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4.
【说明】公元二○七年,刘备兵败退至新野,然壮志犹存,不肯就此罢休,仍“欲信大义于天下”。为此,极力搜求人才,经徐庶介绍,曾三顾茅庐,得见诸葛亮。《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在见刘备时所提出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策略。诸葛亮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指出曹操强大,难与为敌;孙权国险民附,人才辈出,政权巩固,“可与援,不可图”;建议刘备先消灭刘表、刘璋两股汉王室地方割据势力,“跨有荆益”二  相似文献   

15.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割据称雄。“曹氏挟王室之威重,孙氏藉父兄之余业”,建立魏、吴两国。“刘氏独不阶尺土,开国于亡命行旅之间”。由于采纳诸葛亮的建议,拟定了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彝越,北抗曹操的策略,“率使刘氏以岷、峨之地为已封,粱、益之人为已蓄,曹操不敢以兵疆骤进,孙权不敢以境阔妄动”,与魏、吴成鼎足之势,建立蜀汉政权,这都和诸葛亮的努力分不开的。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在诸葛亮治理的蜀国,虽然“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可是对外常“提步卒数  相似文献   

16.
蜀汉后期,姜维对汉中的军事部署采取了较大的变革,即历史上称之为“敛兵聚谷”者。对此,史家多有指责,甚至有的据此而论道:“姜维之亡蜀也”(宋·郭允蹈《蜀鉴》)。对姜维此举,究竟如何认识,似有探讨之必要。 据《三国志·蜀志·姜维传》载:“景耀元年,维……还成都,复拜大将军。初,先主留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  相似文献   

17.
林榕杰 《东方论坛》2012,(1):114-120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已经提出刘备跨有荆益后北伐的目的是"成霸业"、"兴汉室"。后来法正建议刘备北伐汉中时提到了包括"尊奖王室"、"蚕食雍、凉"在内的三重目的,这对诸葛亮应会有影响。诸葛亮秉政期间北伐的目的应有三大层次:兴复汉室、推进统一为第一层次;扩大占领区、联络氐羌、搜罗人才、疲敝魏国等为第二层次;以弱示强、以攻为守、凝聚内部等为第三层次。就北伐的成效看,第一层次的目的远未实现,第二层次的目的或多或少有所实现,第三层次的目的大致实现。诸葛亮的北伐就目的来说,与孙权的北伐有明显区别;就后果而言,与姜维的北伐也有重要差异。  相似文献   

18.
宋杰 《南都学坛》2024,(1):1-15
刘备称汉中王后,其左将军府改称大司马府,并建立了尚书台。他称帝后取消了大司马府,由尚书台统领全国要务,削夺了外朝官员主要是诸葛亮的职权。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成立丞相府,总揽全国军政事务并兼领益州牧,将后主与辅政的李严排除在决策领域之外。他领兵北伐的7年中丞相府常设在汉中,遥控朝政,带子息在身边,不再回朝面君,并于成都设立留守相府,对后主严密监视限制,其丞相府的性质可视为权臣控制皇帝和朝廷的统治机构“霸府”。  相似文献   

19.
蜀汉政权在不同时期,其军事力量的组成有所不同。刘备在荆州及初入蜀时期,主要由荆州兵和东州兵组成。士兵的来源主要由流民和将领部曲组成。其性质属于职业兵。诸葛亮时期及其后,蜀汉兵源主要依靠国家编户的丁壮。这一时期的兵制当为普遍征兵制度。此外,蜀汉政权注意征发人、青羌、斯臾等少数民族为前线常备兵。这一部分军队常以部落或“家”为单位。  相似文献   

20.
关羽北伐是对《隆中对》思想实践的产物 ,失在时机的选择不当和退却不及。但刘备缺乏权变 ,丧失了对荆益二刘的取代先机 ,蜀汉汉中、东线、关羽三路军队未能统筹策应 ,诸葛亮前期不甚为刘备倚重 ,联盟破裂 ,是关羽北伐毁败的重要原因。随即刘备夷陵战败 ,诸葛亮治国的思想不得已由“跨有荆益”嬗变为渐取陇右、蚕食雍凉、东和孙吴的务实方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