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实践中,不仅要重视管制公正、分配公正,更要强调矫正公正。矫正公正有助于摆脱被动公正的消极状态,以主动公正积极地去消除人们蒙受的痛苦和不公正。矫正公正能够成立的首要条件是公共政策具有符合社会正义要求的持续性,为此必须持续地对支撑公共政策的权力结构保持敏感。在我国,权威政策民主论和参与政策民主论与公共政策的权力结构密切相关。这两种政策民主观的冲突展示了对民主构成威胁乃至否定民主的因素,单独强调任何一方都无助于和谐社会建设。健全权威政策民主观的关键在于正当性,健全参与政策民主观的关键在于开放性。统合这两种民主观应该在政策民主论中强化这两个范畴。  相似文献   

2.
"高考移民"现象的政策学审思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考移民"已经成为挑战我国高考政策公正性和社会正义信仰的严重社会问题.文章划分出当前"高考移民"的三大动向,围绕政策的利益选择与分配、高考政策主体、高考政策客体和高考政策环境等公共政策构成要素,阐释了目前"高考移民"现象的多元成因,警示"高考移民"现象导致的"社会公正"信仰危机,并提出了政策矫正方案.  相似文献   

3.
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决定政策能否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大难关。政策执行的本质是一个政治过程,各种政治因素贯穿于公共政策执行的整个过程,政治资源配置、政治冲突、政治关系等因素从不同的角度影响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坚持“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建立政治利益均衡制度,理顺政治关系,解决政治冲突是扫清公共政策执行中政治障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以洛伊(Lowi)的政策分类框架为基础,运用多案例比较研究方法,对中国背景下政策执行问题进行的研究表明:分配政策的执行偏差往往是由政策本身的因素造成的;构成性政策执行的关键在于不同执行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规制政策执行难度大,影响其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一是规制对象的特点,二是能否有效控制规制者与被规制者之间建立在权钱交易基础上的合谋;再分配政策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生产商和公众等利害相关者会围绕其所蕴含的巨大利益空间展开复杂的利益博弈。在现有的制度背景下其必然结果是地方政府、生产商和社会中上阶层在博弈中获胜,共同瓜分再分配政策中所蕴含的巨大利益,导致政策执行失效。  相似文献   

5.
龚虹波 《社会科学》2008,(3):105-111
在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研究已有的理论模型中,可以引入一个被已往研究遗漏的变量,即中国公共政策的执行结构.这样我们就可以从"结构-行为"互动的视角出发,将政策执行结构作为自变量、政策执行过程作为中间变量、政策执行结果作为因变量,来考察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三者之间关系,从而建构一个分析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6.
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的关键环节之一,对于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诸因素可以综合运用分类法和列举法来加以解析。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诸因素,可以被分为主动影响因素和被动影响因素两大类。其中主动影响因素包括: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执行的独立性和排他性;政策执行者扩大预算、降低执行成本的可能性和外部性;不同的政策类型;政策对既得利益的损害以及对将得利益的分配;政策缺陷所导致的政策诱惑等。被动影响因素包括:政策执行所处的文化环境;同侪政策执行的压力;突发事件的影响;民众参政的热情、能力和可能性等。  相似文献   

7.
中国公共政策的执行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政策网络"不同,中国的政策执行结构具有转型国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中国"有限分权"的正式执行结构和"关系主导"的非正式执行结构时分时合,时而相互促进,时而彼此抵突.因此,中国公共政策的执行结构会有不同的模式,从而影响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和结果.  相似文献   

8.
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学新  杨芳 《理论界》2007,(12):44-45
政策能否顺利执行在整个政策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研究的重要内容。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主要包括:1.公共政策本身。2.政策执行主体。3.政策目标群体。4.政策执行资源。研究这些因素,对更好地执行政策、发挥政策的功效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一个有机、协调、动态、整体的政策执行系统,将治理主体、治理机制和治理效果有机联系起来,进而更好地实现政策目标。因此,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研究须跳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二元思维,采用"整合式"的视角,统筹考虑政策阶段间的相互关系,辩证地、系统地分析执行环境、结构、行动者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为提升公共政策执行力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胡栋梁 《兰州学刊》2003,(6):141-142
公共政策合法化程度、科学化程度、目标弹性程度、执行者利益倾向性、资源投入程度、目标群体影响力和政策执行体制完善程度是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提高政策执行有效性应从提升政策合法化程度、调整政策执行者利益倾向、强化政治社会化功能、加强对政策执行监督及健全政策执行体制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高建华 《河北学刊》2007,27(6):83-86
消除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提高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程度,是公共政策执行学者致力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公共政策执行主体角度思考,公共政策执行偏差主要源于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理性逐利"的结果。消除公共政策执行偏差产生之政策执行主体因素,应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培育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公共"精神;加强对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正面的利益激励,增强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有效执行公共政策的诱因;加强对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政策执行活动的监督和控制,防止公共政策执行变形和走样等。  相似文献   

12.
当前,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公正价值偏离和缺失的现象,强调管制公正、分配公正而忽略矫正公正的现象屡见不鲜.矫正公正能够成立的首要条件是符合社会公正要求的公共政策的制度设计.同时,公共政策公正性的“应然之塑”和“实然之态”与政策的社会公正感和政策外部性密切相关,对政策公正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二者作为政策公正考量的二维向度,通过公正感危机和外部性困境对于政策非公正的映射,反衬政策公正价值的偏离和缺失.本着矫正公正的理念,提出政策协商的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任何公共政策从其制定到执行的整个过程都充满了各种政策冲突.公共政策冲突反映了社会政治生活中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对抗、竞争、争执等紧张态势,也体现了政治系统在结构、组织、权力分配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公共政策冲突不仅体现为物质利益的冲突,也包括价值观念的冲突.公共政策冲突主要表现为政策目标的冲突、府际政策的冲突、政策工具的冲突和政策效益的冲突.公共政策冲突的形成机理体现在多个方面,主要包括政策价值观分歧、政策部门区隔、政策利益博弈以及政策信息阻隔等.新时期我国公共政策冲突的消解机制建构应包括政策价值引导机制、政策咨询协商机制、政策部门整合机制、政策利益协调机制和政策信息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4.
公共政策的执行总是嵌于特定的制度背景之中,执行的过程和结果除了受到政策自身的规范和约束以外,还会受到更为广阔的制度背景的影响.公共政策与制度背景之间的规则嵌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执行主体和目标群体之间进行调适的可能或空间,并进而影响到执行的过程和结果.成功的政策执行,依赖于公共政策及其执行方案所提供的激励结构与制度背景之间相容关系.因此,政策制定者或立法者在制定公共政策以及设计执行方案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广泛存在于文化、传统、习俗以及正式规则之中的制度背景,以及它们对不同政策主体所产生的激励结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2002—2009年江西重点调查产业的面板数据,考察环境政策规制关于产业的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环保能力绩效。结果表明:就双赢绩效而言,污染税(费)政策最好,污染治理投资次之,而近年来才实行的污染排放许可证政策、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政策、行政处罚政策、群众来信来访政策则由于执行力度和覆盖面等原因没有发挥应有的双赢绩效。通过本文不同环境政策双赢绩效的存在性分析,为江西进一步评价和完善环境规制政策、提升环境政策规制绩效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公共政策执行成效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现阶段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现象,表现为选择性执行、机械性执行和替换性执行等。政策执行偏差存在的原因有政策本身存在缺陷、政策执行者素质不高等。为了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效果,应该采取多种措施防治政策执行偏差。  相似文献   

17.
政策失效是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政策注意力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是政策主体的精神活动在公共政策上的集中程度。政策注意力不足是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失效的重要原因。通过提高政策活动主体对政策的关注程度来减少政策失效,实际上是对政策注意力进行争夺。从政策执行机构、执行人员和目标群体的角度提出政策注意力争夺的方法,为政策执行扫除障碍,从而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能力。  相似文献   

18.
公共政策文化是社会民众对公共政策所持的心理倾向模式.它通过政策主、客体所持有的关于公共政策的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利益取向、精神态度等形式释放独特的文化张力,作用于公共政策运动全程,直接或间接影响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效果.构建具有公正、公平、民主、科学和人文关怀内涵的公共政策文化,并渗透到政策运行的肌理,有利于提高公共决策质量,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已有的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研究强调理性和规范性,遵循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径,对我国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复杂状况解释略有不足。将政策执行中的执行主体多元协调活动补充到已有研究思路中,构建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的修正型框架,可以有效解释因为执行过程中的协调不确定性带来的公共政策执行问题。相应地,推进执行主体的多方对话的常态化,构建基于"协同治理"的利益表达机制,在强化信息收集和监督的前提下,适当给予执行主体自主权会有效改进公共政策执行过程的协调效果,提高政策执行质量。  相似文献   

20.
政策制定是整个政策过程的关键性阶段,政策制定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政策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现代民主社会,是否合乎民意无疑是评判公共政策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民意源于人们对整体生活环境和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主观感受,源于自身合法利益实现的诉求表达.在地方公共政策制定中,只有对民意予以积极吸纳和理性应对,并出台政策措施以有效回应与实现民意,政策才能被社会公众所接受、遵从和维护,诸多经济、社会与人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才能得以及时解决.因而.民意应该既是地方公共政策的缘起,又是其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