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康熙重修本辩证徐丹俍清代《不祖高皇帝实录》有康熙朝重修十二卷本和雍正、乾隆两朝校订十三卷本两种。清亡以降,传抄、刊布的清代历朝实录,皆取雍、乾校订本《清太祖高皇帝实录》为首①。不失清代官方以雍、乾校订本《清太祖高皇帝实录》为定本之...  相似文献   

2.
一、绪言三藩之乱平定不久,康熙27年(1688)在湖北省武昌发生一起兵变。魏源所著《圣武记》第八卷中,也以“康熙武昌兵变记”为题,记载了这一事件。这个事件是这样的。为平定三藩之乱,清朝政府曾将驻守湖广的清军由原来的三个营增加至五个营。及至云南、贵州的叛乱平定后,政府企图减掉增加的那二千兵员,恢复原有三个营,这些连战功也无份的兵士们便以夏逢龙为首领掀起叛乱。这次兵变始于康熙27年5月中旬,止于7月末,历经仅两个月时间。因此,《康熙武昌兵变记》对该事件的记载并不多。谢国桢在其《清初农民起义资料辑录》一书中,从《清实录》、《清史稿·列传》、《广阳杂记》等文献中收集了有关该事件的资料,补充了《圣武记》中所载之不足。  相似文献   

3.
钟放 《日本研究》2000,(2):58-64
中国古代许多学者和政治家都对人口问题提出过自己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清代的洪亮吉(1746—1809年)于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在《意言》中提出的“治平”说。大约同一时期,日本的经世学家本多利明(1744—1821年)于1798年(日本宽政十年)在《西域物语》中也提出了日本历史上最初的“人口论”。比较洪亮吉和本多利明的人口观,我们可以加深对中国清朝和日本江户时代历史的认识。一  比较洪亮吉和本多利明的人口观,首先要分析中国清朝和日本江户时代人口发展情况及其原因。  在清朝中前期,尤其是乾隆年间(1736—1795年),中国人口急剧增长…  相似文献   

4.
1977年出版的日本《东洋学报》第59卷,第1、2号合刊刊载神川信夫的题为《宫中档康熙朝奏折》一文,介绍近年来台湾的“故宫博物院”在整理、研究清代档案过程中先后出版发行了卷帙浩繁的档案资料集。如《宫中档康熙朝奏折》、《年羹尧奏折》、《宫中档雍正朝奏折》、《宫中档光绪朝奏折》等。文章说,《宫中档康熙朝奏折》  相似文献   

5.
迁界,也叫迁海或内徙,是清顺治、康熙间政府强迫沿海居民迁居内地,以坚壁清野来对付郑成功抗清的斗争策略。其时间之长,地区之广,祸害之深,影响之大,实为清代前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迁界又是满清贵族统治出于民族歧视对沿海汉族人民的压迫措施,故清代史书讳言其事。经后世删改过的顺、康两朝《实录》,只在诏谕及臣工奏折中透露一些情况;至于《清史稿》的《世祖·圣祖本纪》,都只字不提,仅于《兵志》九《海防》及郑成功等传中以片语涉及①。因而,迁界始末及有关情况诸多未详。本文兹就所见文献资料,以浙江温州为重点,对迁界一事,概括为几个问题,略加论述如次。  相似文献   

6.
《求是学刊》2017,(6):137-142
复旦大学图书馆藏二六七卷本《明史列传稿》,是迄今所知张廷玉《明史》现存数种篇幅长、价值高拟稿中的一种,但学界对之研究相对较少,至今只知其于乾隆后的流传状况。文章通过对该书所保存的一个校对题签中"迈注"二字之研究,从该书乾隆嘉庆时曾存海宁拜经楼、海宁人许汝霖之家于康雍年间曾存《明史》拟稿之明朝大臣传部分之抄本、海宁人朱尔迈与许汝霖是好朋友、朱许二人与康熙时《明史》总裁陈廷敬也是好朋友、康熙二十八年至三十年以上朱许陈三人曾同处《明史》纂修馆之所在地北京、康熙二十二年纂修各官撰写的《明史》列传拟稿已经基本完成、康熙二十六年四月《明史》监修徐元文等改修为初稿的《明史》纪传部分已达十之六七、校对题签中的"迈"字、"万"字、"卷"字与现存朱尔迈一封信件中的"迈"字、"卷"字结构和笔画特点十分相似等,推断海宁人朱尔迈当即题签中的名"迈"之人。这一研究对于了解该书之早期形态以及进一步推动关于张廷玉《明史》拟稿状况这一史学史上重大课题的讨论深入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清代孔尚任的传奇《桃花扇》,经历十年,“三易其稿”,于1699年(康熙38年)成书。《桃花扇》在北京盛演,使一些“文臣遗老们”“掩袂独坐”,“唏嘘而散”。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它和洪升的《长生殿》传奇,被人们誉为“南洪北孔”,成为照耀当时文坛的双星。《桃花扇》是孔尚任以候方域所写的《李姬传》为兰本而创作的,“通过明末复社文人候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王季思《<桃花扇>前  相似文献   

8.
乾隆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繁荣时期。当时,继康熙、雍正的励精图活之后,秩序稳定,生产和财富增长,国力蒸蒸日上。乾隆初年面临的政治问题是继雍正的严酷统治以后,社会和官场弥漫着惴惴不安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气氛。乾隆即位之初,采取许多措施,来消除这种气氛,改变雍正苛严的政策,实行“宽严相济”的统治方针,在这一方针下形成了乾隆一代的统治格局和作风。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开明之世,也确有少数具有政治头脑和卓识远见的皇帝,懂得“人主正,不令而行,人主不正,虽令不行”的道理,因而比较重视法治。这是在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下,就乱与治、个人专横与依法统治两者比较相-对而言的。即使在“治世”的时期里,封建统治者的重视法治也只是限于一定条件或某个方面。有时,甚至是更多地以其横暴不法来代替以法治国。清代康乾“盛世”滥兴文字狱,制造大量冤案、假案、错案,就是这种横暴不法、践踏法制的突出表现。本文仅就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迭兴的文字狱来谈谈这个“盛世”的法治状态。  相似文献   

10.
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由于家境窘迫,中年以后不得不到“缙绅先生家”设馆授徒。蒲松龄究竟何时设馆教书?路大荒先生,《蒲柳泉先生年谱》的“康熙十一年壬子(一六七二),先生三十三岁”条中写到:“初馆于同邑名人西铺毕际有家。”下引王洪谋的《柳泉居士行略》作为依据。 蒲松龄何时撤馆归家,路先生《年谱》的“康熙四十九年庚寅(一七一○),先生七十一岁”条中写道:“先生自是年家居”。下引蒲箬的《柳泉公行述》、《祭母文》作为证明。,。一由此q却,路先生认为蒲松龄。十。岁设馆教书,七十一岁撤馆家居。前后教书凡三十八年。但在《年谱》“康…  相似文献   

11.
《北京通史》课题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六五”、“七五”期间的科研项目,也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院级重点项目。经过该课题组全体成员近十余年的共同努力,已陆续收集、整理、编撰、出版了一批北京史研究资料专书和专门学术论著,《北京通史》十卷本也已基本完稿。《北京通史》第一卷《先秦至魏晋北朝卷》和第三卷《辽代卷》已公开出版,第四卷《金代卷》和第五卷《元代卷》正在排印,第六卷《明代卷》、第七卷《清代卷(上)》、第八卷《清代卷(下)》、第九卷《民国卷》和第十卷《当代卷》已经脱稿,第二卷《隋唐五代卷》即将完成。为了介绍这项系列科研成果,兹将1988年12月26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召开的“《北京通史》编撰工作研讨会”上,由《北京通史》课题组长兼该书主编曹子西、副组长王玲、魏开肇等人所作的汇报,该书学术顾问侯仁之、单士元和特约编审戴逸、何兹全、徐苹芳、彭明、林甘泉、刘北汜、于杰、赵其昌、陈述、陈高华、许大龄等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刊载,供中国地方史志、区域史、城市史、都城史工作者、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乔治忠 《求是学刊》2006,33(5):132-138
清康熙帝亲笔为青浦县孔宅题写匾额、对联,引发孔宅的一时兴盛局面,当时由孙执笔纂成一部官修《孔宅志》。此书今仅存于日本,已为世上孤本。对照《四库全书总目》(存目)关于《孔宅志》的,可以展现清廷在相关历史问题上的态度变化,表明乾隆时期考据学兴盛的背景下,贯彻考据求实的学术精神与如何维护康熙帝形象、维护朝廷尊孔重儒形象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清廷采取暗中封杀康熙官修《孔宅志》的方式,以模糊康熙朝后期关于孔宅问题的历史详情。这种学术上否定孔宅“圣迹”地位,却毁掉一部颇具史料价值史书的做法,反映出清朝政治与学术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扭曲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13.
早就从课堂上听到,从书本上看到:著名的《四库生书》及其《总目》,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昀主编的。谁知;新买到一部《四库全书总目》,打开一看,书名之下,却赫然印着:“永瑢等撰”。一时好生骇怪!再看卷首所载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四库全书〉告成表》,文末署名十二人,也是以“皇六子多罗质郡王永瑢”为首,却不见“纪昀”何在?好不容易在《办理〈四库全书〉在事诸臣职名》中找到“纪昀”二字,那距“永瑢”之后,已是第四十二了。亏得中华书局在出版说明中写了一句:“纪昀在四库全书馆内最久,提要的整理加工,也以他的力量为多,因此,这部《总目》虽然以乾隆第六子永瑢领衔编纂,实际上却是纪昀总其成的。”要不然,我还真以为这部巨著,乃是出自永瑢之手,而纪昀则是附骥尾以扬名了!  相似文献   

14.
在浙东学术研究这块尚待进一步开拓的园地上,原浙大国史教授陈训慈先生(1901-1991)不愧为识途老马。他早在1931年就发表了《清代浙东之史学》(《史学杂志》第二卷第五、六期)一文,纵论“学风递嬗”、“渊深流长”之浙东史学。近来,他与宁波大学副教授方祖猷先生通力合著的《万斯同年谱》,又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刊行了。这是迄今为止仅有的一部完整的万氏年谱,  相似文献   

15.
钱仲联,钱学增选注的《清诗三百首》,业经岳麓书社出版,这是根据钱仲联先生在五十多年前——即1934年所选编就的同名诗选集(曾由上海汉文正楷印书局出版),又按照今天已经发展变化了的形势要求,为“兼顾思想性和艺术性”,对原所选录的篇章,“作了些调整”而编定的①。其中对顺治年间因科场案流放寓居宁古塔二十三年的吴兆骞三首诗的注释,有几处在年代、地理、历史事件和人物等问题上感到不要,颇有商榷之必要。现提出来就教于注家与读者。先说《奉送巴大将军东征逻察》的第一条注释。这条注释中,至少有以下几点是不确切的。(一)此条注释在涉及到清代宁古塔的具体地理位置问题时,钱注为“康熙年间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西海林河南岸旧街镇)”。在清代历史上,作为盛京以北“军事政治中心”的宁古塔城,上自清太祖努尔哈赤时代的天命十年(1625)派军队驻守起,直至晚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裁去宁古塔副都统,而改设为宁安府、县的近三百年间,不是固定在一个地点上,而宁古塔城的搬迁,正是发生在“康熙年间”。据清人张缙彦《宁古塔山水记》  相似文献   

16.
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又称《待访录》、《黄梨洲先生明夷待访录》,《明夷留书》又称《留书》、《南雷黄子留书》。对这两种著作,前人多不了解其中关系,对其书名、卷数、刊刻情况等问题也存在种种误解。关于《明夷待访录》的写作年代,黄宗羲于癸卯年(康熙二年)所写题辞作了明确交代。他说:“前年壬寅复,条具为治大法,未卒数章,遇火而止。今年自蓝水返于故居,整理残帙,此卷犹未失落于担头舱底,儿子某某请完之。冬十月,雨窗削笔,喟然而叹。”据此,可知该书初成于康熙元年壬寅夏,完成于康熙二年癸卯冬,即公元一六六二至一六六三年。《明夷待访录》的书名、卷数问题,是和《明夷留书》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两书的关系,各家著录情况不一。黄宗羲本人著作只提及《待访录》之书名(见《破邪论自序》和《思旧  相似文献   

17.
清代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多次提到楚辞、屈原、《离骚》,仅自序就有五处这不仅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而且也使我们惊奇地发现:作者反复论及楚辞的深层含义在于:他找到了一把具有权威性的评判“标尺”,一个高屋建瓴、指陈得失的有力“武器”。一客观基础白雨斋论美成词说,“其妙处,亦不外沉郁顿挫。顿挫则有姿态,沉郁则极深厚。既有姿态,又极深厚,词中三昧亦尽于此矣。”(卷一)而在“沉郁”、“顿挫”、“深厚”三项之中,又以“沉郁”为本,“作词之法,首贵沉郁,沉则不浮,郁则不薄。”(卷二)他还对“沉郁”作过具体的阐发,说碧山词“无处不郁,无处不厚。反复吟咏数十过,有不知涕之何从者”(卷六)。从自雨斋的研究对象——词的基本体性来看,柔媚软艳、婉约蕴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出生于明朝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逝世于明朝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享年五十七岁。王阳明出生在余姚,祖籍在绍兴。成长、生活也主要在绍兴。据《明史》载:“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第195卷第5159页)。他的再传弟子李贽在《续藏书》(第14卷第255页)中也执此说。其实不尽然,《绍兴府志》和《山阴县志》都说他“本山阴人,迁居余姚后,仍还原籍。其故居在山阴东光坊谢公桥之后,祠亦在焉。”(《嘉庆山阴县志》卷首·皇言·第61页)王文成祠“在府北二里东光坊。明嘉靖十六年,御史周汝贞建。”“初名新建伯祠,后改为王阳明先生祠”。到了清朝,“康熙二十九年,知府李铎修之”,又改为王文成祠,“有司春秋动支地丁致祭(《府志》入防护条》),薛应旗有告文,马如龙有碑记。”  相似文献   

19.
《国朝三修诸暨县志·赋役志》载:诸暨“乾隆户十一万八千三百五十八,男女大小丁口共九十五万六千五百五十六。”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因为即使在人口众多的今天,诸暨县也只有九十五万二千五百七十一人。也就是说,诸暨的人口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比一九八二年还多四千人!为此,人们揣测:一、可能诸暨乾隆时的疆域比现在大,包括了其他县的人口;二、有这么多人口不可能,肯定是县志的误刊;三、康乾之际是盛世太平时期,诸暨这么多人是有可能的。笔者认为前两种说法带有很大的盲目猜测性:后一种说法虽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但未说到根本上。  相似文献   

20.
<正> 清代是中国人口长足增长的时期。但在清代二百六十余年间,北京地区各州县人口,增长却一直极为缓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满洲贵族定都北京之后,在迁移大量旗人于京师的同时,还迁来了大量供役使的旗下人口(奴仆)于京畿五百里内,圈占土地,建立旗庄,与土著汉人杂处。地处近畿的北京地区各州县是当时接受这些“东北移民”的重点地区。因此探讨清代北京地区州县人口的变迁过程和规律,进而确定清初各州县接受“东北移民”的数量,才能解决长期悬而未决的清初畿辅地区容纳的“东北移民”数量问题。清代,属于今北京地区的州县有大兴、宛平、通州、房山、昌平州、平谷、密云、顺义、怀柔、延庆州、良乡等十一个。①本文即以这十一个州县的人口为讨论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