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西方伦理学中,情感与道德的关系始终是一个重要内容。从西方哲学与伦理学的源头开始,情感因其非理性特征在道德中要受到理性的控制和引导,从而导向善与德性。中世纪突出人的意志,爱成了最高的神性德性。近代发生了情感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历史争论,情感主义主张道德的基础是情感,奠定了情感在伦理学中的基础地位。现代伦理学在多维的视角下研究情感与道德的关系,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观点和理论,深化了情感伦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金雅 《浙江学刊》2004,(5):110-116
从现存资料看,梁启超的美学思想活动主要为1896至1928年间.其间以1918年欧游为界,可分为1896至1917年的萌芽期与1918至1928年的成型期.前期以<变法通议·论幼学>为起点,借<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和<惟心>奠定了审美、人生、艺术三位一体的美学思想的基石,并通过"力"与"移人"的范畴突出了艺术审美的功能问题.后期以<欧游心影录>为起点,借<"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等一批论著,论释了"趣味"这一极富特色的核心范畴,并通过"趣味"将美的人生价值层面与艺术的情感实践层面相联结,延续、丰富、深化了前期的美学思想.梁启超美学思想的前后期发展呈现出"变而非变"的演化特征,凸现了其人生论美学的基本学术立场和由社会政治理性观向文化人文价值观迈进的基本轨迹走向.  相似文献   

3.
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本质及其主要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龙海 《学术交流》2002,3(5):13-17
非理性主义源于对近代理性主义文化的反叛 ,它是西方现代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非理性主义首先将人看做非理性的实体 ,同时强调非理性方法的重要性 ,贬低、限制理性的作用 ;在真理观等问题上也坚持非理性的标准。非理性包括感觉、直觉、本能、情绪、情感、信仰、审美、生存和发展需要等内容。非理性主义几乎在现代文化的主要流派中都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4.
朱光潜美学以其特有的人学本体论在当代中国美学中独树一帜.对人的本体性关注贯穿朱光潜美学发展的各个阶段,形成了侧重从人的内涵探讨美学的人学认识论、以人的理想为指归思考美学的人学价值论、以人的生成为核心展望美学未来的人学发生论的理论脉络,它们共同构成了朱光潜对人的、同时也是对美的本体性追问.复杂性、浑整性、贯通性是朱光潜把握人的问题的主要特征.由于朱光潜紧紧联系着人的问题来思考艺术与审美问题,这使他的美学在提高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境界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试论李清照词的审美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清照词“主情致”,重自我表现,情感在词的审美特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李词的情感是一种真实的、理性的和审美的情感;在审美生成中,情感是驱动力,发酵剂,滋润剂,具有主导作用;其具有丰富内涵的情感在流动过程中也形成了曲折美、递深美和深曲美三种独特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法国当代著名美学家米盖尔·杜夫海纳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探讨审美经验,而他研究审美经验的步骤是:先对此加以描述,接着进行先验的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形而上学的意义。由经验而先验而超验,就是杜夫海纳哲学美学的逻辑构架。作为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美学流派之一,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有自己独到之处,如果说由海德格尔到萨特、梅洛·庞蒂完成了一次由现象学的先验论向存在论的转化,那么杜夫海纳则顺着这一思路将哲学上的转变在美学领域完成,以现象学建立自己的美学认识论,以自然哲学建立自己的美学本体论。文章认为,杜夫海纳的美的现象与美的本质同一观(即美的内在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美学史上富有创造性的;但他把美学认识论作为非理性与科学认识论完全对立起来是偏激的。文章从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谈起,展开了杜氏的审美经验、审美对象、情感先验、自然想象力等哲学美学构架。  相似文献   

7.
一、康德美学的历史局限当我们回首西方美学史的群峰时,无疑地,康德美学是一座令人瞩目的峰峦。康德美学是近代时代精神的总结。前康德时期,欧洲文艺复兴的启蒙思想终于觉醒为哲学意识,主体自我意识的两个层次——经验感性和先验理性,以英国经验论和大陆唯理论这一鲜明的二元化形态表现出来。但是,它们各执一端的片面立场,又不能不导致对自身的否定:把感性推向极端使经验论必然走向相对主义和怀疑论;把理性推向极端使唯理论最终皈依绝对主义和神正论。近代哲学徘徊在进退维谷之中。  相似文献   

8.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文化经历了一次戏剧性变化,其兴,突如其来;其衰,急转直下。本文认为,意大利文化的兴衰与个人主义有内在的联系。个人主义曾用人本主义取代神本主义,奠定了文艺复兴的思想基础;用利己主义取代禁欲主义,形成了文艺复兴的动力;用个人主义取代整体主义,形成了文艺复兴的行为准则;用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形成了文艺复兴的经济形式。但个人主义具有双重社会效用,导致了形式主义,异化了意大利文化的实质,影响了思想交流,腐蚀了文化的教化功能,淡化了理性含量,等等,导致了意大利文化的衰退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5,(9):95-99
理性与激情(情感)各自在道德起源中起多大作用是道德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霍布斯与休谟都承认激情是道德的基础,否定古代道德哲学所主张的以理性克服激情,追求至善的道德理论。但是霍布斯与休谟对情感与理性关系的实质理解和达成结论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在自爱与仁爱、意图与效用、契约与习俗等一系列原则性问题上,霍布斯与休谟争锋相对,分别形成了理性主义契约论与情感主义两种思考路径,深刻影响了后世道德哲学的走向。  相似文献   

10.
个体自由指个体生命价值的历时性实现,它是人本主义哲学关注的核心之一,也是人类活动的终极价值指向。 自文艺复兴以后,个体自由在西方得到较充分的理性化和物态化。由于中国特定的人文结构,个体自由的理论模型微乎其微,但这并不是说中国的典籍文化中没有个体自由的思想。作为在实质上是人本主义哲学的中国传统哲学,它的人学与西方传统的自然哲学、宗教神学可谓比肩发展,包含着对个体自由实现途径的探讨,本文仅就非儒和反儒学说中的超越思想略作描述,以就教于方家学者。 超越理性 人首先是一个包含丰富感性内容的存在,离开感性真实的纯粹理…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60年来共经历了三次"美学热".前两次"美学热"分别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自90年代初发端至今方兴未艾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热潮,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继前两次"美学热"之后兴起的又一次"美学热".在前两次"美学热"中,审美文化与纯粹理性、实践理性一直处于复杂微妙的关系,当今"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热潮对于当今时代审美文化如何与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建立一种新型的和谐关系,展示了一种值得期待的良好端倪.  相似文献   

12.
由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和国际审美文化交往的需要所决定,21世纪将是比较美学大力发展和成熟的时期,应当重视比较美学,特别是中西比较美学的研究。中西美学理论建构的原点不同,中国美学的建构原点是人与物(自然)的审美关系,西方美学的建构原点是人与人(社会)的审美关系,所以从根本上说,中西美学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是经验美学、伦理美学和社会美学,西方传统美学则是理性美学、宗教美学和心理美学;而不同的美学理论必然导致中西方在审美的方式、心理和理想上存在种种差异。只有通过比较研究,才能充分认识并总结出中西审美认识的规律,使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本质力量得到全面的确证和升华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人学观经历了由人本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换,人本主义的人学观把个人看成是彼此孤立的个体,主张"个人构成社会",社会就是由这些孤立的个体组成的单个人的集合体.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把社会看成是个人彼此间相互联系或关系的总和,主张"社会构成个人",个人是由社会所规定、制约的.由于这一人学视角的转换,马克思不再诉诸对社会的理性批判,而是诉诸对社会的改造,从而以此实现人的自由解放.  相似文献   

14.
马翔 《浙江学刊》2023,(2):201-208
唯美主义无法真正隔绝科学思维的强势影响,在诗学和创作的错位中,唯美主义对文学形式的认知和建构体现了非理性与科学思维的冲突与平衡,集中反映在文学与装饰艺术“装饰性”观念的互文关系上。由于非理性与科学思维的合流,当文学的视野被理性的科学主义影响时,重感受、重体验的美学特质却日益浮出水面,使文学以一种反作用力向非理性突进。对文学形式观念内在矛盾的辨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唯美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20世纪西方美学中的艺术情感理论进行了宏观梳理和整体分析,认为本世纪西方艺术情感理论呈现为多元形态,可以归纳为实体情感主义流脉和功能情感主义流脉,共同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主情主义潮流。这些情感美学观,从理论人体的美学取向来看,分为人本取向和文本取向;从情感本身的内外机制来看,深入探究了情与物的关系和情与理的关系;从情感表现的基本特征来看,具有非功利性和异己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市民生态在当代文学的审美实践中占重要一席,当代小说对市民生态的情理投注首先表现在审美客体的确定与规范上。对“市民阶层”包容性、开放性的确立,显示了当代文学观念的历时性的变化与更新。从创作倾向来看,当代小说对市民生态的情理投注,更显示为“温情的吟咏”、“冷峻的审视”。前者主要表现在对市民生态中某些具有普遍性的可敬可亲的生态选择的赞扬,后者主要是对市民生态中所存缺憾的审视与批判,二者往往呈现为情感复杂的交织状态。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是人本主义的文化 ,对于人性的分析多限于抽象的善恶解析 ,其中闪耀着知识理性的光辉 ,亦包含不少非科学非理性的思想谬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性观 ,使我们可以更好地继承其精华 ,剔除其非人道非理性的糟粕。  相似文献   

18.
审美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它的最终意义在于它的人生价值。关于这一点,中国美学、西方美学和马克思的美学都具有鲜明的体现和明确的阐释。审美的人生价值是通过审美表现即以创造形式为中介的情感释放和升华,以及审美超越即人生的境界的转化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现代哲学意义上的人学,内容上与传统哲学中对人的各种问题的研究不同,方法论前提上与科学对人的研究不同,学术性质上与人本主义哲学不同。中国的人学思潮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既是受国际人道主义文化和人学思潮的影响,又有着国内社会、文化和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中国的人学界先后思考和讨论了人性论、人格论、人学价值论、人权论、马克思人学思想、现代西方人学观念转换、中国特色人学课题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论认识中的非理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认识论向微观领域的不断开拓,人们对认识中的非理性因素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问题越来越倍加关注。要探求非理性因素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首先必需了解非理性因素自身。因此,全面揭示认识中非理性因素的内容、特征、本质、基础及其与理性因素的关系,就非常现实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一、非理性因素界说、主要内容及其特征非理性因素作为当代哲学和认识论中的一个常用词,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定义,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当然这也从反面说明,对非理性因素界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本文认为,对非理性因素界说之所以困难,是由于人们对区分什么是理性因素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