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代女性”的提法出自茅盾1933年的《几句旧话》。他说:“那时正是大革命的前夜,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女学生或女性知识分子颇以为不进革命党便枉读了几本书……终于那大矛盾又爆发了!我眼见许多人出乖露丑,我眼见许多时代女性发狂颓废悲观消沉……”其实在此之前,“时代女性”已作为一个相当完整的形象出现在《蚀》、《虹》中,这是特定时代的一些特异女子的探索、发现和艺术上的概括显现,不仅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时代和生活,也丰富了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本文将就《蚀》、《虹》中的“时代女性”展开分析,力图从真善美三个方面寻找出“时代女性…  相似文献   

2.
在“五四”时期,写女性的从苦闷到觉醒然后又陷入苦闷,寻求人生的真谛,已成为作家们共同关心的主题。尤其是女作家更为突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五四”女作家群的小说。鲁迅《伤逝》的出现把这一主题引向了深化。到茅盾《蚀》的发表,新女性的形象从作家们一个又一个典型现象,发展为“时代女性”群的形象。嗣后,茅盾在短篇集《野蔷薇》、《宿莽》,中篇《路》、《三人行》、长篇《虹》里,续续着力塑造了“时代女性”的系列群象。也可以说,茅盾在他早期的  相似文献   

3.
“女性的自觉”作为茅盾早期新女性观的核心,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要求人的自觉,强调“解放的妇女”应有“人的权利”,确立“绝对的身体上经济上政治上的独立资格”:主张恋爱神圣、“以恋爱为基”的婚姻和“新性道德”,“反对片面贞操观与夫妇形式主义”以及矫枉过正的女子中心主义倾向;确认“社会改造”是新女性“实现自己’”的根本道路等等,所有这些,都作为深厚的文化积淀沉潜在茅盾的心灵深处,成为其创造时代女性形象的内在契机。时代女性的文化意蕴,固然首先来自作家“经验了人生”后的真切感受和丰厚积累、但其开放的新女性观在港移默化地发生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唯其如此,才会有时代女性形象的成功。  相似文献   

4.
从《子夜》看茅盾的左拉影响与独创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子夜》看茅盾的左拉影响与独创性方正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坛巨匠。巴金曾经剀切地说过:“我国现代文学始终沿着‘为人生’的现实主义道路成长、发展,少不了他几十年的心血。”①《子夜》,作为茅盾“细心研究”②的力作,很能代表他的创作个性;作为“真能表现时代”...  相似文献   

5.
<正> 已故的蒙文通先生曾在《周秦学术流派的试探》一文中,把先秦文化分为三种类型,而“仁义”是分水岭:“我才深信孟子说的‘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原来不是偶然举出的几部书。晚周文化本有三个不同的系统。”“大概三晋人说历史人物都是功利主义者,而齐鲁人看历史人物多是圣贤,楚同人看历史人物都非常神圣。”“所以儒墨尽管不同,但对历史人物的看法却完全相同,他们都大讲‘仁义’也相同。从这里初步看出,‘仁义’是这三方面很明显的分界线。东方人都谈‘仁义’,北方人就反对‘仁义’,说‘仁义’‘迂远而阔于事情’。迂是大的意思,认为这是大而无当的。南方人也反对‘仁’,把‘仁义’看得很渺小,不如道德崇高。”  相似文献   

6.
“时代女性”是茅盾小说创造的重要形象系列,成为文学史上一个自成体系的引人注目的文学形象群。然而当我们从史的角度去考察时,却不能不注意到,新女性形象的创造并不始自茅盾。掀开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即可看到,被“五四”浪潮所唤醒,从追求个性解  相似文献   

7.
一九二八年至“左联”成立前夕,我国经历了一场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同鲁迅一样,茅盾也卷入了这一论争。他在《回忆录》中,曾简洁地说明自己在革命文学论争时的态度:“对于从一九二八年开始盛行的这种‘革命文学’的公式,我一直是不遗余力地加以抨击的,……我的这种态度很引起一些同志的不满,认为我是从‘右’的方面来贬低或否定‘革命文学’(普罗文学)。不过,我认为我是在坚持现实主义的传统。”对于茅盾在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争过程中,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出的理论贡献,以及茅盾这一时期的文艺思想,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图就茅盾在革命文学论争时期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作一蠡测管窥,权当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后劲不足,仅以杰作为限,即可举出长长的一串。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被茅盾称为二十年代“‘扛鼎’的工作”的《倪焕之》,写到五卅运动以后,对倪焕之形象的描写明显地变得线条粗疏,不及前二十章的精雕细刻。正如茅盾在当时就指出的:“在前半部,我们看见倪焕之是在定形的环境中活动;在后半部,我们便觉得倪焕之只在一张彩色的布景前移动.常常要起空浮的不很实在的印象”。“前半部的倪焕之、蒋冰如、金佩章都是立体的人物,可是到了后半部,便连主人公倪焕之也成为平面的纸片一样的人物,匆匆地在布景前移动罢了”。被夏志清称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寓言故事的《虹》(茅盾著),第一部分写得引人入胜,第二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象周蘩漪这样的艺术形象,为数不多。 作者曹禺认为,周蘩漪“是‘五四’以所谓‘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关于<雷雨>在苏联上演的通信》)。这种观点被我们的评论界大体认可,而且沿袭已久。然而,依我看周蘩漪只能是一个从封建的“旧式女人”向资产阶级女性过渡的典型,而且最终也没有完成这种过渡。 一 蘩漪的个性,在《雷雨》的八个人物中最引人注目,是各种复杂错综的矛盾的焦点,也是作者心目中真正的“雷雨”。  相似文献   

10.
近年出版的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在论及茅盾的文学创作时,有编著者认定茅盾创作于一九二七年九月至一九二八年六月的处女作、成名作《蚀》,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三部曲,并给予历史的评价。比如黄修己主编的中央电大教本《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六月出版)认为:“他(茅盾)不仅开了‘幻灭’主题的先河,而且还是三部曲形式的首创者。”(见该书第二百二十二页)专门研究茅盾的叶子铭在他  相似文献   

11.
汉乐府的《陌上桑》,着力刻画了一个聪明、机智、勤劳而又美丽的农家少女的形象。这女子名叫罗敷,很喜欢采桑养蚕。现代的研究者大都认为,诗中通过写一个太守调戏罗敷遭到拒绝的故事,从而赞美了罗敷的坚贞和智慧,暴露了太守的愚蠢和丑态。最近我反复读此诗,感到说太守调戏罗敷根据不足。第一章集中写罗敷的美丽迷人,第二章才写到太守。“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这后  相似文献   

12.
陈建华 《中国学术》2000,(1):172-200
在茅盾的早期小说中,写于1929年的《虹》,同它前后的《蚀》三部曲(1927年)和《子夜》(1931年)相比,似乎较少受到学者的青睐。像三部曲一样,“时代女性’’仍是小说的主角,但梅女士和《动摇》里的孙舞阳、《追求》里的章秋柳相比,个性却显得不那么鲜明。和《子夜》比,  相似文献   

13.
柯阳同志在《光明日报》七月三日发表的《关于“一分为二”的对话》一文中说:“把一个统一的事物分为两个对立面,这种方法就是分析,就是‘一分为二’。而辯证法的综合就是‘合二为一’。……所以‘合二为一’,即是综合。”“综合就是把两个对立面综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认识”。“这样一种认识方法可以概括为‘合二为一’,因为这是结合两个对立面成一个统一体来认识”。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4.
报告文学是在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孕育成长的,从它诞生一天起就成为无产阶级手中有力的武器之一。茅盾在1937年《中流》第一卷第十一期上的一篇专论《关于“报告文学”》中说:“‘报告’的主要性质是将生活中发生的某一事件立即报告给读者大众。题材既是发生的某一事件,所以‘报告’有浓厚的新闻性;但它跟报章新闻不同,因为它必须充分的形象化,必须将‘事件’发  相似文献   

15.
编辑先生:您好!近日拜读贵刊1998年第3期刊载的张是超先生的《周杨‘文革”落难现象之反思》和刘成友先生的《形式及其观念意味:对“文革’主流文学经典文本的解读》二文,倍感兴奋、激动.据我看来,这是贵刊设置“文革”文学专栏以来不可多得的佳作,可称得上是重量级拳头论文,是近年来“文革’文学研究的重要收获.‘文革’10年是中国当代历史的一个特殊时期,‘文革”文学也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特殊的部分.研究‘文革”文学对于深人把握那个令人不堪回首的时代的国人的扭曲的灵魂与贫困、病态的精神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  相似文献   

16.
<正> 茅盾在《蚀》三部曲之一《动摇》中所塑造的反革命两面派胡国光,是个成功的艺术形象,很值得重视和研究。一三等劣绅胡国光形象的基本性格特征,即他的善于看风使舵、窥测方向、多变巧钻的反革命两面派本质,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作为一个典型来描写是不多的,而且类似的人物中也没有象茅盾这样作了极为深入细致的刻画。因此,研究一下这个形象的性格特征及其发展历史不是没有意义的。胡国光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小说写的是我国二十年代第一次大革命高潮时期湖北地区某一县城的社会风云。当大革命风潮席卷到这个县城时,胡国光作为一个“开明绅士”,他  相似文献   

17.
幻灭与新生——茅盾早期“时代女性”创作心态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宁  翟德耀 《东岳论丛》2003,24(6):98-101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系列中,茅盾早期创作的"时代女性"形象群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不仅是"大革命"失败后作家"幻灭"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且蕴涵了男性作家丰富的文化心理,同时也是作家政治理念的一种寄寓。  相似文献   

18.
《江汉学报》本年第7期刊载了《“遗矢”一典再释》一文,该文认为毛主席《送瘟神》中“遗矢”一典出于贾谊《过秦论》:“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说“‘亡矢遗镞’既然是一个迭词,矢与镞又无法分开,倒过来说‘遗矢亡镞’也还是一个意思,把迭词改作单词,说成‘亡矢’或‘遗失’,仍然是一个意思。”因此“千村薛苈人遗矢”“就应该是许多村子都长满了野草,很少有人踪迹。”我觉得这样的解释是牵强附会的。既然“亡”“遗”意义相同,为什么不迳言现成的事实“亡矢”,  相似文献   

19.
鸳鸯蝴蝶派又称“礼拜六派” ,是一个发端于清末民初、鼎盛于袁世凯称帝前后、影响较大的通俗文学流派。关于这个流派的名称 ,鲁迅曾指出 :“这时新的才子 佳人小说便又流行起来 ,但佳人已是良家女子了 ,和才子相悦相恋 ,分拆不开 ,柳阴花下 ,像一对蝴蝶 ,一双鸳鸯一样……”到了《眉语》月刊 (1914一 1916 )“出现的时候 ,是这鸳鸯蝴蝶式文学的极盛时期。”① 在这里 ,鲁迅点出了鸳鸯蝴蝶派 (以下简称“鸳蝴派”)名称的起因。茅盾也表达过相似的看法 :“我以为在‘五四’以前 ,‘鸳鸯蝴蝶’这名称对这一派人是适用的。 (何以称之为‘鸳鸯…  相似文献   

20.
前言 1961年9月26日,茅盾同志在回答笔者问时写道:‘钱杏邨说的《文学导报》上的对于‘民族主义文学’的批判文章,署名为‘石萌’或‘石崩’者,我自己记不起来了。当时我写过批判‘民族主义文学’的论文,但究在何处发表,用何笔名,现在都记不起来了。可能就是‘石萌’或‘石崩’的,也可能不是。我用笔名也是随手拈来,用过即不再用,因而也不能肯定我是否用过‘石萌’、‘石崩’的笔名。原因是我从来不写日记,也不把自己的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