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5 毫秒
1.
蒋冰梅在年月日《文汇报》撰文指出  人的全面发展与塑造良好的个性是辩证的统一。没有人的全面发展  就谈不上塑造良好的个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  人的全面发展是塑造良好个性的前提与基础。同时  塑造良好的个性  又会有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是由个体的自身条件与特定生活环境所造成的  人作为个体  都有自己潜在的个性因素  有可能通过教育的作用  被塑造为具有完善的个性者。而事实上  许多人的个性潜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  甚至被某种社会环境所扭曲。我国目前的教育  一方面对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不够  另一方面对个性教育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4):46
蒋冰梅在 2 0 0 0年 9月 9日《文汇报》撰文指出 ,人的全面发展与塑造良好的个性是辩证的统一。没有人的全面发展 ,就谈不上塑造良好的个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 ,人的全面发展是塑造良好个性的前提与基础。同时 ,塑造良好的个性 ,又会有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是由个体的自身条件与特定生活环境所造成的 ,人作为个体 ,都有自己潜在的个性因素 ,有可能通过教育的作用 ,被塑造为具有完善的个性者。而事实上 ,许多人的个性潜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 ,甚至被某种社会环境所扭曲。我国目前的教育 ,一方面对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不够 ,另一方面对个…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既表现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又表现为人类的全面发展,两方面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真正的积极的自由在于人通过能动的活动超越外在的障碍,自我创造,自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和归宿。  相似文献   

3.
论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生态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化建设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反过来文化又可以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人类受到不同的文化熏陶,被不同的文化氛围和环境浸染,就会形成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人类要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必须坚持生态文化建设.坚持生态文化建设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未来文化发展的重要取向,在现实生活中需要深入探析生态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一段话主要是说明作家对宇宙人生的认识,为什么必须“入”又必须“出”的道理.其实,入与出的关系,并不仅限于此.在文学欣赏上,也有一个善入善出的问题,也同样充满着艺术的辩证法.文学欣赏究其本质,是一种艺术审美活动,也具有审美感受的一般特征.但文学欣赏又与一般的审美不同,一般审美是以现实生活中实有的客体为观照对象,而文学本身  相似文献   

5.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的声名乃是他所创造价值的一种标志.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即很重视“名”.孔子就说过,“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认为人死以后,其名不显于世,是一种遗憾.而所创造的价值愈重大而深远,则其声名亦可随事业而传不朽.所以鲁国的叔孙豹说,“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是讲事业的不朽,包括立德、立功、立言.“德”、“功”、“言”三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现代化包括经济的现代化和入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标志着我国经济的巨大发展,塑造与之相适应的人显得十分重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是实现人类进入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结合环境知觉相关理论,分析社区公园空间构成,提出社区公园内符合人知觉心理的空间的设计方法.从而使得社区公园环境与居民生活有机融合,创造出和谐富有生命力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8.
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春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群居 ,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填其所与处者焉。”  相似文献   

9.
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乃是一种互释互约的解释学循环。人的文化环境,就是使人的存在成为现实可能的诸文化条件的总和。它是人一旦出生就被抛入并生存其中的整个文化氛围,大致包括知识系统、认知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不同层面。文化环境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濡化”和“涵化”。人的个体与类、人与文化环境之间的互动,塑造了人的文化模式。它既是人的文化创造的结果,又对人及其活动具有先在制约性。文化模式一般具有共享性、规范性、可塑性、再生性和理想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0.
人是语言的创造者,人又为语言所创造;正如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人又为历史所创造一样.语言不是产品,而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昭示语言教学应充分发挥语言的创造功能,促进"三个转化"、实现"三个塑造",提高语言学习者的主体性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1.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受自然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城市人居环境的优化必着力于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状况.城市缺水及水质恶化、城市垃圾、大气污染是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解决人居环境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法制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应从切实加强环境立法、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全面强化环境法律监督这三个方面来将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纳入法治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谦虚有度     
案例学习:如果英语是你我的母语笔者何震当年到美国留学时,常常能听到"老留学生们"相互抱怨说:"英语不是咱们中国人的母语,咱们在美国吃了大亏了!"言下之意是说,如果我们中国人的母语是英语,那么我们在美国会生活得比美国人强很多。开始我也比较赞同这种观点,毕竟语言表达的差异,让别人很难真正了解我们的能力。不过时间一长,当我与美国人和当地华人相处久了,感到上述观点并不完全正确。因为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人文环境,造就不同类型的人。从另外一个文化环境中来的人,都  相似文献   

13.
农村人居环境日趋恶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是各级政府当前亟待改进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广大农民的迫切需求.从农户的视角出发,建立起农村人居环境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把农村人居环境划分为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两部分,并通过对北京、河北两地区的实地调研,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农村人居环境系统的优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对于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评价普遍较差,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迫在眉睫;在农村人居环境系统优化的过程中,农村人居硬环境的优化应以农村环境卫生为重点,而对于农村人居软环境的优化应以农村社会服务为重点.未来在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应抓住重点,先主后次逐步有效地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4.
既教书又教人,是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是辩证的统一.读一读我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文献资料,对此问题就能够获得清楚的认识.一文化教育是上层建筑,是为政治和经济服务的.《礼记·学记》一开始就揭示这个道理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又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相似文献   

15.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马克思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走读大学与传统大学重要区别之一是学生成才环境的社会化更加突出。为了对学生思想状况及成才的社会环境有进一步了解,1985年初我们抽样对江汉大学十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社会环境诸因素对于走读大学生思想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社会形势是走读大学生成才的客观基础。人的思想总带有时代烙印。恩格斯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的存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许多学者对其主旨进行了解读.刘道生先生认为,根据时代与环境、人物性格塑造、故事情节展开、佛道形象描绘,《西游记》的主旨意在反佛.其实,神魔小说创造不同于历史记述,因而唐僧与佛陀的形象都同时被赋予了新内容,即作了某种世俗化的处理.整体上看,《西游记》批判的主要是一种压制人自由的秩序和制度,而不单纯是具体的佛教.  相似文献   

17.
《天问》“吴光争国,久余是胜”两句,自王逸以来治骚诸家多把它同上文“悟过改更,我又何言”两句读为一章,不仅文义难以贯通,抑亦失韵,不成辞章。王逸注曰:“吴与楚相伐,至于阖庐之时,吴兵入郢,昭王出奔,……大胜我也。”近代有人对此说提出异议:“争国”决非指“吴与楚相伐”、“吴兵入郢”。“国”,乃国政,亦即君位;“争国”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哲学层面的"以人为本"是对中世纪神本主义的反动,是贬斥神性、张扬人性;社会发展理念的"以人为本"是对当代物本主义的社会发展模式的反动,是拒绝物本回归人本,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对"神本"的超越意味着理性的胜利,而理性的片面化则导致"物本"."以人为本"的最终含义是实现马克思说的"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神本、物本、人本--从"以人为本"的历史演变论其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哲学层面的"以人为本"是对中世纪神本主义的反动,是贬斥神性、张扬人性;社会发展理念的"以人为本"是对当代物本主义的社会发展模式的反动,是拒绝物本回归人本,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对"神本"的超越意味着理性的胜利,而理性的片面化则导致"物本"."以人为本"的最终含义是实现马克思说的"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建设性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审美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居环境是人的生存家园的基本载体。人与环境作为两大要素,其和谐关系是人居环境的基本运作机理。建设性人居环境是以人的自然性生存结构为基础,以生态化、艺术审美化为参照,直视人的未来性优存的人居环境。生态化和审美化的融合方式实际也是归复绿色的构合方式,这体现出人居环境的优化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