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底层"--术语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底层"[1]是对社会事实的一种描述,而不是一个纯粹理论范畴的想象,所以逻辑推衍的合理性并不等于对"底层"的真实反映,因为社会行动和现实社会情境中的可行性在这里显得更为重要;但是,在另一方面,社会也是一种构想,因为构成社会的各种社会化活动,都与那些使人们得以设想和重新解释各种观念的活动不可分割的融合在一起,所以,既然社会的事实进入语言的层面,我们就必须追问"底层"是否是一个纯粹涌现的客观存在,语言的介入是否改变了"底层"的繁复细节?或者说这种介入将带来更为有效的良性社会行动本身?在这里,追问"存在"(existence)和"行动"(action)[2]哪个导向意义将变得至关重要.既然"底层"有着社会事实的意向性,那么我们就应该清楚"底层"到底以怎样的方式传达社会的存在信息?而这种传达方式将对我们的认知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认为,"底层"是通过上和下、左和右等隐含文化心理原型的"二分"方式对社会地形学做出隐喻,那么这种对社会的简单想象是否导致对社会形态的变形?是否必然导致人类的知识错误而失去存在的必要性?这就关系到"底层"存在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言语是"活"的语言,它是语言的导向,也是思维的导向。时空的变异、社会的异质及主体的人文性决定了言语的异质性,但"异质"≠"神秘"。言语符号的不断重复与组合呈现一定的规律与制度,是探索语言本质、语言变化机制和预测语言规律等的很好契机。语言与言语没有自然界限,水乳交融,因而语言也不可能是"同质"的。  相似文献   

3.
张卫中 《北方论丛》2008,5(1):54-57
从20世纪文学语言演变史的角度看,建国后开展的"语言规范化"运动意义重大。它改变了"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在大量吸收翻译语体、方言和文言以后造成的那种混杂局面,对创造统一的现代文学语言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娟 《学术论坛》2005,(6):160-163
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组合而成的符号系统,词汇是其中最活跃、最敏感的部分,"新新X"这一附缀式构词语模的出现,为我们的语言系统增添了新的色彩.文章试从"新新X"来源及演变、结构和搭配、含义及社会认知、发展趋势等几个角度对当代新词"新新X"词族加以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国外几乎同时出现了"走向文化诗学"和"走向文本社会学"两种理论主张.两者的提出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学术背景和学术旨趣,但不同点也是明显的.前者以文化为纽带,主张视界融合的跨学科研究,对文学文本内和文学文本外进行双向探索;论旨明确,但缺乏技术方法的明晰性、精细性和可操作性.后者以语言为中介,主张通过对文本语义、句法和叙述的精细解读,揭示语言向意识形态的推论过程,从而寻找出"语言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可验证的关系,在技术层面表现出方法的明确性、精细性和可操作性.两种理论在国内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文艺理论发展史表明:新世纪的中国文艺学只有走向辩证综合、多元共存,才能应对现实问题的多样性、交叉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在当今电子时代出现的"电邮与短信文本英语".从英语语言的发展趋势、英语词汇发展的特点、英语表达的简洁形式、社会语言学领域中对语言的标准和使用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提出把这一语言发展的新现象看作是一种新的英语语言变体.  相似文献   

7.
晚年丁玲肯定知识分子的独立思想和启蒙价值,鼓吹文学的"真实性"和"批判性"原则,导致了对杂文创作的重视.在内容层面上,其杂文创作以"反封建"为其思想线索,以社会问题和文艺界问题为言说重点,大胆揭发问题、针砭时弊;在形式层面上,则通过采用"谈话"式的自然语调和"谈话"式的直白语言,自觉追求"劲捷直白"的风格,较好地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晚年丁玲的杂文创作继承"五四"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的传统,表现出了直面现实、干预现实的"韦护精神".  相似文献   

8.
从"百姓"和"公民"这两个简单的日常生活用语出发,将其置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去思考语言背后的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并试图通过这种社会学的分析,来论证为何应当摒弃"百姓"而代之以"公民"。  相似文献   

9.
刘进才 《中州学刊》2007,(4):212-216
1907年,留法学生吴稚晖、李石曾、褚民谊等在巴黎创办无政府主义刊物《新世纪》中文周刊,该刊物以近代以来流行的进化论作为自己的理论资源,并诉诸革命、公理等现代性的价值理念,发出了"废除汉字"、"径用万国新语"的语言变革主张,开启了打碎汉字传统、除旧布新的语言变革潮流.围绕"废除汉字"和实行万国新语的论争,足见当时不同的文化观念及思想背景在这一领域的呈现和碰撞.不管是国粹派基于民族文化留存所表现出的炽热的语言民族主义情绪,还是新世纪派以进化论相标榜、废除汉字以改造种性、世界大同的美好想象,都寄托了他们对于民族文化和未来社会的积极思考.  相似文献   

10.
数字也是一面镜子,投射出多方面的文化层次,如哲学、宗教、思维方式、社会政治、历史、民俗等.本文以数字"一"为研究对象,从哲学层面进行研究切入,运用对比研究手段,对汉英语言的"一"进行比较分析,挖掘其背后的哲学内涵,以促进了解汉英数字文化中的共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乔姆斯基语言哲学理论关注的三个古典问题,并概括了他的"语言"观、"语法"观和"语用"观。乔氏的"语用"观可以看作一种关于语言使用的内在主义理论,它和乔氏的内在主义的"语言"观和"语法"观一脉相承。语用内在论和普通语用学的语用外在论在"语言"的内涵、"语境"的所指以及"意义"的描述等方面都有不同。  相似文献   

12.
信息网络技术与"网络社会"的崛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伟平 《河北学刊》2004,24(1):46-49
吴元梁研究员认为,只有既分析了当代科技革命对利益性社会结构的影响,又分析了当代科技革命对功能性社会结构的影响,我们才能对当代科技革命的社会影响作出全面的判断.丰子义教授指出,应从纵、横两个维度看待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规律,从"世界历史"的整体看待社会形态,用"普照之光"看待社会形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总潮流来看待社会形态和历史时代.陈新夏教授强调,时代背景的变化,特别要求在研究模式上超越对社会形态单一的理解,承认社会形态的多样性;应以当今的时代特征为参照,对经济社会形态和人的发展层面的社会形态作出新的合理的解释.叶险明教授主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发展的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特别是"五形态论",而不是要抛弃"五形态论",试图用"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经济时代"等来代替作为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主体的"五形态论"是不妥当的.肖峰教授从技术形态和经济形态相整合的视角,分析了当代社会形态中的"信息资本主义"和"信息社会主义"问题.孙伟平副研究员指出,由于"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的出现,当代社会形态的外延与内涵都正在发生某种变迁,研究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也应该相应地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3.
视觉文化时代的生存困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长安  吕蓁 《学术论坛》2004,(5):174-178
视觉文化已经成为当下文化领域和传播领域的现实。视觉文化传播对传统的文化传播构成了巨大的挑战。由此引发的"视觉转向"或者"图像转向"改变了人的生存环境:依赖语言的理性思考让位于视觉的感性思维,图像取代语言成为思维的工具,并改变了人类观察社会的视角,语言在这种改变中被放逐;由媒介技术所支撑的文化的模拟和复制形成了"超真实",形象与现实分离,能指与所指分离,视觉景象所制造的"超真实"重新构造了现实,它比真实还真,真实在"超真实"的语境中被放逐;身体在媒介与视觉形象的包围中丧失了存在的意义,空间因"形象的延伸"而改变了固有的空间差异,改变了身体得以存在的范围,身体被放逐。视觉文化传播时代形成了视觉压迫人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4.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本身也是文化的一种形式."春"这一常用字,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与农事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同时,由于"春"特殊的自然特征,它也成为中国人"性事"与"婚育"的文化象征符号."春"与农事、性事、婚育的关系建构了中国特有的"春"的文化内涵,成为绚烂的中国文化极有韵味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天生成腔子"是对文章文学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综合的完美性要求,因而是朱熹理想主义文学观的一种生动形象的表达."天生成腔子"作为文学艺术的批评标准,追求的是绝对的完美,成就的是相对的完美.其含义不但包含最基本最具体的修辞用字和各式各样的语言风格,而且包含着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16.
在清末以来的各项变革努力中,对变革语言的浪漫想象和夸张强调,一方面反映了先驱者对从"物质"到"制度"层面改革失败的无奈,另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对语言与人的关系的全新理解和思考,即从本质上讲,人是依靠语言来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并以此使人类区别于"禽兽"。正是基于此,他们认为不管是"个人的发现",还是"农工商兵、妇女幼稚"的解放,进而到国家的富强,都离不开"人"对使用语言文字权利的获得。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晚清以来的语言变革和五四文学革命之间确实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崔荣华 《河北学刊》2004,24(3):155-159
中国古代的同性恋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男风"一词也成为同性恋的一种代名词,与异性恋形成并驾齐驱之势.整个社会对此趋之若鹜,你行我效,居然演变成一种影响广泛的社会风尚.这种奇特性爱现象的产生,与中国传统性文化对同性恋的姑息听任,宗室家庭对同性恋的宽容放纵,社会思潮对理学禁欲主义的叛逆反动,明清法律对异性恋严禁、对同性恋松懈的不同态度,京师戏剧业的昌盛兴旺以及梨园男旦体制的改变紧密相连.这些因素综合交织,催发了明清社会"男风"现象的盛行和蔓延.  相似文献   

18.
关于对人的"心智"的研究,从古希腊的一些哲学家、中世纪经院学派的语法学家,到近代的理性主义语言学派,都有过这方面的论述.在当代,持这种观点的学派无疑是乔姆斯基首创的转换生成语言学派.乔姆斯基发挥了笛卡尔关于"固有结构"的思想以及洪堡特关于"语言能力"的观点,重新提出了研究语言普遍现象的问题.生成语法不局限于对个别语言的研究,而是要揭示个别语法与普遍语法的统一性.换句话说,它不是以具体语言的描写为归宿,而是以具体语言为出发点,探索出语言的普遍规律,最终弄清楚人的认知系统、思维规律和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一带一路"和"龙江丝路带"建设的深入推进,黑龙江省与沿线国家在经贸、科技、文化、教育、旅游等各领域开放合作持续深化,迫切需要通过加强语言服务体系建设来保障和促进双边和多边开放合作顺利展开.然而,黑龙江省在语言服务人才培养、语言服务机构建设、语言服务环境营造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短板,需要坚持体系建设的思路,政府、高校、企业、社会联动,通过制度政策和措施创新加以完善和改进,为黑龙江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助力.  相似文献   

20.
由当初的"盲流"到现在被普遍接受的"民工潮"及到最近被明确作为工人群体的一部分,农民工伴随了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称谓的改变不仅仅是国人心态的转变,更是农民工对于中国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的反映.民工潮对中国社会有着怎样的影响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以及怎样更好地引导与管理他们,将是一个在中国不断深化改革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