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庄子·外物》篇以完全随顺自然、排除外物干扰为主旨,指出人事与自然虽然皆有其“自然”性质,但人事的自然实不能与纯粹的自然相比拟,并从绝对顺从自然的角度批评了导引之类的健身之术。本篇还对庄子的“圣人”观有所发挥,认为有时候“圣人”“无殊于小人”(王夫之语)。另外,遇过对于“得意忘言”命题的闸述,发挥了本篇所强调的去掉外物羁绊的意旨。  相似文献   

2.
《庄子·寓言》篇论析了关于生死的理论,指出人的生命是阳气所致,人的体魄之不一,万物形状及性质之差异,都表明禀阳气而生之物是不会一样的。然而,为什么“不一样”,道理却是说不清的。庄子提倡人应当无为而顺应自然,应当以无不死之物的至公之理劝勉大家,这都是有根源可寻的,是可以说明其原因的。庄子还指出,人的意念可以充斥天地,应当像“真人”那样超脱死生,亦即超越于“命”。庄子对于“命”提出了怀疑,这方面的认识超乎儒家之上。  相似文献   

3.
<庄子@寓言>篇主要发挥了<齐物论>与<外物>的意旨.庄子在论析寓言、重言、卮言等问题以后指出万事万物永远处于变化状态,新事物不断地替代旧事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齐物论>语).当人去认识去言说当前事物的时候,这事物已经成了旧事物.<寓言>篇"孰得其久”的"久”字当读若旧.庄子认为而这旧事物也不是随便就可以被认识被表达的,只有"和以天倪”的"卮言”才能对于变化中的事物进行有限的表达描述.这说明任何语言也赶不上"意".庄子关于天钧、天倪及其关系的理论,从一个方面说明言、意之辨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庄子》一书宏大博精,立论多奇异浩荡,傲睨万物而不随流俗。可是,其书的有些篇章常被视为“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甚至被蔑视为“杂纂”而不可观。但若细致考察其思想端绪,则往往可以发现其精蕴之义。其“杂篇”的《徐无鬼》可为其中之一典型。是篇实为庄子学派较早的作品,如发挥庄子关于“道通为一”,“以心复心”,“无意则止于分”以及赤子之德和彼此是非等思想,皆颇有精义。《齐物论》历来被认为是庄子自的典型篇章,其“道枢”的理论,在《徐无鬼》篇中有很重要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钱毅 《殷都学刊》2005,(4):107-108
在先秦典籍中,《庄子》一书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汇资料,也为后人解读此书带来了不少困难。长期以来,人们对其中的“逍遥”、“大方”、“迳庭”等词语的理解一直存在着偏差,需要进一步澄清。《庄子》中“逍遥”、“大方”、“迳庭”三个词语分别应作“无事”、“大国”、“偏激”来理解。  相似文献   

6.
奇特新颖的叙事谋略是《庄子》寓言具有特殊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主要从时空错乱、超越生死界限、客观物象生命化三个方面,对《庄子》寓言叙事谋略所表现出的自觉虚构叙事观念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了远古的雷神崇拜和《庄子》哲学中以雷喻“道”的特点。古文字学及远古神话研究,证明雷神崇拜的存在,证明雷神形象体现一种威猛狠厉的力量。《庄子》寓言继承了以往雷神形象的意蕴,同时又包蕴传达出更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并在此基础上,以雷喻道。庄子寓言继承和发展了远古神话同时吸收和继承了《周易》中关于雷的哲学思想,成为阐释其基本哲学范畴、叙述其“大道”运动变化的“元结构”  相似文献   

8.
<正> 郭(沫若)老在学问上是大家,一点不带小家子气。每读其文,如临乐山沙湾之山水气势。鄙人若干年来在古史分期问题上、在西周社会性质问题上、在井田制度上,曾与郭老有过不少次的争论,有时争论得很激烈;但在先秦思想、先秦文化方面,则与郭老每多契合。前些年听到过一句传言,说“《十批》不是好文章”;与此恰恰相反,我认为,《十批判书》是郭老写得最好的一本书。当然说好,也还是从气势(或气魄)说的;至于具体论点,  相似文献   

9.
在先秦说理散文中,《庄子》和《韩非子》这两部杰作,其寓言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各具特色。从思想内容看,《庄子》寓言体现了道家学派的主张,《韩非子》寓言表现了法家学派的观点。从题材来源看,《庄子》寓言题材比较广泛,来自自然的、历史的、现实的,应有尽有;《韩非子》寓言题材比较单一,多来自历史故事。从组织形式看,《庄子》寓言夹杂文中,没有独立地位;《韩非子》首创结构宏大而又相对独立的寓言群落体制。从形象塑造看,《庄子》寓言既有人物,又有动物、植物乃至无生物,而《韩非子》寓言绝大多数是人物。就人物形象说,《庄子》寓言多为下层民众,《韩非子》寓言多为上层人士。  相似文献   

10.
徐玥 《南方论刊》2006,(1):61-62
《庄子》寓言既有先秦诸子寓言的共性,如意图上都是为宣扬自己哲学观点而作的哲理寓言,形式上大多故事与教训浑然一体,教训的主观色彩较淡;也有自己的个性,如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等。下面笔者就其构思、题材、表现形式、语言艺术等方面,对《庄子》寓言如何表现其哲学思想作一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易学早已成为一门学问 ,《周易》所包含的丰富、深远的哲学智慧对于现代人有着不可忽略的启迪作用。“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鞭策我们提高修养 ,努力奋斗 ;“君子终日乾乾 ,夕惕若 ,厉无咎”教诲人们以忠信为本 ,小心地做人、处世 ,唯如此 ,才能避凶就吉 ,遇难成呈。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三言"密不可分,同汇于卮言。卮言在语言艺术表现上骈散结合,语汇丰富,简洁蕴藉。卮言与寓言、重言一起完整地表达了庄子逍遥、齐物、无为、坐忘等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韩国良 《江汉论坛》2004,(7):105-107
"大鹏"与"蓬雀"的对比并没有什么象征意义,庄子只是借它们的隔膜说明自己为世俗不容的道理.这一方面是为自己屡受讥笑的尴尬处境进行辩解,另一方面对自己的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安慰.老庄的孤独与自解包涵着浓重的自我体认意识,这种导源干老庄又经屈原予以强化的以精英自居的自我体认模式,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是广大知识分子甘受孤独、宁折不弯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相似文献   

14.
神话思维对<庄子>文本特征的形成有着深刻而内在的影响.它以具象言说事物的方式使<庄子>把哲理完全融入它的寓言系统,<庄子>已不仅是一般说理形象化,而且更是直接用形象说理,寓言本身既是手段又具有本体意义;神话思维不回避矛盾的原逻辑特点使<庄子>意象具有多面性,体现在文本上则是模糊混沌特征;神话思维的隐喻性使庄子把自己的精神生活融入外物,并在超越外物的表述层次上使象征意义具有多义性,造成文本的开放性召唤结构.  相似文献   

15.
他者的理解:《庄子》的思考——从濠梁之辩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主体之间的交往、理解、沟通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在对人之“在”的沉思中,庄子对此作了多方面考察,后者首先体现于濠梁之辩。濠梁之辩在理论上既涉及他人之心是否可知,也关联着“如何可能知”与“以何种方式知”有无区分或二者能否等同。惠施作为对话的一方对前一个问题持怀疑的态度,但其推论的过程又包含着内在的悖论;庄子对鱼之乐的可知性予以了确认,后者同时蕴涵着对他人之心是否可知这一问题的肯定回应。不过,在论证以上立场的过程中,庄子又将“如何可能知”的问题转换为“以何种方式知”,从而在逻辑上犯有转换论题的错误。当然,知“鱼”之乐所隐喻的知他人之心,同时又涉及社会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理解、沟通过程。从后一角度看,肯定他人之心的可知性,无疑为确认交往过程中人与人相互理解、沟通的可能性提供了内在的根据。广而言之,人存在于世,总是难以避免与他人的共处,而在共处或“群于人”的过程中,则不能不发生彼此之间的交往及相互理解,庄子着重分析了存在境域对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影响。通过共处、交往过程中的对话而达到相互理解,以存在方式及存在形态的转换为其指向。就人自身之“在”而言,存在形态既涉及外在的生活境域,也关乎内在的精神世界,庄子对后者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对《庄子》、《列子》中重出寓言故事的分析,可以为我们考察《庄子》、《列子》之先后提供重要的学理依据。《庄子》引用《列子》,说明《列子》应早于《庄子》。此问题的辩议对梳理道家思想的演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方芳 《江淮论坛》2009,(3):171-174
文明的发展强化了人的作用和地位,人们在安然享受文明带来的舒适与便捷的同时忽视了自然与人的关系,只是一味地攫取和索求。面对人类的贪欲导致的严重后果,庄子从大自然中获得了无穷的力量和智慧,以自然为师,从而超越了自我以及人类本身的局限性。哈代也强调人应该与大自然和谐共存,但在面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时,却又时时流露出宿命的思想,突出了命运对人的冷酷无情,以及自然虽洞察一切,却无法救赎人类的无奈,发出了一种听天由命,悲天悯人的感叹。  相似文献   

18.
陈志刚 《兰州学刊》2008,(Z1):163-165
《庄子》与艺术精神存有会通早有研究者指出,但主要以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来阐发《庄子》中蕴含的艺术精神,似有所局限,笔者不揣鄙陋,拟对这个问题再作一些思考。文章首先论述《庄子》与艺术精神存在会通。其次,详细探讨了《庄子》人生论向艺术精神的接近及后世艺术、美学对《庄子》艺术精神的发现过程。最后,举出中西方艺术、美学中与《庄子》呈现的艺术精神相近相似甚至就是受其影响的文学现象和艺术理论,意在证明《庄子》一书确实蕴含有丰富的艺术精神,应该引起《庄子》和艺术研究者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张爱民 《兰州学刊》2005,(3):280-281,251
宋代的文学家对<庄子>的文学审美价值非常欣赏,在处世思想和创作上学习庄子,从中吸取文学营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