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晚出之《古学考》与《新学伪经考》、晚出之《知圣篇》与《孔子改制考》之间的比较中探讨廖康学术交涉公案,是流行的但却是很有问题的研究思路与习惯。由廖平指控与厘定说法的前后变迁之迹入手,可以发现廖氏最早提出此诉讼公案的文献《经话甲编》(出版于1897年)并没有涉及到对《孔子改制考》的指控,而只是针对《新学伪经考》而发。《四益馆经学四变记》节本(刊发于1913年)始将《孔子改制考》一并列为指控对象,并重新界定廖平自己的著述"两篇"与康有为的著述"两考"之间一一对应的"祖述"关系,此说之得失与影响甚为复杂。通过廖康羊城之会稍早前的文献(《〈知圣篇〉自序》、江瀚《与廖季平论〈今古学考〉书》、刘子雄日记),可以澄清羊城之会廖康学术交涉系围绕稿本《知圣篇》及其"谈论"而展开的基本事实。所谓廖平还有《辟刘篇》交与康有为过目,或没有"两篇"中的任何一篇提供给康氏以及所谓廖平影响康有为全面转向今文经学只限于"谈论"或"谈话"的说法,均非确论。廖平对康有为的影响主要在于:"新学伪经"说之偷意与升级版"孔子改制"论之截获。所谓升级版"孔子改制"论,以主张"六经皆孔子所自造",及主张经典所传"唐虞夏商周一切制度事实",皆非真"制度事实",实为孔子之托古改制,这两点为核心内容,如张之洞所称"此说乃近日《公羊》家新说",创自廖平,而为康有为所承袭;与《教学通义》、《民功篇》等康氏早期文献所述本于常州公羊学派的"孔子改制"论述大为不同。廖平缘于因应康有为隐没自己的启发权而衍生出防卫过当之论,对康有为也有伤害,也是本案迷雾重重的一大要因,但是康有为方面的责任更大、所当反省之处更为严重,他那一切伪托的作风对儒学的破坏性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2.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著的《新学伪经考》一书,一向都被认为初刊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这说法的依据,看来是来自《康南海自编年谱》。年谱《光绪十七年条》记:“七月,《新学伪经考》刻成,陈千秋、梁启超助焉。”(见《戊戌变法·四》翦伯赞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因为是康有为自己所记,真实性似无可怀疑。不仅如此,在汤志钧编著的《戊戌变法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一书中,付有《新学伪经考》影印书样,书页原文“光绪十七年秋七月,广州康氏万木草堂刊《新学伪经考》”,这就更加确凿了。  相似文献   

3.
康有为撰述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两部宣传维新派变法理论的重要著作,也是研究康有为“托古改制”思想的珍贵资料。它们的刊印,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反响,褒贬不一,成为近代中国争议最大、影响最深的著作之一。对于它们的积极  相似文献   

4.
李可亭 《北方论丛》2008,4(2):99-102
钱玄同一方面受康有为经学思想很大的影响,对《新学伪经考》也多有誉美之辞,而另一方面二人所走的并不是一条同样的道路。可以说,康有为是近代的今文经学家,近代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而钱玄同则不泥家派,超越今古又超越经学,是埋葬经学、变经学为史学的一个功臣。分析认识钱玄同对康有为经学思想的承继与超越,对于认识康有为和钱玄同的经学思想,以及中国近代经学的发展走向,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交说儒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哲学博士郑家栋1891年康有为刊布《新学伪经考》,七年后(1898年)上海大同译书局出版康氏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孔子改制考》;是年康有为辅佐光绪皇帝实行托古改制。尽管后来的新儒家学者似乎并没有对“康圣人”...  相似文献   

6.
廖季平“天人 学”探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廖平的经学与哲学廖平之经学,前后凡六变。其一变“平分今古”,(以《今古学考》为纲要),最为人所称道。但这只是廖平经学之“起点站”,是“下里巴人”,故和者甚众。而其四变至六变(“天人学”),则是其经学之造极处,是“阳春白雪”,故曲高而和寡,知音甚少。廖平在世时,门人中只有乐山黄镕(经华),尚能登堂入室,得其精义,其余则即以随侍几十年之长孙廖次山(宗泽),亦未能窥其门墙,而仅知其仿佛,因之,廖平晚年已有“吾道甚孤”之叹。廖平“天人学”之真谛已被埋没几十年,可称之为“绝学”了。廖平之学,素“以善变称”。所谓“变”,实即其学之逐级发展之谓。廖平经学之“变”,又表现为“立——破——立”之过程。往往前一变为“立”;后一变破前一变,又为立。于是表现为:先立后破,破后又立,立后又破又立之发展过程。但是他的破与立皆时入迷途。他的天人学产生在本世纪初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他的以变图存的特点正是该时代的反映,但常是颠倒的反映。他死死抱住经学,以时代的各种新知识解经,以违背常识的方法尊孔。这使得他的一些有价值的学术思想也包在了封建的老古董之中,增  相似文献   

7.
戊戌变法前夕,光绪皇帝曾迫不及待地指名要读两部书,其一是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另一本则是康有为的《日本变政考》。关于《日本国志》,翁同龢在戊戌正月廿三日记道:“上向臣索黄遵宪口本国志,臣对未洽,颇致诘难。”次日又记道:“是日以日本志两部进呈。”光绪看到康有为的《日本变政考》则要迟些,翁同龢在戊戌三  相似文献   

8.
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不久,流亡海外的梁启超即总结这次运动的经验教训。他说:“戊戌维新之可贵,在精神耳;若其形式,则殊多缺点,殆犹大辂之仅有椎轮,本植之始见萌坼也。”①变法“形式”究竟有那些“缺点”,梁启超未作深论。笔者以为,戊戌变法运动过多、过早地卷入经学纷争,便是“殊多缺点”之一种。康有为的“托古改制”理论,以及反映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著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非但未在戊戌时期起到真正意义的思想解放作用,反因其负面影响,成了变法运动正常运行的思想障碍。 康有为的“托古改制7理论与晚清的经今…  相似文献   

9.
朱一新与康有为关于《新学伪经考》的辩论一直颇受学界关注,但其中直接关系此次论学始末详情的若干史实,如康有为致朱一新的书札数量、双方书札的往返次序、各通书札的撰写时间以及论辩的中心话题等,仍有必要再作细致考察。朱、康有关《新学伪经考》的辩论起自1890年秋末冬初,迄于1891年夏末秋初,《新学伪经考》始终是这场学术辩论的中心话题。康有为两通佚札的发现以及与之相关的考察,不仅能够纠补已有研究的诸多讹失,更有助于重建朱、康辩论《新学伪经考》的基本经过。  相似文献   

10.
廖平在《今古学考》中提出了“平分今古”的重要论断。国家祭祀体系是《今古学考》建立的今古学礼制中的重要内容,包含其对国家秩序的理解。深入到经学的礼制和义理细节中去考察宗庙、郊祀、明堂、禘祫等国家祭祀内容,可以发现《今古学考》的礼制体系是在分今古学的观念下根据经学文本和礼制逻辑两方面进行综合建构的结果。廖平通过回归经典本身重新组织经学,打开了经学发展的空间,促使晚清经学发生范式转化。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90年代初期,朱一新和康有为这两位日后对中国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的领袖人物之间有过交往和争论。朱一新对康有为“伪经”、“改制”诸说的批驳,是“翼教派”对康梁维新派发难的起点。他们之间的争论,在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上具有典型意义。本文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以朱一新与康有为之间围绕《新学伪经考》往来论驳的信件为基础,结合《无邪堂答问》及其他有关资料,对此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胡适与康有为都是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史上开风气的人物,学术界对于他们之间的学术关系鲜有探讨。本文指出,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实来自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进而指出,在学术取向上,民国初年由经古文学转向经今文学,胡适的《大纲》、顾颉刚古史辨都与康有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看作是晚清经今文学的继续与终结;在治学方法上,胡适的“历史的方法”与“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实际上亦受到康有为治经方法的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廖平思想前后经六变,但变之中有不变存在,尊孔宗经是廖平思想的核心。自谓“书著百种,而尊孔宗旨前后如一。”(《尊孔篇》)又说:“平毕生学说,专以尊孔尊经为主。”(《孔经哲学发微·尊孔总论》)说明这是他始终一贯,万变不离的宗旨。廖平思想在三变以前,基本上是按汉代今古文经学的划分和路线发展的。四变以后,严格区分经史,认为经所讲的是哲学理论,所谓“空言垂教”;史所记的乃是历史的陈迹。因之在四变以后,他认为“新经”都是孔丘所造,甚至汉字也是孔丘的制作。孔经对中外古今的一切文化学术,无所不包。孔子为“神圣”,为“教主”,前知太古,后知百世。孔教及孔丘在世界上的地位超过佛、耶、回等教,企图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孔经哲学体系。廖平五变思想的代表作《孔经哲学发微》一书,最足体现他哲学思想体系的全貌。  相似文献   

14.
一部高水平的学术力作──评《廖平评传》陈平中年学者黄开国先生继主编《经学辞典》之后,新近又出版了《廖平评传》。初读该书,深感本书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力作,具有如下特点:一、坚实的前期研究。作者在《后记冲写道,本书是他十年研究的结晶。的确,最近十年来,笔...  相似文献   

15.
<正> 研究康有为思想都要涉及他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所主撰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两书,这是他发动变法维新的理论著作,也是他把今文经的观点运用到政治改革中的思想基础.肯定这两书对发动戊戌变法运动的重大作用和对当时思想界和政治上的重大影响,正如梁启超所喻的“大飓风”、“火山大喷火”,是一直为治思想史的人所共认的.  相似文献   

16.
《新学伪经考》的所谓考辨“伪经”,是以“西汉之说”为判定标准的。但是,从史学的立场分析,康有为的以纬书出于西汉之前,归为西汉之学,并将《史记》中与其结论不合的史料说成是刘歆的作伪,都是难以成立的,而且康有为的说法本身就存在自相矛盾。所以,康有为并没有真正的做到以西汉之说为标准。  相似文献   

17.
近读蒋至静《近代中国进化史观和民生史观述评》(见《江汉论坛》1981年第6期,下文称蒋文)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闭关锁国大门被撞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学术思想源源传入,使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而历史观也为之一变,他们用进化论思想反对'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破除了历史唯心主义,建立了进化论史观.例如,康有为接受了赫胥黎《天演论》进化思想,建立了变化改制理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书."仔细推敲之后,有两个问题不敢苟同,特在此提出来.  相似文献   

18.
廖平,字季平,四川井研人,晚清经学家。平生著述极丰,其学术思想经历过六次演变。首先,他一反两千年来的旧说,提出以礼制作为区分今文经和古文经的标准。继而,复以今文经为孔子所作,古文经为刘歆伪造。戊戌政变中,作为康有为变法的理论基础的《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二书的基本观点,实多本于廖的《知圣篇》与《辟刘篇》。然廖氏之创见,鲜为世所知,特别是对其三变以后之思想,了解或者研究者更少。为了发掘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本刊特辟专栏发表李耀仙等同志的三篇文章,以期引起学术界注意展开对廖的学术思想的讨论和研究。三篇中的向楚《廖季平学术思想之演变》一文,原题为《廖平》,发表于1946年左右四川大学《文学集刊》第二期。该文根据廖的著作、廖的门人弟子对其师说的记述以及当时学术界对廖的学术思想的评价,对廖的学术思想演变过程作了较详尽的述评。本刊对该文题目作了改动并略加删节后,重新加以发表。以后,本刊还将陆续发表这方面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清末今文学家廖平早年喜好宋学,曾言“予幼笃好宋五子书八家文。”(《经学初程》)但不久由于对宋学的空疏不满,兴趣开始转向。自述“丙子(1876)从事训诂文字之学,用功甚勤,博览考据诸书。冬闲偶读宋人文,不觉嫌其空滑无实,不如训诂书字字有意,盖聪明心思于此一变矣。”(同上)廖平早年对小学确实花费不少精力。张之洞在蜀任职时,廖  相似文献   

20.
经学研究的可贵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曾多次指出,中国经学开始于董仲舒,终结于近代经学大师廖平。透过对廖平经学的剖析,揭示经学在中国近代终结的历史必然性,是廖平研究,也是近代经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黄开国同志致力于此,孜孜矻矻,积十年不懈的研究,先后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孔于研究》和《孔孟学报》(台)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二十余篇专题论文,并在此基础上,于最近推出了代表目前海内外廖平研究最新水平的学术专著——《廖平评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