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随着新思潮新文化的广泛传播和中国革命的发展,20世纪初期和中期,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各类代表人物再次发生抗争。东方文化派或看到欧洲战后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而提出用东方精神文明补救西方文明;或试图以中国传统文化去接受和改造西方文化,以求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现实出路。西方文化论者触及了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文化的关系,在一定限度内认识到人类文化发展过程存在着由低级到高级的共同趋势,但他们在反驳封建文化时,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期的中国,满目疮痍,前途未卜,思想界普遍地陷入迷茫。如何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成为日夜困扰旧中国仁人志士和民族精英们的最大难题。实现一个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真正自由平等的正义社会是马克思的一贯主张,也是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先驱在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方面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开拓型探索,在经历了三次激烈的思想交锋之后,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分子开始转变为坚定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斗士。  相似文献   

3.
唐琳  吴恒 《理论界》2012,(6):4-6
卢卡奇、柯尔施和葛兰西在时代变化了的条件下,针对正统马克思主义背叛马克思主义的行为,以及党内理论家们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倾向,开辟了可称之为"第三条道路"的马克思主义解读模式,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观。除了在理论形成背景和理论旨向上具有共同点外,他们的马克思主义观还具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相融合、和工人运动相脱节的共同特征,凸现了马克思主义观上的矛盾性,既有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一面,也有背弃马克思主义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正> 王烬美同志是“五四”运动后迅速成长起来的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他同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为创建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的共产主义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研究党的创建时期的王烬美,对于研究我们党的历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哲学的重新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说斯大林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着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家对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种路向,那么以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及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则形成了另外一种路向.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对五四时期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涉及到两个重要提法,即"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谈到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等党的早期领导人的思想转变问题时,这两个提法在人们的著述中比比皆是.但是,这两个提法其内涵究竟是什么,二者间关系如何,却很少有人去认真思考.在有关的文章中,或者缺少严格的规定,或者将二者混为一谈,这就难免导致一系列观点和看法上的分歧.因此,搞清楚这二者的确切含义即各自的衡量标准,是十分必要的.笔者愿就这一问题谈点粗浅认识,以求教于史学界同人.作为特定的历史范畴,所谓"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都是针对中国当时的具体  相似文献   

7.
五四后就中国为什么要马克思主义,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意识形态宣传方面做了大量艰辛的工作,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通过前途展望即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讴歌、礼赞来宣传马克思主义;通过知行之争即对中国现实问题能否有效解决的思考来宣传马克思主义;通过文化转型即对传统文化现代化实现要件的探讨来宣传马克思主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真理内容的科学分析来宣传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20年代的“科玄”论战中,除了对科学派进行批判外,玄学派对在中国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也进行了质疑,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知识理性、价值理性、实践理性功能.为此,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积极的回应,以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知识真理性、价值真理性、实践真理性.具体体现为:初步阐述了科学与哲学的辩证关系,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真理性;深刻论述了自由人生观或自由意志的不“自由”,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真理性;较为正确地分析了通过变革实行社会主义救国论的现实依据,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真理性.这些回应,既巩固了之前批判东方文化派所取得的成果,即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也更重要地在于为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如何正确地推进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同志,应当正确地对待困难。谁要是只看光明一面,不看困难一面,甚至把主观愿望当成客观事实,盲目冒进,那是完全错误的。这使我们吃过许多亏,要经常记取这种教训。但是另一方面,谁要是害怕困难,被困难吓倒,不相信党和群众的力量,甚至在中央已经正确分析了形势、确定了方针任务的时候,还是徘徊观望,退缩不前,那也是完全错误的。”“满腔热情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在深入群众和深入实际的基础上,振奋精神,开拓前进,坚毅不拔,奋斗不息,这才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这才是共产党人在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革命风格。”  相似文献   

10.
本文紧密结合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八十年的实践经验,从群众斗争、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三个绝对需要,层次分明、理念清晰地论述了培养马克思主义者的极端重要性。尤其是如何以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实践中物色、选拔、锤炼和造就新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设想有独到的见解,并具一定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12.
五四时期,科学中国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传统的批判和启迪国民心智过程中,科学扮演了不可或缺的思想武器。同时,科学在五四思想启蒙运动里不仅催促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广大中华儿女积极探讨中国社会的未来,而且扫清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思想道路障碍。五四时期的一系列科学中国化运动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者对科学的探索。为进一步厘清早期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的关系,有必要探究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3.
史文瑞 《理论界》2010,(6):20-21,142
异化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最重要的思想武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正是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异化现象普遍性的揭露和对异化的表现形式、根源的分析,得出当代资本主义是一个畸型的、病态的、不合理的社会的结论的,进而去探寻消除异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引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是在就业人口中,传统产业工人和传统小资产阶级人数相对减少,经理阶层崛起,知识分子队伍扩大,“白领工人”在一些国家已超过“兰领工人”的人数。对此,资产阶级学者提出种种“理论”,企图抹煞阶级与阶级对立。西方马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素质特征出发,将其理想信念的内化过程拓展为“认知—认同—养成—坚守”的现实路径,以期通过理论教学、专题研讨、实践锻炼、成长激励等体系化的培养方式,逐步培育具备坚定理想信念、深厚理论功底和拔尖综合素质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求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16.
发生于1923年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以陈独秀、瞿秋白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以唯物史观为思想武器参与论战,有力地批判了玄学派和科学派的观点,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向中国思想界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从学理层面梳理这次论战中的思想流变,不但可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的了解,亦可以从特定角度考察近现代思潮与中国历史进程的联系与互动。  相似文献   

17.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创造性人格同"青马工程"的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调动青年群众的积极性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密切相关。把握好创造性人格的核心特征、动力特质和保障特质,注重创造性人格在培养中的实际缺场,并通过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共同努力优化,促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创造性人格的养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员是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的。作为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应该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当前,由于党的队伍更新换代,占有很大比例的共产党员没有受到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教育,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对党员的思想冲击很大,强调这个问题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做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要对马克思主义有坚定的信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真懂、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学习中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同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结合起来,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者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这场斗争结果表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不可抗拒的。今天重温这场斗争,对于总结革命斗争经验,指导现实斗争,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中国国家主义派是一个产生于二十年代、由一小撮法西斯主义的无耻政客所组成的极端反革命的派别。它和国民党右派一样,都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它产生于二十年  相似文献   

20.
张静庐先生的专著《中国小说史大纲》(泰东书局发行),问世于一九二○年六月,是打开我国小说无史局面的第一部著作,较之1923年12月和1924年6月分别出版的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上下两卷本为时要早,在当时杂乱而繁伙的作品中,能寻出一条进行研究的线索来,张静庐先生实有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