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修申 《齐鲁学刊》2002,(6):138-140
作者在《顺天时报》发现两篇有关吴虞的佚文。从两篇佚文可以发现 ,吴虞虽然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大加抨击 ,但对孔子的态度却比较客观 ,肯定其历史的地位和价值。对真正的孔教徒也是尊敬的。佚文还有助于人们了解吴虞前期的生平和思想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苏辙佚文两篇《诗论》、《春秋论》,不见于《栾城集》、《后集》、《三集》及《应诏集》,亦不见于刘尚荣先生《苏辙佚著辑考》及曾枣庄、马德富校点本所附《栾城集拾遗》,仅见于《三苏先生文粹》。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六四亦收此两篇,篇题分别作《诗说》、《春秋说》。本文校录《诗论》、《春秋论》两篇,并从思想内容方面进行疏证,一方面以苏证苏,彼此印证,转相发明,另一方面注其出处,揭示其学术背景和思想关联。这两篇佚文对于苏辙学术思想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西夏译本中的两篇《六韬》佚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夏译本《六韬》中有两段文字不见于存世的汉文本 ,聂鸿音曾据西夏译文构拟过汉文原文。本文指出这两段汉文原文见于《通典》和《太平御览》摘引 ,并估计其篇题分别是“决战”和“示怯”。  相似文献   

4.
王闿运是清后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当代学者马积高先牛编纂的<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版)将其诗文分卷编录,并尽可能地收录其佚文,是目前收载其诗文较全面的集子.  相似文献   

5.
已故著名哲学史家、佛学家、教育家石峻教授有一篇关于易学哲学史研究的佚文,内涵极为丰富。本文即对此佚文进行了梳理和解析。  相似文献   

6.
程小娟 《兰州学刊》2009,(10):188-190
论及冰心的作品,人们多谈论其“母爱”“自然”,却对其基督教观念颇多争议。事实上,冰心的基督教观念,尤其是其爱的、创造者的上帝观是她“母爱”和“自然”观念的终极依据,忽略了这一点,也就难以深刻领会冰心作品中巨大的激情和力量。  相似文献   

7.
冰心人生及冰心作品在追求真善美的同时,透视出较为浓重的复合宗教意味。冰心独具蕴味的作品及其美善睿智带有宗教色彩的人生留给我们诸多思索,这也许就是冰心成为中国20世纪最为幸福最为成功女性的重要因素。对此,在当今很有必要探讨这种复合型宗教文化的社会功效。  相似文献   

8.
冰心小说不以曲折的情节见长,也没有激烈的冲突渲染,而是侧重抒发其对生活的主观感受,结构单纯,清隽简劲,不落俗套,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表现出与传统小说相去甚远的“五四”以来新小说的诗化特点。因此,其也被称之为“诗人的小说”。  相似文献   

9.
冰心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也是一位翻译家。基于对泰戈尔的爱慕,冰心全面了解泰戈尔作品的思想、创作手法、艺术风格,忠实而成功地传达出了泰戈尔作品的精髓。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涌现了许多女性作家,惟有冰心以母爱之心始终关注着儿童。她是一位"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的新时代女性。她对儿童的关注是受到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多方面影响的。冰心的文学作品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冰心和宗教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冰心从不隐讳自己同宗教的关系。她对待自己所受洗的基督教虽不重视其仪式,却稔知《圣经》,尊重教义。她总自觉不自觉地将自然神论和自由主义神学融合在一起。她对基督的“爱的人格”尤为钟情;由她自己提出的“爱的哲学”,其核心正在于“爱的人格”。20世纪下半叶,冰心的宗教意识淡出,但她以调和之态对待其他宗教,并视宗教为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作出杰出贡献。冰心文学的审美,倾向于上帝-自然-艺术三位一体的建构,她相信艺术创造有“神助”之力,由她主张的语体、所呈现的艺术风格,也都烙有《圣经》的投影。  相似文献   

12.
冰心的童年生活经历了改良的"严父慈母"家庭教育,远离大家族的小家庭生活,烟台八年海阔天空的自然生存环境,中西合璧、新旧交融的文化醺陶,无伴的孤寂与优裕的家境等。这些都是影响和形成冰心温婉又不失大气的为文风格的重要因素。深邃浓重的童年情结,是冰心终生永葆童心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暨南大学已故校长何炳松先生是中国 2 0世纪前半期杰出的史学家和教育家。过去在研究何炳松史学思想时没有对实证主义思想进行充分研究 ,更无人提及他对中国蒙元史研究的贡献。本文以此两题展开讨论 ,论证西方实证主义派与中国传统的乾嘉学派的关系 ,进化论史观在中国的传播 ,以及何氏三篇蒙元史论、译作对中国蒙元史研究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出土文献中存有大量与<诗经>相关的材料,能够深化<诗经>研究.结合丰富的简帛文献,在更为广泛的文化背景进行考查,<关雎>诗旨的阐释经历了一个由简入繁又复归于简的过程,司马迁所言孔子删诗之说也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5.
张晚林 《阴山学刊》2007,20(3):5-10
“逸”和“远”作为中国绘画的最高风格是如何可能的?徐复观通过对此问题的心性学考察,认为这是庄学精神逐步在绘画中落实的结果。通过这种研究与讨论,便把艺术问题与人格修养问题联系了起来,由此,便可进一步证明心性之学在中国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道作为以“礼义法度”为实质的“治道”来展开荀子以“心”通“道”之关节的研究.依《荀子》,“心与道”的关系,由“认知”,而有进一步的“认可”、“践履”关系.其中不但有“认知心”作为“知道”的保障,更需要“心之所可”的自由抉择、肯认能力,为整个求道活动提供前提,为道的实践认知提供方向,并为道的肯认和贞守提供意志力量.荀子在心、道关系上的基本精神意旨,就是挺立“心”的自由肯认能力以通达于“道”的权衡、认可和持守.  相似文献   

17.
古籍佚文可分为今存书佚文和古佚书佚文。古籍整理工作中应重视古佚书佚文的整理。对古佚书佚文中的谶纬文献进行整理,应包括确定主据本和参考本、缀合与剔重、核校原始出处、补充佚文、点校注译等工作程序。而对谶纬文献进行研究,则应注意谶纬文献产生流传史、谶纬与经学的关系、谶纬与上古文化的关系、谶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学术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倪晋波 《兰州学刊》2005,(6):266-269
<世说新语>一书关涉佛迹之处甚多,其所记僧人与士人的交往尤其令人瞩目,这为考察佛教对东晋士人的影响提供了路径.支遁在以会稽郡为核心的区域与东晋前半期的名士交游宴集,其形式以人物品题和谈玄论理为主.士人对支遁谈玄的激赏和对所谓"支理"的追捧表明在东晋前半期,佛教对士人来说只是一种可资清谈释玄的全新资源,其义理对他们的思想世界和精神生活尚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中外大学生实践能力理念与标准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的文化注重抽象的定义,而缺少更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解读;我们不缺少学以致用的聪明,缺少的是服务社会的理念。本文通过对中外大学生实践能力理念的对比研究,探究如何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教育,培养高素质适用人才。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以来的周作人研究的关注点、言说方式与时代思想、文化潮流保持着密切联系,自有思想史、学术史价值,这变化中又隐含着研究者不变的思维方式与立场.研究者借助研究对象参与到时代思想、文化大潮中,隐含着潜在的政治与事功诉求;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的时代转型中,知识分子参与现实的观念、方式几经调整,但舒芜、钱理群的周作人研究始终保留泛政治化特征,体现一代中国学人仍在学术与政治之间徘徊.中国学人积极的事功心态和非学术本位的学术观念,在周作人研究中有迹可寻,二者学术研究中隐含的自我社会角色认同的困境与偏颇,体现的乃是一代中国学人的文化症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