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存在着“非语言”的思维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是否存在着“非语言”的思维?实际上,这是语言与思维相互关系的问题。这个问题早就吸引着中外学者们的兴趣,一直存在着“语言思维论”和“非语言思维论”的争论。应当说,两种观点都在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开辟道路。在讨论这个复杂问题中有一种偏向,即没有着眼于意识整体同语言的关系。本文拟就此谈一点粗浅看法,就教于同志们。         一 近几年来,讨论语言与思维相互关系问题的文章所使用的概念(如意识、思维、语言等),含义往往是不一致的。“当然,作字眼上的争论是不智的。” “但是,如果要进行论争,就要确切地阐明各…  相似文献   

2.
定义与界说 1.我将思维定义为发生在智能生物的大脑中,由脑固有的内部语言传递的拓扑结构、逻辑结构与逻辑体系的合成与变换,并可以和人类创造的形式化符号在后者表达非自我相关的问题时同构。 用“智能生物”有三层含义。一是为了给天外文明留下余地;二是承认克勒、珍妮·古多尔、加德纳等人研究的黑猩猩具有智能;三是将思维限定为生物的一种能力,人工智能不在其列。 大脑使用内部语言进行信息传递,“意识处于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的界面上”①。因此,思维必然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由它自己发明的符号体系(自然语言、数学、逻辑符号,等等)等效…  相似文献   

3.
论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论文化的内涵与外延黄楠森“文化”一词可能是各种论文著作和日常语言中含义最为分岐,使用最为随意的名词之一,要求全社会都按照一个同一的定义来使用它当然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必要的。但当我们把文化问题作为一个理论问题来研究,特别是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  相似文献   

4.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一般都认为语言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但我以为如果把语言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那将是很引人入胜的。”事实确实如此,当我们从社会学、民俗学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为了什么目的,使用什么语言,并得到什么结果时,许多语言现象都是饶有兴味的。人们结成社会、协调社会、交流思想,必须进行交际。而语言便是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可是,在交际中,人们使用语言,必须符合自己的身份,必须根据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地位的  相似文献   

5.
语言与世界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和外在物质世界之间,有一个作为中介的语言符号系统。人是通过语言来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世界对于人不仅有物质性,更有语言性。物质世界和语言世界共同构成“存在”,二者对人的认识都有决定作用。包括概念体系和语法体系在内的语言结构体系的民族差异体现了民族间的思维差异和世界观差异,这种差异反过来又影响到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世界观的形成。“沃尔夫假说”有进一步研究的科学价值。中国文化语言学在语言和思维、语言和世界观的关系问题上的这些基本见解构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观和方法论,它的研究可以拓展语言研究领域,在语言学和其他人文学科之间建起新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一、语言与交际美国现代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 (Bene dict)认为 ,任何群体的绝大多数个人都是按照某文化的形式培养起来 ,并按照这种形式生活的。B W Robinett指出 ,“语言是社会的工具 ,语言的使用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化。”从广义来看 ,作为社会现象的文化是一定的人的群体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含了可以感知的物质及精神产品 ,人际关系中的礼仪风俗、行为准则 ,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文化由人们的内在和外显行为构成 ,这当然包括人们的交际行为。人们的行为具有规则性 ,行为在…  相似文献   

7.
思维是人们运用大脑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过程,是人有意识、能控制的认识活动。人类把思维反向身外的宇宙,逐渐认识了天地的起源和生物的演化;人类把思维投向人本身,逐渐认识了人体内部的秘密和人的类的历史。终于,当思维反观思维、大脑认识大脑时,人们发现,它有着与人类同样漫长而曲折的生化历  相似文献   

8.
试论语言和思维的相对独立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学家对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不外乎有三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思维离不开语言,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这种观点认为,思维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有的持这种观点的语言学家甚至进而认为,思维是一种不出声的内部语言活动,从而有内部言语一说。第二种看法是,思维独立于语言,人们首先通过思维形成思想,然后用语言把思想表达出来达到交流的目的。这种观点认为,思维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不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它们各自具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思维的内容是思想,形式是一种未知的心理图式;语…  相似文献   

9.
语言和人的生存条件紧密不可分,凡是谈到人的本质特征时都要提到语言。很难设想人的自觉行为可以没有语言因素的参与。当我们听到所说的东西或谈到所写的东西时,语言现象通常就会吸引人们对它的注意。我们不难看到,这些明显的功能——表达现成思想的功能——指出了语言的工具本质,指出了语言的“运用”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通常在指出语言个别运用的这  相似文献   

10.
吴胜男 《生存》2020,(10):0157-0157
教师语言是当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要解决的是教师面对任何一篇文本时在教学语言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怎么通过教师语言来触动学生心灵”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台阶》教学的多次磨课经历进行教师语言方面的梳理、分析与研究,总结了教学语言的“六度”原则。  相似文献   

11.
评《权威》     
里查德·森尼特所著《权威》一书于1981年出版。作者自称该书是论述当代社会“情感束缚”的四篇论文的头一篇,其他三篇的标题是:《孤独》、《友爱》与《仪式》。人们对于“何谓权威”都有着一种直觉。森尼特让我们想象一下乐队指挥正在指挥一个交响乐队的情景。这类权威人士所具有的品质是“自信,正确的判断力,维护纪律的能力,引起敬畏之类情感的能力”。当然,乐队指挥不过是“权威”这一概念的最明显的例子而已。在其他情况下,给权威下定义是会遇到困难的。困难何在呢?就在于难以弄清这种权威究竟基于何种力量。当我们由乐队指挥转向父母、老板、政客时,我们就不  相似文献   

12.
洪堡特的语言“内部形式”现在几个世纪中一直影响着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诗学等众多人文学科的发展.俄国洪堡特研究的代表人物施别特的著作《词汇的内部形式》对洪堡特语言哲学的系统研究被认为是填补了欧洲洪堡特研究史上的空白.施别特的研究目的不是为了追溯洪堡特语言学理论的思想源泉及评价其理论体系在人文学科发展中的作用,而是旨在揭示洪堡特理论的真正内涵.施别特从哲学视角对“内部形式”进行了语言学、诗学的跨学科阐释,厘清了“内部形式”术语的内涵,区分了“内部形式”和“外部形式”,认为在俄罗斯文献中“内部形式”应用的语境更加宽泛,可以在全部文化哲学的语境中使用,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施别特对洪堡特语言“内部形式”的哲学思考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在21世纪的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对当今的语言、思维、文化、心理的整合研究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所谓专名,是名词中的一类,即专有名词或专有名称。因而是语词、语言形式的一类。我们常说:“语词是表达概念的,概念是反映事物范围和本质的思维形式。”①可是当我们考虑专名时,例如:“鲁迅”,它表达单独概念,却是客观存在过的人物,没有反映该人物的什么本质。因而把专名说成是概念就造成矛盾,不能自圆其说。认为 “专名表达概念”是源于认为语词表达概念。这种观点是有问题的,有人批评说这种观点跟“用言语交流思想”之类关于语言的一般定义有关。例如约翰·洛克说:“语词的功用就在于能明显标记各种观念”,“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或手段”…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论题,同时由于这一论题直接关系到人类认识的本质,因而它又是一个常讲常新,受到当代人文科学研究充分关注的一个论题。古往今来各种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理论,其主要分野在于:人类的思维是否必须以语言为基础? 对这个问题持肯定意见的人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唯一载体。“心灵在思想的时候,它无非是在内心里说话,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我认为思想就是话语,……只不过是在无声地对自己说,而不是大声地对别人说。”(柏拉图)“语言和思想是不可分割的。”(穆勒)“思维必须始终与语言  相似文献   

15.
词义引申是一种重要的词义发展现象。论者一般把它分为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三种类型。这是就其引申的结果与原义相比较所作的分类。至于引申的原因,一般论著都很少论及。殊不知探讨引申的原因,对我们总结词义引申的规律,预窥词义引申的趋势,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词义引申有其语言内部的原因,也有语言外部的原因。如果说词义变迁的内因主要表现为隐喻法和譬喻法,那么外因,则首先应该看到人们思维的发展与词义引申的关系。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思维的发展必然影响语言的发展,尤其是词义的发展。而思维的精密化与抽象化则是…  相似文献   

16.
何建津 《唐都学刊》2014,(3):102-106
青年马克思在大学和《莱茵报》期间深受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影响,但《莱茵报》期间对社会和政治现实的观察使他意识到存在领域的问题比意识、观念层面的问题更有决定意义;费尔巴哈哲学颠覆了青年马克思在“存在与思维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的看法,而马克思对哲学本体论问题“什么是存在”的理解一开始就不同于费尔巴哈.当他从实践来理解什么是存在时,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就完成了.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使他对什么是存在这个哲学本体论问题、对人的本质、人的解放途径等问题都形成了与黑格尔派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根本不同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7.
一、几个界限 1.1语言与言语  我们在研究词与非词 的划界问题的时候,有必要将语言和言语 区别开来。其一,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 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言语是语言的实际运 用,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一句的话。这里 有偶然的、非语言因素的东西。象“今天a, 我ia,要─—上─—’·那·个·那·个 ──理发─—,理发铺─—,去理──理 ──理发”、①这样的句子,我们不准备当 作研究对象来分析。否则,将有一些似词 非词的成分混进来;其二,语言单位是静 态的、尚未体现交际功能的单位,言语单 位是动态的、已经体现交际功能的单位。 “鱼”作为语…  相似文献   

18.
《东西南北》2011,(11):18-19
美国《华尔街日报》说:“当人们从世界各地涌人中国寻找财富时,中国却有超过一半的富人正在考虑离开。”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治河 《求是学刊》2001,28(3):9-12
谈到后现代主义 ,总使人想起“风水轮回转”的古语。还是不久以前 ,“现代”是个充满褒义的词语。当人们谈到 :“现代科学” ,“现代医学” ,“现代艺术”时 ,无不充满着仰慕之情。因为“现代”总是指最新的进展。而今天 ,“现代”则与一个过去的时代或至少正在过去的时代联在一起。它成了一个批判的对象 ,反思的对象。当然这并不是说 ,现代性在今天已不再统治我们的生活了。事实上 ,现代性依然很强势。用科布教授 (JohnB .Cobb ,Jr.)的话说 ,“现代性仍旧统治着我们的公共生活。”[1 ]政治家依然执着于现代价值观 ,大学依然是现…  相似文献   

20.
杨乃乔 《求是学刊》2006,33(2):106-108
方法论问题永远制约着理论和创作的发展。今天,当新的语境中我们重新提起“方法论热”时,不约而同感到了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大约20年前也就是1985年前后,随着西方文化思想、哲学、美学与文学理论等的大批量东渐,种种名目繁多的西方方法论思想,诸如精神分析、语义分析、原型批评、社会历史批评、新批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形式主义、存在主义、符号学、现象学、解释学、接受美学、比较文学、文学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解构主义、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耗散”理论等等蜂拥而至,令人目不暇接,我们确实感到了相关学术思想与思维的莫大开拓与提升,我们的学术之思无疑得到了丰富、锤炼与转换。可以说,那是一场跨文化传播意义上的方法论的解放运动,其重要意义与价值不容忽视与低估。然而,任何思想与思维的解放都可能伴随着新的禁锢。某种意义上讲,解放即禁锢。关键在于,人们对这种解放抱何种人文态度。当今日重新回首“往事”,难道我们不认为西方方法论的引进、传播与接受,不是一场发生在文学、美学领域的“戴着镣铐的舞蹈”?尽管20年间,一代中国学人在这一领域的译介、阐释与运用硕果累累,令人振奋,不过,当必须再度举步向前之时,我们对方法论的“现状”之不大满意,是理所当然的。在文化思维意义上,任何“先进”、“有效”的方法论,都是有局限的。在崇拜心态里,便目迷五色,心智遮蔽,不知其各自真正的局限性究竟在哪里,便可能举步维艰。这里,不仅存在着方法论的创造、运用与主体人格因素的关系,更应该关注方法论的创造、运用与问题意识、学术创新之关系。因为这意味着对“方法论的异化”的理性认知,所以刘士林教授提出应针对工具有一个“批判武器的批判”的过程。杨乃乔教授就比较文学国际化问题强调了学科意识的必然性,也是从方法论上提供了思考的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