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意识流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通过考察意识流小说的鼻祖詹姆斯·乔依斯所生活的时代及其成长的社会环境,分析了乔依斯创作观形成的全过程及青年时代的乔依斯选择的自我流放,认为促使乔氏自我流放的真正原因是为了实现其艺术理想和在创作中实现历代文学艺术家所追求的“作家升华”的理想.  相似文献   

2.
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流派,在世界影响很大。而在中国,意识流的真正成熟则是以20世纪80年代王蒙创作的一系列小说为标志。中国意识流与西方意识流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虽然有相似的审美品格,但却贯穿了迥异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3.
安德森是美国享有盛誉、承前启后、影响深远的现代作家.美国现代文学由于受到欧洲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出现了少有的繁荣,涌现出各种流派,反映了对资产阶级文明的怀疑和否定.现代主义着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多采用"意识流"的写法."意识流"手法特别适用于畸形人物变态心理的描述.小说<母亲>在应用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的基础上更重视人物内心世界深层次的揭露.  相似文献   

4.
意识流小说流派是西方20世纪现代派文学流派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英国著名作家雏吉尼亚@伍尔芙凭其独特的意识流小说理论和意识流小说文本,成为了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具体分析了伍尔芙的意识流小说理论及其意识流小说,即不同于其它意识流小说家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美国表现主义戏剧家尤金·奥尼尔与爱尔兰意识流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他们在艺术创作中都表现出对现代社会人类精神荒原的深刻而尖锐的探索,在对现代社会中文化的断裂、理想的破灭、主体的残缺、人性的肢解等方面的揭示具有共同特点,表现出强烈鲜明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6.
<正> 发明“意识流”这一术语的,是美国实用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第一个有意识运用“意识流”手法的是英国女作家陶洛赛·理查逊;第一次把“意识流”术语引进文学评论领域的是英国评论家梅·辛克莱尔。弗洛伊德和容格的心理学理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尼采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等现代反理性主义的各种哲学流派和社会思潮对“意识流”文学都有影响。在我国,由于王蒙同志在其《蝴蝶》、《布礼》、《风筝飘带》、《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等创作中自觉地运用了“意识流”手法,结果引起评论界的注意和争论,“意识流”这一术语才逐渐和广大读者相识起来的。不少人据此以为:“意识流”只是近两年才被引进中国文坛的,王蒙是我国最早的借签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作家。  相似文献   

7.
弗洛姆利用社会批判和心理分析,针对权威主义的伦理学构建了自己的"人道主义伦理学"即规范人道主义伦理学.主要包括人道主义批判、人道主义伦理学和人道主义社会主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欧阳予倩的电影创作可归纳为迷失与回归型,体现了作者对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走向的整体性思考;恋爱与拯救型,针对社会中的压迫和不平等现实,开出西方近代人道主义思想的药方;第三类是上述两者的综合.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现代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人道主义被新文学家广为接受,它是中国现代文艺思想中的主要话题之一,其内涵在理论家们的反复言说中经历了曲折变迁。这种变迁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个人与社会并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二是社会阶级意识的觉醒及其与人性、个性意识的对立;三是阶级话语对人道主义话语的遮蔽;四是重回人文主义内涵。  相似文献   

10.
意识流是继象征主义之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一个重要的现代派文学流派,流行于本世纪20至40年代,遍及欧美各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许多现代派文学流派影响颇大。我国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直至当代,亦程度不同的受其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本世纪20年代《创造社》领袖郭沫若的小说《残春》,即是中国现代意识流小说的滥觞;到20年代末和30年代中期《现代》主将施蛰存、穆时英等对意识流小说创作路子加以拓宽;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一些中、青年作家又加以发展,创作了不少当代意识流或具有意识流倾向的小说。笔者试就意识流的文学…  相似文献   

11.
反讽产生于认同感的缺失和对自我意识的审视,是无限绝对的否定性。卡夫卡在小说《变形记》中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之后产生的认同感危机,建构了多层次的反讽,探究了现代人的意识和认同危机,对社会体系提出了质疑,同时彻底地否定了他所身处的社会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2.
论发展意识     
发展意识是人们在发展实践基础上对社会发展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它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在当代,发展意识包括全球意识、极限意识、代价意识、时空意识和人本意识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意识流是最先来到当代文坛的西方现代派文学潮流之一,它成功地参与了新时期小说的艺术实践。莫言是20世纪80年代文坛出现的一颗新星,他成功的原因之一便是他创造性地吸收了西方现代派表现艺术,其中特别重要的就包括意识流。莫言在他意识流笔法较为明显的作品里,将对人的意识挖掘与生命感觉连结在一起,从而发现了“人”的本真感受,发现了生命感觉之于生命的意义。而这一发现恰是新时期小说对“人”的真正的发现,是新时期小说认识“人”、表现“人”的真正开始。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神话的道德意识源于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源于希腊历史上民族的碰撞和交汇,源于古希腊城邦的社会生活和海上生产活动,主要表现为宗神道德意识、人文道德意识和人伦道德意识.这些对西方的神道主义、人道主义、西方传统道德观念的确立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在索尔仁尼琴的创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作家在这部作品中以高超的浓缩时空的技巧,描写了普通犯人伊万·杰尼索维奇在劳改营里度过的一天,展现了主人公在逆境中对生命的尊重及其对不公正的抗争,张扬了人性尊严,提示了人生的真谛.小说表达了作家对人生的深沉思考与道德探索.  相似文献   

16.
儒家特别提倡忧患意识, 这是儒家人生哲学有别于他家的地方。儒家的忧患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文化特性, 是一种道德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自觉。它所体现的民本情怀, 标识着士人渗透社会生活的程度, 也是士人对自我社会责任的一种清醒认识。  相似文献   

17.
北村的苦难意识形成于意义匮乏的当代社会现状和他忱于哲思的个性,表现的是个体生命的精神苦难,它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北村小说强调的是形而上的苦难形式和虚幻的精神救赎,具有某种主题先行的说教和传道色彩。托尔斯泰的苦难意识形成于俄国19世纪的黑暗现实和他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受苦的主体是广大的下层人民,它的核心是人道精神;托氏小说展现的则是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及不同的精神类型。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诗歌是他文学创作中常被忽视的一个部分,实际上无论是他的新诗还是旧体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文章从人本主义的角度解读鲁迅的诗歌可以引领我们发现他诗歌创作的独特内涵:亲情、友情、爱情;在感知生存中体现的对生命的珍爱之情;自由精神与现代意识的全新人格。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师文化:理念、特征与建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现代教师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融合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外来文化和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校本精神,它具有渗透、解读、自觉、开放和建构的文化特征。现代教师文化理念的树立,要从教师文化生态、角色期待、多元文化共生和多话语文化共展的视域来解读。现代教师文化的建构,应以教师的文化人格为基础,通过创建诚信共生的价值体系、营造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改变传统封闭的狭隘文化和引进人文管理的评价机制等措施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