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春健  朱玉婷  Liu Huawen 《孔学堂》2023,(3):50-59+144-152
孟子见于齐王(齐宣王),问询齐王是否“尝语庄子以好乐”,齐王听闻此语瞬间“变乎色”。这一强烈的身体反应,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东汉赵岐等认为齐王的“变乎色”是一种“怒”,“愠恚庄子道其好乐也”;南宋朱熹认为是一种“羞惭”,“惭其好之不正也”;元人陈天祥认为惭、怒兼而有之,“惭者,惭己所好之不正而为孟子所知;怒者,怒庄暴不为己隐辄以告孟子也”。从羞怒心理的产生来看,一是缘于齐王有基本的道德心,“好之不正”给他带来了强大的精神压力;二是因为庄暴的告知,使孟子作为“他者”登场,造成齐王在孟子面前产生羞愧心理;三是孟子作为外国嘉宾及贤者身份,使齐王经由“回返自身”而感到羞怒。从“王变乎色”这一现象,既可以看出齐王作为一国之君的政治品性,又可以看出政治生活中公理与私欲之间的张力,还可以看出古典政治观念中的“王道之阶”之所在。“好乐”之“乐”字,宋人陈善、清人阎若璩等读作“悦乐”之“乐”,但孟子所谓“今之乐由古之乐”属于对齐王的开导诱掖,是权变之辞,属“救时之急务”,其根本的政治追求依然是劝导国君与民同乐,推行王道。  相似文献   

2.
“等一等,看一看”有许多工作迫切需要马上去做,去请示领导,有些领导往往说:“再等一等、看一看吧!”有些事,时机尚未完全成熟,条件还不完全具备,情况还不十分情楚,等一等、看一看固然是必要的;但是,有许多完全应该,而且完全可以马上就做到的,也总是要“等一等、看一看”,这一“等”一“看”就不知道要拖到何年何月了!“研究,研究”许多工作去请示领导,得到的回答也往往是“研究,研究”。研究,固然十分必要,乱答复、乱表态能行吗?但是在某些人那里,“研究,研究”却变成了推脱的办法,他们并不想真的研究,在答复了“研究,研究”以后,早把这件事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至于“研究,研究”变成了“烟酒,烟酒”,叫人送礼、“进贡”,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主动承担责任”有些单位的有些人玩忽职守,使国家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而却往往以党委书记和经理等“主动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3.
俄国文豪托尔斯泰有句名言“我们永远是以回忆为生”。这句话看似夸张,其实很有道理。其一,人所回忆的往事都是实实在在的亲身经历,是我们真实生活过的,今日的“现实”隔夜之后就变成昨日的“往事”,成为回忆的对象。由此可见,生活中的现实与往事其实是一回事,它们只是日寸问之差而已。  相似文献   

4.
正当杜尚将小便池搬上军械库艺博会的展台,便以其艺术家身份的“特权”大声宣告了“所谓高洁的艺术与人们庸俗的生活本就是在同一个维度”。于是,在此之后的一个世纪里,非传统的创作材料,特别是食物,成为了艺术家们推翻传统艺术表达之束缚的工具。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自古以来,从食物中提取素材而创作的艺术作品多到不足为奇。如果只是用食物作为题材来描绘图画或捏造雕塑,这样的作品不过是换汤不换药。因此,今天活跃在世界各地的食物艺术家,正发挥着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意精神,将好  相似文献   

5.
王德军 《社科纵横》2012,27(12):111-113
杜甫的“有神”说不仅是对六朝以来文艺领域审美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唐代以追求“有神”为中心的美学思潮的组成部分.概而言之,其美学内涵主要是指自然之美、风骨之美和兴会、灵感神妙之美.这是中国传统美学史上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中国传统美学由此派生出了以“神”为精髓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在今天,重提小说的意义,是一个不受欢迎的话题,需要一种勇气。意义,在小说王国中的神圣地位已经变成了过去的记忆。尤其是“先锋派”、“晚生代”已经彻底地颠覆了小说的意义。意义的消解,让小说丧失了最后一块可以凭依的精神岛屿。于是,铺天盖地的暴力写作、性欲写...  相似文献   

7.
秦鹏飞 《社会》2005,40(3):58-87
本文以儒家典籍中的“鬼神”为研究对象,借此对儒家思想的“理性主义”特征进行讨论。儒家思想对鬼神的理解,继承了巫术时代鬼神能影响现实之认识,又为其赋予了新的内涵。新的内涵以“形气论”为认识基础,一方面将鬼神世界与人间世界视作同质且可以互相沟通,极力强调鬼神尤其是“人鬼”与祭祀者之间固有的“父子”关系的重要性,形成了以“报本反始”为核心意义,以“格神”“敬飨”为直接目的的祭祀之礼;另一方面,儒家强调,“格神”的最关键条件是主祭者“事死如事生”的“诚敬之心”,而这一诚敬之心源自于“孝”的情感。  相似文献   

8.
对“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研究,以往主要是从王国维的美学接受出发,就理论描述的相似处判断其理论来源,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至迄今为止仍无定论.事实上,这些讨论均未触及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概念形成的根源.王国维提出这对概念,根本在于他引入了西方的两“我”说;主观之我与客观之我.由于晚清是西学输入的早期阶段,为便于国人理解,西方的两“我”说在输入中土时被本土化,具体的做法是以佛教的义理“真我”(或径称为“我”)与“非我”(亦日“无我”)来对译或指称这两个概念.这样,“有我之境”自然就指的是有“真我”的主观之境;“无我之境”则指的是“非我”(或仅有物性之我)的客观之境.同时,王国维关于这两个概念的描述语言,如“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等,也都采用的是这种“格义”的方法.通过这种梳理,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概念形成的渊源不仅清晰可见,其理论内涵亦可得确解,而且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诸多疑难问题也大体可据以澄清.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文章中,提出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哲学命题。长期以来,毛泽东同志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研究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归结为认识论,在中国大地上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把用无产阶级世界观观察中国之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中“以”和“为”构成的句子,通常称为“以……为”式,这种语言现象比较复杂,因此有进一步研讨之必要,本文拟对这种句式的各种用法逐一予以训释。有些古汉语著作误将“以为”当作凝固结构,甚至认为是个双音词,这是以现代汉语的习惯随意附会的结果。殊不知“以”和“为”不仅有各自的词性和意义,而且在句中又有各自的语法功能。只不过是将“以宾为宾”变成了“以为宾宾”,或者是把“以宾为宾”省略成“以为宾”而已。例如,“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李将军列传》)“以为广名将”实则是“广为名将”,  相似文献   

11.
章益国 《求是学刊》2007,34(2):133-138
历史学有科学与艺术两重性,而我们一直仅以科学范式研究传统史学。中国传统史学是一种具有前科学性质的诗性史学,可以置之于艺术性的视角下进行研究。传统史学的几个重要理念都可以在这一前提下重新审视:“尚简”观念呈现了艺术观念对史学的结构性入侵及由此带来的问题;“史意”不仅是“意义”是“意味”,不是指可以陈说出来“史学理论或历史观”,而属于无法言说的默会知识;“圆神方智”这一“史体”分类也不是体例之分,而是体类之分,而且可以与“艺术科学”对译。  相似文献   

12.
简雄 《社会》1991,(10)
“熟人”一词,其内涵之丰富无法言尽,除了望文生义的所谓“相识之人”这一基本含义外,还包括相识之相识之相识……,即使毫不相识,甚至远隔千里,只要通过某种关系,照样可以划入“熟人”范畴。这犹如一个同心圆,以“我”为圆心,然后以血缘亲属、朋友、朋友的血缘亲属、朋友的朋友……作波状辐射,形成一个比传统宗法社会更为庞大繁复的人际关系网。当“熟人”之人际关系网一旦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社会运转的一种方式时,就形成了“熟人”氛围。  相似文献   

13.
赵合俊同志在《落后农村的包办婚姻析》一文中,对目前落后农村还盛行包办婚姻这一现象提出了一些颇有参考价值的观点,但在探讨包办婚姻是否违背落后农村青年的意志这一问题时,他认为在婚姻大事上,落后农村绝大多数青年“乐意遵从父母的意志”,并由此断言“包办婚姻同这些地方的情况相适应,而婚姻自由目前在这些地方还不可能实施。”我认为这不妥。如果作者说在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前,落后农村大多数青年在婚姻上“乐意遵从父母的意志”,那倒还持之有据,言之有理,但认为今天在落后农村的青年们仍然喜欢父母包办他们的婚姻,那确实是闭目塞听了。诚然,目前落后农村基本上还是处于夫耕妇织、家长专权的自然经济阶段,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闭塞的地方,人们还是比较保守、愚昧、盲从。但是,今天的落后农村  相似文献   

14.
“因缘生法”本是佛教用语,但经过金圣叹的移植和发挥,则变成了一个美学概念。金圣叹以“格物”思想建立起了他的美学思想体系,“因缘生法”是他美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论述“十年格物”与“一朝物格”的同时,指出“因缘生法”是“裁世界之刀尺”,是“格物”的途径之一。他把“因缘生法”说成是“文字之总持”,若“深达因缘”,就与“格物致知”沟通了起来,也就与创作审美原则沟通了起来。那么,“因缘生法”与“格物致知”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它又有着怎样的美学意义呢? “因缘生法”这一用语,在佛教中有重要的地位。佛教是把“缘起…  相似文献   

15.
“男女关系”犹如一道沉重的“紧箍咒”,始终压迫着中国人的脑袋,无论从哪个角落发出的咒语,都将使你身败名裂。由此而繁衍的大量社会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思索……一、一个长期徘徊的幽灵诽谤,是一种故意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以破坏他人名誉、贬低他人人格的行为。中国有句  相似文献   

16.
说到“造”,人们首先会想到的就是“造纸、造酒、造船”的“造”,即表示“制作”义的“造”,而“他净造我的活”表示“编造、捏造”,是由“制作”义派生引申出来的意义。这些便是普通话常用动词“造”的基本义和引申义。但是在东北方言中,作为使用探率极高的常用动词,“造”除了表示“制作”义外,还可以表示更多复杂的意义。兹举例如下:(l)自行车到了你手还没有三天咋就坏了呢?你也太能造了!(2)有钱也得算计着花.刘胡造。(3)桌子上的饭菜全让他一个人造了。(4)一瓶酒让他几口就造了。(5)一句话给他送了个大红脸。(6)…  相似文献   

17.
房子会有的     
找房子比找老婆难中国老百姓的习惯,搬家时必然燃放一挂长长的鞭炮,这叫大吉大利“乔迁”之喜。搬家在老百姓心目中就有这么重要。五、六十年代,那会人们对住房的要求没今天这么高,说起来也是,那会一切都“从简”,居家过日子也不例外,“一间房,两张床,外加几个樟木箱”,这就是那会的家。一间屋子尽管不大,因为没多少东西可摆设。所以倒还显得宽宽敞敞。如果照这会人们的标准,就那么一个鸽子间,只要放上一套新潮组合家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青年宗教”是在西方世界(首先是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在“嬉皮土”运动以及“耶稣—人民—运动”风靡一时而失去其魅力之后,这一代青年人的社会结合还未得到稳定,“青年宗教”的新宗教运动的浪潮就对他们产生了全面影响。这一新宗教运动出现于70年代后的社会舞台上,直到今天仍有很大影响。在有关文献中,“青年宗教”运动被一致地诊断为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对社会感到失望时的一种宗教补偿。宗教问题和世界观问题的内行的批评家F.W.哈克曾把“青年宗教”描绘成一种“反社会”运动,认为对青年人来说,通过这一运动,社会中不断增长着的“关于未来、安全和生活感受的失望”才变得可以忍受。一种与此相近的看法来自福音派研究会,该会在一次会议上认为,对“无意义”、“无家园”、“无方向”的日益强烈的感受,把西欧和北美的一些青年人引向这样一  相似文献   

19.
在某种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其实始终“活”在不断的“非正用”(或名之滥用,名之僭窃)与不断的“正名”之中.“正名”之作为一种必然的要求,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前提,这一要求引导我们洞悉“语言的政治”或“政治的语言”.我们试图将“正名”的政治性质和政治的“正名”要求熔于一炉,用哲学和政治的相互关系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它要表明政治哲学能够被当成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地.但如果我们不是从存在论而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去理解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那就错了,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可以看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过去几十年里,人们对马克思的哲学观点进行了很重要的阐述。马克思、特别是恩格斯往往使用“唯物主义”一词来描述他们用以研究人、社会和历史的方法。然而“唯物主义”这个名词引起了人们很大的误解,马克思的辩证法很快变成正是他用来批评别人的那种讽刺性的描述。确实马克思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之间进行调解的全部教训,还有待今天来加以吸取。马克思曾经谈到在黑格尔哲学“神秘外壳”掩盖下的“合理内核”。简单说来,什么是“合理的内核”呢?它就是一种批判的洞察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