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续金瓶梅》作者丁耀亢称该书为《太上感应篇》之“无字解”,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无”字所标示的,应当是既与作品之言象关联又超越于言象之外的意旨。小说的主旨,在言象直接表现的意旨之外,还有超乎其上的寄托,当是多元、多层的,即惩恶扬善,自我完善与重塑民魂。与“无字解”的审美意趣相适应的,是《续金瓶梅》的“散文体”艺术表现形式。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掠影式的描写方法;(二)散点透视的布局方式;(三)叙、议结合的行文笔法。这种“散文体”的艺术形式,形散而神不散,其主要作用在于创造一种以模糊性、凝聚性、超越性为审美特征的艺术传达方式,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思索的空间,引导读者获得言象之外的意旨。刘廷玑曾指责《续金瓶梅》“有失演义正体”,“道学不成道学,稗官不成稗官”;现代某些论者也批评《续金瓶梅》既像小说又不像小说,是一“重大弊端”。这些批评,应当说是对《续金瓶梅》审美意趣的一种误解。《续金瓶梅》以“无”为宗的审美意趣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散文体的艺术形式,尽管不尽完美,但作为一种大胆的创新和探索,其审美价值应当做实事求是的肯定。  相似文献   

2.
刘德辉 《船山学刊》2002,(3):142-143
陈家桢同志的《畸形审美与人性异化》(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年)是一部在研究《金瓶梅》方面具有深刻社会认识意义的专著。在《金瓶梅》里,主人公西门庆从始至终都在追逐女人。与西门庆有性关系的有名有姓的妇人包括原配在内达二十多个。为了占有女人,西门庆丧失了理智,他色荒如炽,频繁“征战”,最后终于导致脱阳,暴死在“性战”的“战场”上。人们通常认为,《金瓶梅》主要是通过对西门庆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完成它对社会的教育的;《金瓶梅》的文学意义就在于它的警世作用。但是人们又想,如果只是为了警世,兰陵笑笑…  相似文献   

3.
《兰陵笑笑生考》以史实证明徽州在五代的时候,萧祯占据江南,曾经使用过“兰陵”郡号,破除了金学界自古以来只有“北兰陵”和“南兰陵”的纷争,这是一个新的发现,为《金瓶梅》研究开拓了一条新的思路。《金瓶梅》作者署的是真地名假字号,“笑笑生”就是为《水浒传》作序的託名天都外臣的汪道昆。从《水浒传》与《金瓶梅》的文化内涵及创作技巧的传承、政治态度在书里的反映来分析,《金瓶梅》作者是“嘉靖间大名士”,万历初就急流勇退闲居家乡的史称“南北两司马”的汪道昆。汪道昆有丰富的官场阅历,有强烈的政治敏感性、有创作《金瓶梅》的文学天赋,有创作动机,而且有创作时间——作者据此认为:“兰陵笑笑生”就是徽州的汪道昆。  相似文献   

4.
《金瓶梅》与齐鲁文化栾昌大新时期以来,《金瓶梅》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关于《金瓶梅》作者的研究,在关键性问题上,已取得令人信服的共识。这就是,不论《金瓶梅》的作者究竟是何许人也,他肯定是感悟齐鲁大地生活,吮吸齐鲁文化乳汁的一位先贤。许多学者认为...  相似文献   

5.
我研究《金瓶梅》的内驱力,是为《金》进行辩护。对其小说美学的研究,是我研究《金》的正式开始。以历史的美学的观点先后写了多篇为《金》一辩的文章,而《说不尽的< 金瓶梅> 》则是一次小总结。主持《< 金瓶梅> 小百科丛书》,重新校注《金瓶梅词话》。我选择了回归文本的研究方法。将考据和理论都纳入到历史和方法的体系之中加以科学的审视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一股不小的“《金瓶梅》热”,随之而来的是雨后春笋般出现的《金瓶梅》研究的论文与论著,可谓成绩斐然。上海师范大学李时人的新著《〈金瓶梅〉新论》(学林出版社1991年8月版)是其近年来《金瓶梅》研究的结晶,也代表了目前《金瓶梅》研究的新水平与新成果,尤令人瞩目。《〈金瓶梅〉新论》突出的特点是“新”,这“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观念与方法的更新。《金瓶梅》是一部伟大而又复杂的小说,单纯用文学批评的标尺去衡量就难以把握其真正的价值,正如李时人同志在书中所说,“那种对《金瓶梅》采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作者是一个谜,现代史学家吴晗先生在《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一文中认为:“假使我们可以把他牵就为王世贞,那么,我们又为什么不能把他归结到曾著有杂剧几种,和托名天都外臣编有《水浒传》的汪道昆。”  相似文献   

8.
发现于山东诸城的“弄珠客思白”致丁惟宁书札 ,是对《金瓶梅》研究的深化有着重要价值的文献 ,但却长期受到学界忽视。笔者认为 :此信的作者“弄珠客思白”与《金瓶梅》的序作者“东吴弄珠客” ,均是董思白 ;信中所谈到的“奇书”正是《金瓶梅》 ;《金瓶梅》抄本的最终源头在诸城丁家 ,丁惟宁是此书的续作者 ,而原作者乃其父丁纯。这封信的发现 ,为全面破解《金瓶梅》创作之谜提供了重要契机 ,堪称《金瓶梅》研究的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9.
自《金瓶梅》问世以来,研究者和阅读者对其文本的性质和构成便或明或暗地提出了种种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些看法还是不能相容的,至今也没有得出一个能为多数人所接受的“结论”。这一问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性质,要想对《金瓶梅》的某一问题做出阐释,回避它、超越它都是不太容易的。作为《金瓶梅》的一个阅读者,我对上述问题的看法,是常常有所变化的。开始,我以为《金瓶梅》是由某一作家一手创作而成的,只是还未来得及定稿。现在,我仍认为《金瓶梅》是由作家创作的,但并非是由一人完成的。具体地说,我初步认为它是由以下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鉴赏辞典》汇总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金瓶梅》的最新研究成果,重视挖掘《金瓶梅》的学术价值,帮助读者去认识和阅读这部奇书,向读者展现了《金瓶梅》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和人物群像,尤其对潘金莲、西门庆的性格剖析,辞典更是突破了习见的“淫妇”、“淫棍”说,将其置于晚明特定历史背景中加以研究;并指出陈经济的意义在于表明,腐朽透顶的官僚阶级不但自身必然走向灭亡,他们的接班人也不配有好命运。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词话》是一部世界奇书。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花俏。虽然《金瓶梅词话》之谜还没有揭开,但在世界许多名家的关注下,通过诸多学者的辛勤探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金瓶打开。梅花绽放!笔者天都草民,埋身金瓶中,坐瓶观天,不知天何其大也;伸手红梅里,弄梅坠地,才晓地有斯人矣。近卅年来。苦心经营“黄金屋”,对《金瓶梅词话》的研究一犁耕到脚。特别是对全书的方言研究,精眼觅缝,循音辩字。辨字赋音,终成一家言。  相似文献   

12.
本文系统地回顾、反思“金学”近四百年的历史,对《金瓶梅》研究史划分为古代批评时期、现代批评时期和当代批评时期。对新时期“金学”学术模式:实证分析、社会历史批评、文化分析、文(?)本体分析进行了评述,从而指出“金学”存在的欠缺、不足以及对其加以突破超(?)的途径、方法。本文还评析了《金瓶梅》文本批评内在构成的问题,认为《金瓶梅》文本的释义和重构应成为“金学”的首要问题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污秽西门府,纯洁《金瓶梅》──《金瓶梅》斥淫描写辩正潘承玉(一)《金瓶梅》自问世以来,“贻讥于诲淫”①近四百年矣。“逢人情欲,诱为不轨”②,乃“市诨之极秽者”③的道学家津唾未已,又出现了现代学者“自然主义标本”的指责,称《金瓶梅》“过分重视细节描写而...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也许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令学者尴尬的一部作品.凭它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与哲学思辨色彩,凭它对人类、人性、生命悲剧的深层思考与把握历史命运的企图,凭它独特的美学价值和精湛的写实艺术,它完全有理由跻身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列,但《金瓶梅》至少到目前还没有也不可能获得这样的殊荣.《金瓶梅》“秽书”的恶名毕竟太响亮了,任何一个严肃的中国学者都不得不小心翼翼地面对这个问题.五十多年前对《金瓶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出划时代评价的郑振铎先生,谈到《金瓶梅》的意义,也只得斟词酌句地说:“如果除净了一切的秽亵的章节,它仍不失为一部第一流的小说,其伟大似更过于《水浒》、《西游》、《三国》,更不足和它相提并论.”①(重点号为笔者按)谁都能看出郑振铎先生的真实用意,在中国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郑振铎先生只好用“如果”这样的假设虚晃一枪,以达到充分肯定《金瓶梅》价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数百年来屡禁而不绝,肯定有其艺术生命力在。尽管对《金瓶梅》的评价和看法并不一致,但认为《金梅瓶》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果不深入地研究《金瓶梅》就难以把握中国小说创作的演变过程及其内在规律,则是一致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从“借”《水浒》到“反”《水浒》《金瓶梅》是借了《水浒传》的砧木,嫁接横逸出的一枝艺术奇花。《金瓶梅》对《水浒传》的借取,可分顺向和逆向两种类型:径录或稍作改动摘取《水济传》的情节、文句,或择取一、二个水游人物作巨书之点串,此为顺向借取,景阳岗武松打虎,王婆受贿说风情等即是;录其前,遗其后,借其名,改其行,对《水浒传》情节、人物作大幅度或反向变动,以造成柳暗花明的新境,此为逆向借取,武松误杀李外传,宋江义救吴月娘等便是。《水浒传》向《金瓶梅》的分流,前提条件就是兰陵笑笑生对《水浒传》情节所作的变…  相似文献   

17.
戚晓杰 《云梦学刊》2007,28(2):140-143
《金瓶梅词话》“比”字句分X比Y式、X比YW式两种类型。X比Y式的否定式远远多于肯定式。这说明其动词“比”是一个处于虚化过程中的成分;X比YW式包括差比句、异比句、疑比句、等比句四种类别,等比句几近枯萎,其“比”仍带有一定的动词特性。  相似文献   

18.
论孟玉楼     
论孟玉楼周生盂玉楼是《金瓶梅》中着墨不多,但却写的很成功的艺术典型。她也是《金瓶梅》里“没有一个好人”的诸多妇女形象中不太令人厌恶甚至令人赞佩的一个.由于她是“金”、“瓶”、“梅”三个主要人物之外的“次要人物”,历来为研究者所忽视,偶有论及者,也是贬...  相似文献   

19.
《金瓶梅》斯书问世以来,诸多大家均认为是以山东方言写就。因为《金瓶梅》斯书是从天都外臣序百回繁本《水浒传》第23回套出,有个既定的地理背景。既然《金瓶梅》的故事发生地在山东,用山东方言似乎顺理成章。前贤姚公灵犀就说:“既叙山东事,当然用当地土语。”说归说,他们都没有深入调查研究,只是大约摸估猜而已。正如孟宪章先生在《论金瓶梅语言模式与山东方言说》一文中说得好:“清代的‘蛮’也好,现代的鲁迅先生,郑振铎先生,  相似文献   

20.
奴隶与奴才,这是《红楼梦》与《金瓶梅》所描写的被压在等级森严的“金字塔”最底层的人物性格的明显分野。鲁迅认为《金瓶梅》具有“著此一家,即骂尽诸色”的艺术典型化的优点。这个优点,在《红楼梦》里发挥得更加出色。这两部小说,都从一个家庭写一个人生社会。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残存着奴隶制的痕迹。封建时代的奴隶大都不直接承担社会生产,而是在贵族、官僚、富豪之家“担任必要的服务或只充装饰的家庭奴隶。”奴隶的命运,作为社会生活本质的一个重要侧面,在《红楼梦》里得到了十分深刻真实的描写;《金瓶梅》虽也花了相当的笔墨,但比《红楼梦》却远为逊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