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传统风精园林设计理论囊括地理学、建筑学、景观学、生态学和人体生命学等诸多学科,是一门综合的古代建筑规划设计指导理论。结合锦绣汀LLj湿地旅游城游客中心这一景观建筑的设计实践,将传统哲学的“阴阳合德”“独占鳌头”理念寓意,以及传统园林的营造办法应用在现代景观设计之中,从而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并激发人们对大自然的敬仰之情。  相似文献   

2.
作者阐述了园林景观的概念、产生及发展,提出了与国际LA接轨的中文译名“景观学”,认为景观生态学、景观形态学、景观文化学、景观行为心理学是现代景观学的理论基础。同时,文章提出了景观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立足生态、完善形态、建设文态、保护心态是现代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景观这一含义广泛的名词,最近几年在中国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其所造成的专业上的混乱在大学教育中尤其明显。在国外已有争议的专业名词“Landscape Architecture”和“Landscape Ecology”,分别被一些人简单地翻译成“景观建筑学”和“景观生态学”后,“景观学”的出现使这一问题更加纠缠不清,该文对此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4.
民俗艺术学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是民俗艺术研究领域的多层拓展和相关学术理论的不断深化,以及实践领域所提供的发展经验。艺术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民俗艺术"概念的重倡、"民俗艺术"研究方法的探索、民俗艺术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从理论背景上为民俗艺术学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民俗艺术学是在艺术学与相关人文社会科学交互作用的背景下形成的,此外,产业发展也在实践的层面上为民俗艺术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景观缺失的不仅仅是价值理性、技术手段和行业规范,更是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艺术的不断进化与发展,是离不开一代代艺术家对艺术原创性的追求的。对于国内景观艺术的教育与实践而言,艺术观念层面上的思考迫在眉睫,据此,本文从艺术学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当代景观的发展现状和选择与使命,以求对当下国内的景观设计行业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运用景观设计学的观点,阐述了高速公路区域景观系统的景观学概念,探讨了高速公路区域景观地脉与文脉的价值,提出高速公路区域景观规划过程中应予关注的自然背景、人文背景的重要性,这对现阶段我国城乡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运用景观设计学的观点,阐述了高速公路区域景观系统的景观学概念,探讨了高速公路区域景观地脉与文脉的价值,提出高速公路区域景观规划过程中应予关注的自然背景、人文背景的重要性,这对现阶段我国城乡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校园景观教学是健全景观学教学知识体系的实景教育篇章。通过室内外教学有机融合,加强学生对于景观设计空间的直接认知、理解和表达。校园景观所贯穿的基本、朴素的设计守则与务实精神,有利于学生形成集情感、直觉、智慧和激情为一体的景观设计理念,以远离设计中的浮躁、苍白和夸张。文章以三所有景观学专业的院校为样本,结合其校园或局部景观的认知,透析国内景观学实景教育精神,并探讨了校园景观的塑造应融合"亲土性"、"历史性"、"场所性"的设计理念,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9.
从当代景观规划、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旅游景区的景观环境对旅游者的多方面的影响进行研究,构建了"景观场"的概念体系,并深入分析其内在的特点及其三种状态,从而引导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的生态性设计。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40年中国艺术学发展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艺术学的巨大发展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探索的代表性成就。纵观当代中国艺术学"这40年"的发展历程,共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潜学科"时期,20世纪90年代的一级学科"艺术学"建设时期,21世纪第一个10年一级学科"艺术学"蓬勃发展时期,2011年进入独立门类后的艺术学发展时期。当代中国艺术学的总体发展,无论从学科体系建设还是理论体系建设方面,均是在改革开放的社会思想环境下,在艺术学界创新性理论研究成果的引导下步步推进并有序迈进的。当代中国艺术学不仅从无到有,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由一级学科跃升为独立的第13个学科门类,同时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本土艺术学理论体系和学科架构体系,为中国艺术学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牢固基石。  相似文献   

11.
当代伦理学的发展呈现出"外向化"和"内向化"两大趋势。前者表现为政治哲学的复兴,后者表现为道德形上学和道德心理学的发展。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来讨论和梳理康德的道德哲学,通过分析康德伦理学的"意志"、"理性"和"自由"等关键概念,反思康德伦理学三大公设的道德心理学意义,并在道德心理层面重新考察康德与黑格尔的伦理学说关系,从而初步勾勒出康德伦理学的道德心理问题的基本框架和关节之处。  相似文献   

12.
新文化运动前后,柏格森被译介入中国现代哲学、思想领域,由此所掀起的"生命意识"和"生命直觉"思潮给中国现代思想的形成提供了跨文化语境的西方学术资源,在我国思想界、哲学界及文艺理论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回顾梳理柏格森思想传播与中国现代思潮流变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对中国现代思想发展历程作出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3.
教师自主发展是教师发展形态的高级阶段。但对什么是教师自主发展,哲学上有意志主义、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三种思考路向。人本主义路向既体现了对教师自主权的张扬,也彰显了对教师职业尊严的尊重,更突出了教师的自我超越过程。本文以鞍山市钢都小学为个案,分析了教师自主发展的"特级教师工作室"、"同侪教师共同体"和"教师成果发布会"机制的变迁历程,分析了工作室机制背后的民间性、自治性和约束性机理,共同体机制背后的共同兴趣与需要、积极关系与理解和共享价值与信念机理,以及发布会机制背后的环境影响、自我认可和意义模式机理,并分析了机制变迁缘何促生了教师自主发展文化的生成。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61名4-6岁儿童的父亲在十个月中进行前后两次问卷调查,同时由教师完成相对应儿童社会技能的问卷调查,探究父亲元情绪理念与4-6岁儿童社会技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4-6岁儿童社会技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性别的主效应显著;2)女孩与男孩的父亲在情绪教导型T1,T2和摒除型T1,T2差异显著;3)父亲元情绪理念与儿童各项社会技能之间部分存在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乃是人类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庄子的哲学视野而言,人与物处于“天人一物”、浑然不分的框架下,而非西方所谓相互占有的“技术”模式——因为技术的态度将会导致人们道德的堕落、生存意义的缺失以及生存(态)环境的失衡.庄子对技的批判态度与西方哲学尤其后现代哲学遥相呼应,亦构成了中西哲学对话的契机,尤其当下,重新反思技术,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亦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西田哲学是以东方思想特别是禅佛教为基础、西方哲学思想为素材,用西方哲学的方法创立的一种融合东西方思想的哲学体系。将其置于世界场域中与其他哲学进行比较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着重阐释西田哲学体系基础之"实在论",分析王阳明"良知"学说对西田的精神提撕作用,并通过"统一力"与"良知"等概念的对比,考察西田哲学及其与阳明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人类进化、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类理性主义导致的科技至上与自由主义导致的个人利益至上使人类在伦理上形成人类中心主义,而人类中心主义又影响着法哲学及具体法律制度构建。随着环境危机的加剧,缘起于生态科学的生态主义在人类伦理、哲学等领域迅速发展,并被人类引入到环境法。环境法中的生态主义是指为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从宏观上指导环境立法规范人类环境行为的一种整体主义理念。其在整体主义倾向、对自然的价值定位、终极目标上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相区别。生态主义环境法要求人类的实现路径是通过完善人类自身的规则体系,调整人类自身行为,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心理与文化的辨证性发展反应了中国哲学的内在逻辑。以此为理论视角来分析王阳明对于《大学》的诠释时我们可以发现,王阳明哲学与《大学》所共有的特点是内重于外,两者都力图寻找支撑外在文化形式的内在心理基础,因而王阳明对《大学》的诠释较为契合《大学》的本意,因而深化了《大学》的内涵。这一点集中表现为王阳明以"致良知"为核心解释《大学》,将《大学》的"三纲领"和"诚意""致知""格物"等概念作为"致良知"的内涵包含于其中。  相似文献   

19.
从杨简问学悟道的经历看,家传的影响、象山的启沃、环境的熏陶以及他本人的勤思默想都是他思想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从思想构成看,他继承和发挥其父杨庭显与张九成的思想更多一些;在后人眼里,张九成、陆九渊、杨简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耐人寻味。考察杨简心学的思想渊源及形成过程,对我们重新认识浙东心学的来源以及浙东心学与江西心学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董仲舒的《公羊》学产生了一套思辨历史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皇权思想,与现实政治密不可分。为研究作为皇权思想的董仲舒历史哲学,运用文献分析法,从4个方面分析其历史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研究认为,董仲舒的《公羊》学具有3个特点:提出天命—神意史观,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论解释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以君权神授说论证皇权合法性;提出王朝的三统循环的历史规律,将君王上升到历史主体的地位,认为皇权永恒;提出历史变易理论,呼应政治变革。从董仲舒以“三统”说和“大一统”说相配合、相交织的历史哲学是在西汉皇权巩固与扩张的政治背景下形成的,对比同时代罗马帝国未能产生高度系统化历史哲学的情形,这一点更明显。董仲舒历史哲学本质上是一种服务于现实政治的皇权思想,既论证了皇权统治合法性,又为当时皇权政治的发展与政治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