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慈母心     
汤礼春 《老友》2008,(6):28-29
父母的心比大海更宽广、更深邃。风霜雪雨中历经再多的艰辛,受到再多的委屈,全都化作无怨无悔,只为儿女绽放最美的笑容。在每一个风起的日子,父母筑起的避风港坚不可摧。当儿女离家远行,纵使相隔千万里,一路总有父母长长的牵挂与温暖的关怀。对儿女,父母总有太多的放心不下,待到儿女两鬓斑白,在父母眼中仍是孩子。最亲父母亲,可敬父母心。愿天下的儿女都能更懂父母心。  相似文献   

2.
婆婆的存折     
张霞 《老友》2008,(6):29-29
父母的心比大海更宽广、更深邃。风霜雪雨中历经再多的艰辛,受到再多的委屈,全都化作无怨无悔,只为儿女绽放最美的笑容。在每一个风起的日子,父母筑起的避风港坚不可摧。当儿女离家远行,纵使相隔千万里,一路总有父母长长的牵挂与温暖的关怀。对儿女,父母总有太多的放心不下,待到儿女两鬓斑白,在父母眼中仍是孩子。最亲父母亲,可敬父母心。愿天下的儿女都能更懂父母心。  相似文献   

3.
周毅 《老友》2008,(6):26-26
父母的心比大海更宽广、更深邃。风霜雪雨中历经再多的艰辛,受到再多的委屈,全都化作无怨无悔,只为儿女绽放最美的笑容。在每一个风起的日子,父母筑起的避风港坚不可摧。当儿女离家远行,纵使相隔千万里,一路总有父母长长的牵挂与温暖的关怀。对儿女,父母总有太多的放心不下,待到儿女两鬓斑白,在父母眼中仍是孩子。最亲父母亲,可敬父母心。愿天下的儿女都能更懂父母心。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心是什么?我观察周围的一些父母,结合我42年为人子、23年为人父的心理体验,想说说“天下父母心”。父母心是公心常听一些人说,父母有偏心。说这种话的人,是站在自身立场上,没有全面看问题,没有同父母换位思考。人们都知道“天下老,总偏小”这句  相似文献   

5.
胡少春 《老友》2015,(2):15
母亲生前常说:"娘爷肚子里有崽女,崽女肚子里没爷娘。"意思是说,父母亲的心中总是装着儿女,总是对儿女牵肠挂肚的,"儿行千里母担忧";而儿女是不是那样心心念念地牵挂父母呢?怕是未必。确实如此。父母辛苦了一辈子,为生计奔波了一辈子,为儿女操劳了一辈子,儿女本应感恩戴德,尽忠尽孝,拳拳服膺。可细细想来,父母亲在我的心目中究竟占有多少分量呢?我又为父母做了些什么呢?参加工作  相似文献   

6.
《山西老年》2013,(2):14-15
编者的话:岂无远道思亲泪,不及高堂父母心。过年了,家乡的父母可好?在外工作、学习了一年,该回家看看了。看看身躯已不再挺拔的爸爸、步履已不再矫健的妈妈。在假期里不要只顾着与朋友觥筹交错或独自出门消遣,别忘了跟爸爸唠唠嗑,帮妈妈做做饭。过年尽孝,帮妈妈梳一梳为我们操劳而生出的两鬓白发,帮爸爸捶一捶被生活重担压弯的脊背。对一天天苍老的父母来说,幸福和甜蜜不是大把的钞票,而是儿女们一声轻轻的问候。  相似文献   

7.
儿女十六七岁时,常常跟父母争“人”的权利,让父母平等地把他当“人”看待。“人权”,实际上是独立权,特别是犯错权。反过来,父母跟儿女说,你们也要把我们当“人”看,儿女会有怎样的反应?他们会不解、会愕然、会完全不接受父母的请求,以为父母得了痴呆症。  相似文献   

8.
陈永江 《社区》2014,(12):53-53
随着子女一个个离开身边,老年人心灵上的孤寂感和失落感与日俱增,老人最希望的是儿女陪他们说说话。现实生活中,儿女能陪父母好好唠嗑的很少。有的儿女忙于生让变得不愿与父母沟通,在年老的父母面前无话可说,缺乏感情交流。即使同父母交流也是三言两语,连回家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相似文献   

9.
正重阳节前两周,我无意中在电脑里看到了一句温馨的话——带着爸妈去旅行,背景图是一对老人幸福的笑脸,这让我想起了三个有关带爸妈旅行的故事。第一个故事,说的是一对父母生了6个儿女,父母年轻时为了儿女殚精竭虑。儿女渐渐长大了,日子却都过得一般。那个在父母眼里最有出息的小儿子总是说,等我有钱了,等我这个生意忙完了,我就带你们去旅行,带你们去坐飞机、坐火车。父母听了这话,总是满含期  相似文献   

10.
王大庆 《老友》2010,(8):44-44
今年是父母结婚50周年,在外地工作的大姐、小妹早就打来电话,让我在老家最好的酒楼预订10桌酒席,大家商量着好好为父母庆贺一下。是啊,父母用50载相濡以沫的风雨历程,演绎了一段激荡心灵的恋曲;为了儿女的健康成长,老两口含辛茹苦,默默奉献。现在我们都已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父母却满头白发,日渐衰老。如今父母携手走进了灿烂的金婚,我们做儿女的理应为父母好好庆贺。  相似文献   

11.
"孝"伦理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一直是维护中国传统社会秩序的重要社会规范.孝伦理基于父母对儿女有养育之恩,强调儿女应当"事亲"、"敬老"以回报父母,由这种付出与回报的关系,可以清晰地看到蕴含其中的父母与儿女代际间的社会契约法律关系.而且,这一契约关系得到社会伦理道德和国家法律的强有力的保证.这一契约关系在古代传统社会里有其合理性,在当代中国社会仍有着符合时代需要的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2.
常回家看看     
<正>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令天下华人感动万千;有一种愿望叫常回家看看,让万千儿女彻夜难眠。春节临近,无数的人,流动在祖国大地上。在车站,在码头,在机场……人们拥挤着,有的携着儿女,有的带着不能再多的行囊,他们的目的就是一个:家。春节回家,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文化,一种景观,让我们生出不尽的感叹。  相似文献   

13.
《新天地》2007,(9)
儿女替父母理财,既让父母晚年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又不让他们感觉到受了儿女的恩惠,使他们心安理得,还让他们免除了对理财的误识,应该算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下面提供两个小方案,为天下的儿女们替父母理财时,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14.
《老友》2003,(9)
"有房有钱自己过,儿女时常来看看。"这是欧洲人的养老观。欧洲人养老不靠儿女,因为在欧洲,人们把经济自主权看得很重,许多年轻人过了18岁后就不再与父母住在一起,而是自己打工挣学费和生活费,难得开口跟父母要钱。而父母退休之后也不向子女索取赡养费,两代人保持着亲近但是不涉及金钱的关系。很多退休者即使自己有房产,也愿意住在养老院里。据法国就业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反映越南当今社会中父母与儿女的关系,儿女与父母的关系,母子关系,父子关系的俗语,审视越南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特征等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6.
王馨娜 《社区》2010,(24):8-9
在有些时候,儿女虽未“远游”,但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在不经意间就和原来在父母身边的生活拉开了距离,事实上“常回家看看父母”是对做儿女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这样的错,或许每一个做儿女的都在犯。儿女的错里,有父母多少隐忍?在亲戚朋友的心中,我是父母的好儿子。在他们看来,我从小到大都很孝顺、很懂事、很会体贴人。我不否认,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很乖,从一般人的眼光看,我的确是父母的好儿子。我6岁开始上小学,老师布置的作业都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几乎每次开家长会,老师都会表扬我,  相似文献   

18.
晏尔 《新天地》2016,(8):32-33
2016年五一过后,李河清的病情日渐好转,考虑到因母亲住院,父母长期分居,有父亲的陪伴会更有利于母亲的康复,子女们在征得医生同意后把母亲接回家休养。听说老伴要回来,吴自谦非常开心,每天强撑着身体打扫卫生,还特意让儿女买了几束花摆在客厅里。  相似文献   

19.
西方有位哲人说:永远不要拒绝他人的好意。父母儿女之间也应如此。我年过古稀,但好奇心依旧有增无减,儿女总是投我所好,而我对子女的孝心从不拒绝。  相似文献   

20.
翟南 《可乐》2011,(4):19-19
保险的意义,是今天做明天的准备;生时做死时的准备;父母做儿女的准备;儿女幼时做儿女长大时的准备,如此而已。今天预备明天,这是真稳健;生时预备死时,这是真豁达;父母预备儿女,这是真慈爱。能做到这三步,才算是现代人。这段对于保险的精妙议论,是我在接受某保险公司入职培训时读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