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炎中  李丽 《21世纪》2013,(6):26-29
这是一个被炒着的话题,冷热相夹。冷的是现实的抵触,热的是现象的冲突。“不管红绿灯,凑够一撮人就敢走”,这种被称为“中国式过马路”的做法,这段时间来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同时也引起了不少媒体的共同关注。这种现象几乎不问断地在每个城市路口上演,而在村道、城郊接合部可能更为频繁。我们在指责行人“从众心理”甚至上升到道德谴责的同时,是否想过行人为什么这样过马路?有人认为,“中国式过马路”,最大的原因在于我们的路权分配以及信号灯设置的“无礼”,也有一些刚刚进城的新市民,对信号灯的“无视”。在一些本该设置方便行人的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的地方,却被一道道高高的护栏隔断,让行人过马路只能舍近求远或“翻山越岭”。行人在人行横道正常过马路时,有多少车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给行人让行?有多少车辆没有给行人让行而受到过相应的处罚?所以,“中国式过马路”不能一味指责“素质低”,也不能仅仅“一罚了之”,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行人敢冒生命的危险而上演着中国式过马路?中国自古以来崇尚“礼让”。所以有人认为,我们需要完善的,是我们的交通管理相关制度、法律法规以及加强对行人交通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这不一定是高素质的保障,却是高素质的前提。安全是入的基本需求和保障,交通安全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民生。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我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务必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科学化水平,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全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因为事关民生,而民生无小事。  相似文献   

2.
萧娜 《今日南国》2006,(16):14-17
从2006年4月底开始,上海启动了“强化变通整治、践行交通文明”的行动。这次是动真格的了:不仅对一些顶风闯红灯且拒不接受处罚的行人按有关法规进行行政拘留,近日,更派出交通协管员,抓拍乱穿马路、乱闯红灯的行为,并公开曝光。现在,上海的1900多万人正在重新学习如何正确过马路。其实不仅仅是上海,几乎所有城市的道路上大家都会看到许多乱穿马路、乱闯红灯等不守交通规则的行人,甚至你可能就曾经是这些人中的一位。闻红灯被很多人视为一桩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它却能折射出很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交通”一词不是指日常意义上的交通运输,而是指天地万物之间的沟通、交流。从“交通”概念出发的中国古代哲学,体现着一种“交通成和”、“化生万物”的对话范式,其核心是事物之间的对话即“交”,强调时立双方水乳交融的统一即“通”,以达到“和”的最高境界。由“交通”不仅可以构建出万物平等相交而化生的宇宙图式,也可以推出人与人之间平等对话而成和的政治伦理规范。“交通”思想体现着宇宙之道,生命之道,社会之道与伦理之道,为解决目前全球范围内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危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式过马路这一社会现象引发了社会共鸣。人们倾向于将这种群体行为理解为是一种不文明行为。但如果是处于相同社会环境下的几乎所有社会成员都习得的社会行为,就不能仅仅从公民个体素质方面来理解这一行为。而应从更深层次的文化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一社会现象。文化学家泰勒指出,每一群体、每一社会都有一套显性的或潜性的行为模式。这些共同的行为模式叫做文化。个人的习惯模型是由适应既成的习惯模型形成的,即人的行为就是文化行为,文化对人的行为具有塑造作用。因此,本文基于高低文化语境理论来解读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破解“中国式过马路”现象。  相似文献   

5.
“在温州过马路太困难了。”74岁的美国人Mac嘀咕着。此前,他站在马路边张望了一会儿,发现汽车没有丝毫退让的意思,他抽了一个空档,试图快速跑过斑马线,但被附二医的陪同医生刘春鹏制止了。刘告诉他:“他的行为更加危险,在温州过马路必须‘悠着点’,慢着点。”说着刘牵着Mac的手过了马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伦理中的环境道德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道德是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规范人对自然的行为的道德。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萌生和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环境道德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环境道德的根本观点和理论基础 ;“利用厚生 ,质朴勤俭”是中国传统环境道德的基本原则 ;“爱物惜物 ,取以时度”是中国传统环境道德的基本规范 ;“真善美统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环境道德教育和修养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在考察建安文学之读者接受史过程,不难发现历代读者接受三曹诗歌所形成的接受范式,即“以道德伦理评诗”、“以史证诗”、“以感悟言诗”、“以章句解诗”,这几乎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甚为常见的范式。这一中国式批评范式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受众的文化心态有密切联系。道德伦理的价值取向、尊崇权威的心理定势,乃这种文化心态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儒家道德主义和平思想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的道德主义和平思想体系由“德”、“仁”、“礼”、“和”四大基本要素构成,其中,“德”是人类行为的至上公理、“仁”是人类关系的基本伦理、“礼”是人类行事的具体规范、“和”是人类关系的目的状态。这个体系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正是这个特点,使中国式的和平理念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广泛渗透于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造就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9.
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丰富内容及其基本特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内容极其丰富,特征极其鲜明。它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优秀精神的各个方面,对于伸张人间正气、培育美好品行、陶冶高尚情操曾作出过不朽的历史贡献。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是优秀民族精神的载体,它以“尚道”精神作为指导原则,遵循“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模式,体现“真善美”的高度统一,具有超历史、超地域等功能,这些基本特征表明了我国优秀传统道德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深厚的道德逻辑,表现为“自由意识与公共规范”的秩序性契合,这种契合过程是完整、连续的,逐渐由“唤醒意识—建构规范”向“尊重意识—崇尚规范”演进。中国式道德现代化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伊始,通过民众的意识自觉来摆脱对传统伦理规范的依附和愚忠,达到“日新其德”的目的;在国家建设过程中,通过构建道德制度,遵循政治实体的规范认同原则,培育民众共建共享的善为意识;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通过开拓道德空间、构筑公共规范体系、维护和谐精神秩序,使价值反思与文化转型互促共进;随着新时代道德治理格局的优化与完善,尊重意识、崇尚规范逐渐成为国民自信自强的新风尚。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2013,(6):26
编者按这是一个被炒着的话题,令热相夹。冷的是现实的抵触,热的是现象的冲突。"不管红绿灯,凑够一撮人就敢走",这种被称为"中国式过马路"的做法,这段时间来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同时也引起了不少媒体的共同关注。这种现象几乎不间断地在每个城市路口上演,而在村道、城郊接合部可能更为频繁。我们在指责行人"从众心理"甚至上升到道德谴责的同时,是否想过行人为什么这样过马路?有人认为,"中国式过马路",最大的原因在于我们的路权分配以及信号灯设置的"无礼",也有一些刚刚进城的新市民,对信号灯的"无视"。在一些本该设置方便行人的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的  相似文献   

12.
有为的《孟子微》,集中反映了康有为对中国传统道德观的继承,对西方道德的吸收,对近代新功利主义的提倡,以及对未来社会道德理想的憧憬,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转换的标志。《孟子微》中提出的道德与“天则”“教化”说、道德与“人禽之辨”、道德与“三世”说,至今仍具有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厚德才能载物。“中国梦”旨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道德不仅是其题中之意,也是推动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力量。只有在发展经济、促进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完善道德,使强健的肌体有高尚的灵魂与之匹配、与之伴随,“中国梦”才能真正实现。相反,如若缺少道德的支撑,则国家虽富也难强,民族难言振兴,人民难有尊严,“中国梦”难以企及。  相似文献   

14.
构建当代中国道德体系,是构建当代中国价值体系、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克服我国当前令人堪忧的道德问题的紧迫需要。构建当代中国道德体系的现实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法治,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它的历史资源。当代中国道德规范体系是一种以和谐主义为价值取向和核心内容,以共赢、公正、负责为基本原则,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敬畏、永续为基本规范,以“义”、“忠”、“孝”为基本要求的道德规范体系。构建这种道德体系亟待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道德观念,特别是破除国家是道德立法者、人民是道德守法者的观念,确立所有道德主体都既是道德立法者又是道德守法者的观念;破除道德意味着自我牺牲的观念,确立道德是有利于人更好生存的生存智慧的观念;破除个人与他人、个体与整体在价值上相互对立的观念,确立他们可以实现价值共赢的观念。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军史上著名的陈毅将军当年曾在泰州大地上的黄桥与敌伪展开过决战,史称“黄桥决战”。如今在这块将军战斗过的土地上,勤劳质朴的泰州人民正在为沟通苏南苏北通道,网罗左右腹地,实现泰州地区交通现代化而战斗。这场战斗,也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黄桥决战”。 如今,“黄桥决战”已在泰州拉开序幕,泰州人从陆地、水上同时打响了“六大工程”前哨战。为了保证“决战”的胜利,泰州市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去年已累计投资12.7亿元,2000年交通建设还将  相似文献   

16.
美丽的本质在于和谐,“和美”是中国式乡村的价值追求,贯穿乡村建设的整个过程。“和美”概念把我国传统的“和”文化纳入其中,“和”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基因、内核,其所蕴含的“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为和美乡村建设中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智慧支撑。在新征程上打造中国式和美乡村,必须注重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保护发展乡村文化;加强乡村环境保护,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农民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7.
托尔斯泰是欧洲作家中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色彩的作家。他认真研读过诸子学说 ,并将其精华融会贯通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本文从“仁爱修身与道德自我完善”、“无为不争”和“勿以暴力抗恶”、“兼爱与全人类的爱”三方面进行分析 ,旨在说明诸子学说与托尔斯泰创作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一般来说,道德生活与伦理思想、道德理论的关系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但它们之间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依存的,而且不断地进行着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中国古代伦理生活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指导,从科学的社会发展史出发,坚持中国的古代社会从远古到清朝末,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形态的论断,并以此作为“主要经线”,以家庭婚姻道德、政治行政道德、社会行业及不同阶层的道德为“主要纬线”,围绕着一定时期人们的行为准则及道德规范这个核心,来构筑理论框架,努力展现我国古代道德生活的原貌和它的历史演变,揭示出其中的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9.
总体而言,中国审美形态通过“自然”手法表现为优美,西方审美形态通过“神化”手法表现为壮美;中西审美形态和表现手法的差异,是人类道德禁欲主义文化传统分别与“天人合一”和“神人合一”两种审美心理机制相结合的产物;中西审美形态和表现手法的差异性表现出一种“命定式”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20.
汉代以前的中西交通小识钟伯清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形成了这样一种观点:中国与西方的交通肇始于西汉。一条被后人誉为“丝绸之路”的交通线路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后才形成的。这种观点尤其在历史学界流行甚广,然而笔者认为,“丝绸之路”始于张骞的观点,过高地估计了张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