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冬梅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3):78-81
非智力因素包括情商、个性、意志力和气质。情商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由于情商与创造性人才之间的高相关性成为教育学者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任何一个创造性人才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是要经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如何面对并摆脱各种消极情绪的影响,把情绪、心理和精神调整到积极状态,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做好的,只有具有坚忍不拔毅力和持之以恒精神的人,才能够取得最终的成功和收获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因此,情商成为创造性人才必备的心理素质和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分析传统译论对于忠实的理想化观点出发,从译者的主体性和译入语文化接受的角度,阐释了创造性叛逆在翻译过程中的不可避免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从翻译主体角度谈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指出: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中是显而易见且不可避免的,这一点在诗歌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进而通过对英汉诗歌翻译个案的分析,从翻译主体角度探讨和阐释了诗歌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及读者的创造性叛逆等若干问题,以期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译者角度谈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风华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107-109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担任原作读者;另一方面担任译本的创造者的角色。身兼双重身份的译者在翻译时必定会受到其语言功底、价值观、翻译观等的影响,从而引起创造性叛逆。但这种创造性叛逆不能背离原作的精神风貌,损害原作的艺术价值,而应以译作与原作效果对等为前提,使译作神似于原作。 相似文献
5.
周玲玲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3):109-111
创造性误读否定了单一的翻译评价标准,是翻译中常见的现象。在价值学视阈中,这种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的误读兼顾着原文价值多元化、译者既成价值观和读者接受范式的影响,是达到文化传通的翻译策略之一。通过归化和异化手段,创造性误读加速了文化趋同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意义是不确定的,是认知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概念化。翻译的过程是识解原文意义并通过不同识解方式重建意义的过程。译者结合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文化背景等创造性地重构出符合读者期待的识解方式,使得其所建构出的意义与原作者所表达的意义实现认知对。 相似文献
7.
韩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188-189
介绍了女权主义翻译与研究的背景以及女权主义翻译者的主张,指出加强对女权主义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研究对译介学和翻译研究发展的重要性。从西方女权主义翻译及创造性叛逆的实践入手,分析了女权主义翻译在文学领域的发展趋向和女权主义对于中国文学翻译的影响。女权主义有意识的叛逆翻译观是人类社会进步、尤其是西方女性对女权意识挑战的产物,表现出的女权意识的觉醒,必然对社会、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杨艳蓉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70-73,99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意义是不确定的,是认知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概念化。翻译的过程是识解原文"意义"并通过不同识解方式重建"意义"的过程。译者结合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文化背景等创造性地重构出符合读者期待的识解方式,使得其所建构出的意义与原作者所表达的意义实现认知对。 相似文献
9.
薛璟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7):60-62
翻译不再局限于文字层面上的静态转换,而要考虑到语境、历史和文化等动态因素。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创造性叛逆是不可避免的。主要阐述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接受语读者及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并且提出在翻译文学作品时采用创造性叛逆的技巧,如虚实互化,增减达意。 相似文献
10.
传统翻译理论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忠实于原文和作者,法律语言因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得法律翻译要求译者在法律翻译过程中,忠实于原文,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不强调译者的创造性劳动。但因为语言的差异以及法律文化的不同,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的,译者必须在翻译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叛逆,才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12.
长期以来对许多商标翻译原则的僵化理解,引发了商标翻译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商标翻译中译者创造性的缺失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缺陷.以译者创造性为切入点,着重分析了商标翻译中译者创造性缺失的原因和由此带来的种种问题;在此基础上,尝试着从文化视角、方法视角和接受视角三个方面提出了补偿策略,进而抑制传统商标翻译的缺陷、超越文化干扰和融合不同文化消费者的心理,以达到提高商标翻译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曹宁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129-131
本文通过介绍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的各种表现形式,说明了翻译的创造性与叛逆性是密不可分的。从解释学的观点来看.翻译的创造性叛逆难以避免,而译者对读者的关怀又促成了创造性的叛逆。笔者从积极的方面审视翻译中客观存在的这一现象.并认为正是由于它,才使得一部又一部的文学杰作得到跨越地域、跨越时空的传播和接受。 相似文献
14.
广告作为一种呼唤型文本,具有特殊的交际目的。这一目的决定了创造性为广告语言的主要文体特征。本文分别从正字法、词汇、句法、篇章,以及修辞层面对广告语言的创造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重写可以在广告翻译中有效地保持广告文本的创造性,实现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5.
扈明丽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8,21(3):446-448
运用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了翻译中用传统的方法不能或很难再现原文思想的各种问题,认为要实现目的语文化交际和作用应采用创造性叛逆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以英语语言学家利奇对意义的分类为指导,评析毛泽东词《答李淑一》三种译文,说明诗词译者应着重理解与表达原诗语言的理性意义,因为对联想意义理解与表达的正确是否,直接影响诗词译文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受到时间、空问、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翻译往往表现出某种创造性叛逆.创造性叛逆有多种体现,最具价值和研究意义的是个性化翻译.承认创造性叛逆,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承认了译者的主体地位.但创造性叛逆应是在忠实原意基础上的一种创造. 相似文献
18.
朱晓玲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Z2)
本文探讨翻译研究中的创造性转向。与文化派相似,这一翻译观认为,译者处于各种约束之下,译者所受的约束越多,其创造性就越强。创造性蕴于译者这一个体,蕴于其大脑之中。翻译活动就是阅读和写作的问题。关联理论被运用来证明这一点,通过强调翻译活动中有阅读的一面,并且鼓励我们把文学作品描绘成在意义上有最大的不确定性,进而要求译者最大的创造性投入。本文也探讨了文化转向和创造性转向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西方哲学诠释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提出了以合法偏见论为基础的哲学诠释学体系。他认为,是“合法的偏见”构成了理解的历史性因素,而理解的历史性和文本意义的开放性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创造性翻译。埃斯卡皮更是明确提出,翻译就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好的文学翻译确实也应该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在翻译过程中,创造性叛逆表现为翻译主体在某种明确的再创作动机的偏见驱使下的创造性行为,表现在对原作的能动的转述和转换。当然,由于受源语和目的语中语言文化规范的双重制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并非是没有限度和范围的,而应是通过译者与文本之间的不断对话,使个人视界与历史视界达到最大程度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李景霞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一般地讲,英语中的完全否定词诸如not、no、noting等和准否定词诸如hardly、little、seldom等是不能在肯定句中出现的。但是,在英语语言的使用中,我们却发现有许多句子在形式上是否定的,而意义上却是肯定的,我们称这类表示肯定意义的否定句为“含蓄肯定意义句”(ImpliedAffirmativeSentences)。本文就此种句子的表现形式和用法进行了归纳和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