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作为一种特殊的政论文体,政治演说辞具有特殊的语言特点和文体风格,其翻译牵涉到文化、语言和政治问题。根据功能翻译理论,不同的政治演说辞或同一政治演说辞的不同部分可属于不同的文本类型,体现出不同的文本功能。译者应根据政治演说辞的翻译目的和文本功能进行动态的权衡,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新青年》多达千余人的留学苏联东方大学、中山大学的学员由于倾向于革命政治教育,无疑是最为特殊的《新青年》阅读群体。旅莫群体在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学习,是能够在理论上而非政治实际上对《新青年》进行批判、辩论等价值重估的。从阅读角度来看,《新青年》是该群体出国前思想启蒙的阅读文本,也是在苏联时期国内政治信息交流的阅读文本,更是其归国后重新审视国内政治的文本,因此显得异常重要。留苏群体所构建出来的《新青年》阅读场域无疑有别于国内,以留苏所接受的“先进”理论的审视多于国内阅读的政治引导。从该群体对《新青年》的阅读、接受、批驳等舆论,也可以观察到早期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国际之间的政治互动。  相似文献   

3.
为适应当下时代发展形势及其对口译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以语言哲学视角为切入点,基于塞尔网络-背景理论和政治新词的特征,对我国政治新词的口译教学进行深入探究。在政治文本英译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在英译中处理政治新词的能力,应着重加强学生进行长期准备与译前准备、表达连贯性和语言规范性方面的训练,并落实到具体教学方案中予以实施。这对于政治文本的口译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衔接是语篇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篇章通过各种衔接手段把句子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衔接是语篇衔接理论应用于翻译的有效手段.不同文本的衔接模式也会存在差异.以政治文本《美国丘奇委员会报告》翻译为例,试图对政治文本的翻译找到合适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互文性理论是近年来逐渐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符合现代文本理论发展的方向,并为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提供了平台和理论支持,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拓展性。互文性理论重视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认为一个文本是对其他文本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指涉、继承和发展,在文学、文化和语言学等研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希拉里于2008年发表的退选演讲作为政治演讲的经典个例,其政见观点与演讲策略在众多政治演讲中都是首屈一指的。演讲者在政治演讲中通过互文性关系所采用的政治演讲策略也使其成功地实现了演讲的目的,也为其他政治演讲的产生提供了模板和参考。本文通过分析希拉里退选演讲与奥巴马的胜选演讲、赖斯在国际妇女节大会上的演讲以及克林顿的退职演讲的互文性,以揭示政治演讲同一性策略在形式与内容方面对政治演讲的作用和影响,从而为更好地理解并指导政治演讲在同一性演讲策略方面的尝试。互文性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政治演讲策略有助于演讲语篇目的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6.
政治文本是国际社会了解一个国家形势和政策主张的最重要、最权威的来源,因此政治文本翻译日趋重要。阐释学翻译理论是一种关于理解与表达的翻译理论。根据阐释学翻译理论,译者在翻译政治文本时,应该先充分理解文本,同时考虑到读者的可接受性,让译文更加准确、易懂。  相似文献   

7.
传统媒介环境下,政治传播具有典型的“控制论”色彩,政治文本在政治主体、大众媒介与受众之间呈现为单向的信息流动过程,政治主体在政治传播中具有绝对的话语权。而微信是一种偏向关系传播的新媒介,虽然在概念层面上具有“元传播”的特征,但在社会现实维度难以找到实践的根基。尽管微信空间中生成了新的政治传播格局,但是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政治传播模式并未发生变化。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微信空间放大了主客体二元对立政治传播模式所带来的风险。本文从文本诠释学角度考察微信政治传播困境以及功能失调问题,将微信政治传播理解为文本的理解和解释问题,以文本为核心概念,以理解和解释作为文本诠释的本体论,从而试图构建微信政治传播功能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视角切入,从萧红创作进程中她对政治文本为中心甚至唯一文本的男性理论倡导的日益疏离、从文本中她所建构的系列男性形象、女性群体所寄寓的深意这几个方面,把握萧红创作的女性主义特质。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结合现实从不同的角度对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进行了相应的阐释与评价,从而使它成为社会科学领域内经常被探讨的文本。本文在简要回顾国内外学者对《论法的精神》的评价与阐释基础上,综合和提取出自身的解读性视角,即从论著的总体性和孟德斯鸠写作的深层目的两个层面,对《论法的精神》进行政治社会学的文本定位归属;并从《论法的精神》里解析出政治社会学的分析中轴、政治社会学的分析核心以及政治社会学的分析框架,借以呈现孟德斯鸠著作所潜藏的政治社会学文本分析范式,以期实现对《论法的精神》的具体性建构式解读。  相似文献   

10.
新闻文本与意识形态联系紧密。随着公民政治参与的范围不断扩大,世界各国统治阶级不断对意识形态进行调整,现代政治传播领域内新闻话语出现了更新和转型:意识形态的诠释更加巧妙,政治话语的基调更加平实,利益博弈中更加注重对话,政治活动充满了表演的痕迹。政治传播要实现传播意识形态、引导公共舆论的任务,必须首先尊重受众的信息接受心理,按照新闻文本的生产规律制作政治新闻的文本。我国政治传播应该跟上世界潮流,尊重现代新闻文本的生产规律,用现代意识形态指导政治传播,政治话语实现由灌输向沟通转变,这样才能提高舆论引导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1.
我国政治文献文本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体现着领导人的语言风格和价值观念,而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总会影响着翻译过程的方方面面,左右着译者的翻译选择和翻译策略.因此,在政治文献文本的翻译过程中如何完整建构原文本的意识形态,如实地反映出原文的政治内涵和文化价值是译文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文章通过初步梳理意识形态和政治文献文本翻译间的相互关系,以《毛泽东选集》中的两篇摘文为例,探讨了我国政治文献文本翻译中建构意识形态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爱尔兰作家玛丽亚·埃奇沃思虽一再强调她无心于政治,但学术界对其小说《拉克伦特堡》中的政治内涵却极为关注。埃奇沃思在该小说中采取的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和方言叙事冲突下的类文本叙事策略在表达作者政治隐喻方面发挥了不言而喻的作用。事实上,这两种文本叙事策略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话语实践体系,从不同侧面隐喻19世纪初期爱尔兰与英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折射出英国殖民者与爱尔兰被殖民者之间既相互排斥又心怀恐惧的社会现实和心理状态,体现出埃奇沃思对爱尔兰社会变革的政治态度与变革后为社会发展担忧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虽没有直接提出政治发展这一概念,但在其著作中有丰富的关于政治现象的描述。本文旨在通过研读马克思著作文本,根据马克思的有关论述,试图从政治发展的终极目的,政治权力性质及其指向;未来社会政治组织形式;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对其政治发展思想作出诠释。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个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将经典文本意义向时代价值转化的实践过程。此过程包含文本之释读范式选择的前提性阶段、意义转化的内容转化阶段、表达方式转变的话语输出阶段和载体形式创新的终端传播阶段。四个阶段有各自的实践特征或要求:中西诠释理念交融背景下本土价值的张扬使文本诠释范式渐趋觉醒于本土古典诠释法;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成要素作为意义的选择框架并据此框架对经典文本内容进行学科鉴别、选择和调适来完成意义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化;话语输出过程不仅要熟练文言文文体,还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表达范式;被赋予数字化特点的载体形式应发挥立体化组合传播效应并坚持主流媒体的核心价值引导力。四个阶段在整体性上形成了先后逻辑关系和演绎过程并在这一关系和过程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5.
茹志鹃的《百合花》内涵复杂,主题多义,价值多元。作为一个艺术文本,它体现了道德美、人情美和人性美。“十七年文学”,受政治功利主义影响,普遍追求浅俗直白,体现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而《百合花》则是那个特殊语境中“话语蕴藉”的特殊文本。  相似文献   

16.
在革命经典文本中,对于身体及其欲望的基本处理路径就是政治化,用马克思主义式的宏大叙事进行规约和编码;而在"后革命时代",马克思主义式的宏大叙事已因语境的延异而陷入绝境,发生了认识论断裂,表征为各种微观的文化政治。近年来,"底层书写"对身体、政治和性进行解辖域化并生成为微观政治。通过对《少男》文本能指的认知论断裂分析,比较这两种同具左翼色彩的文本对身体、政治及性之关系的异质性编码路向深描,尝试挖掘文本欲望叙事的生命政治踪迹。  相似文献   

17.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语言与政治密不可分,隐喻同样频繁使用于政治文本和政治话语当中。政治文本是传递官方信息的重要渠道,政治家们可以使用隐喻,更好地传递政治信息,表达政治立场。鉴于此,隐喻的准确翻译就显得至关重要。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官方双语版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中英文版本,探讨翻译隐喻时所采取的策略,从而为政治文本中的隐喻翻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在翻译活动中,翻译目的直接影响着译者对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大翻译家严复和林纾出于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改革社会思想的目的译介外国作品。特别重视其中的思想性。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出发点.他们的翻译在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中起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也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和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德里达后期的政治著作沿袭了其早期提出的解构哲学思想,在批判逻辑中心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驳斥政治在场本体论。以《马克思的幽灵》为例,德里达在此文本中展现了独特的政治哲学思想:用文本差异来反抗政治中的语音中心主义,用幽灵学来对抗政治的在场本体论,用无限的他者来拯救未来政治。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的女子教科书以全新的文本形式和政治关怀开启了焕然一新的女性公共空间,它打破了“女子无学”、“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格局,为女性才智的发展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广泛的可能性。然而检视教科书文本却不难发现,在“女德”和“女才”的关系问题上,这一全新的文本形式与传统保持着十分清晰的连续性——它们认同“道德优先于才学”。它们嘲笑传统社会的“女子才学”行为,追求传统女性读本所倡导的道德和实用原则,它们塑造的两类新形象——贤妻良母和国民之母——均是“女德”的新型政治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