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它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由于诗学上的适应,林语堂选择了翻译《浮生六记》。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林语堂选择了包容性翻译,综合运用异化和归化策略,使其译文具有较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相似文献   

2.
生态翻译学主张翻译应当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译文选择,根据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转换程度的高低来评价译作。当代翻译家高健在翻译《瑞波·凡·温克尔》的过程中充分适应其翻译生态环境,灵活运用翻译方法,成功地进行了语言维、文化维以及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将原作的语言信息、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较完美地展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3.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个崭新的翻译理论,其强调适应和选择对译者的重要性,翻译适应选择论是生态翻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将翻译过程描述为由译者主导的适应与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对于译者来说,适应中有选择,即适应性选择;选择中有适应,即选择性适应。本文将这一新翻译理论结合影视剧对白文本的翻译,来探讨翻译过程中所达到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4.
生态翻译学为研究胡适诗歌翻译提供了新的视阈。胡适翻译诗歌的过程就是胡适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原则下,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代表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文,进行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三维转换”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生态翻译学是用生态学的视角,借以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论中“适应、选择”理论,对翻译实践中的实质、方法、技巧、标准等加以解释,从而建构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新途径。生态翻译学作为新兴的翻译视角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文章将模因翻译论与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即适应选择论进行比较,进一步具体分析生态翻译学说。  相似文献   

6.
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框架,结合史实探索赛珍珠对《水浒传》的翻译,发现赛珍珠希冀“译有所为”,既以译文促进文明交流,也以译文针砭时弊。在翻译中,赛珍珠“译者中心”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1)对水浒的版本选择和文本操控;(2)对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3)对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立场选择。赛译水浒是赛珍珠结合需要、能力和翻译环境对翻译行为不断适应/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活着》是中国先锋小说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该书的英文版由美国加州大学白睿文教授翻译并由兰登书屋出版,译本一经出版便引起了西方汉学家及国内翻译学者的广泛关注.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认为翻译是译者集中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出发适应翻译环境的选择过程.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依据,以白睿文的译文为研究对象,分析《活着》的翻译生态环境,以此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基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所做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相似文献   

8.
译界对电影片名的翻译不少,其中不乏洞见,本文试图从一个与以往不同的视角——生态翻译学视角,在探讨英文电影片名文体特征及其三大功能的基础上,尝试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三维"翻译原则分析英文电影片名汉译。对翻译教学中的电影片名翻译进行研究。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观察电影片名翻译宜用生态翻译学的"三维"原则为指导,译者进行有效适应与选择,作者期望本文的探析能为其他翻译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阿来的边地少数民族作品《尘埃落定》向读者展现了解放前川西地区藏族人民独有的社会生活文化,经译者葛浩文的翻译后在国外受许多读者的追捧与好评。生态翻译学强调“适者生存”与“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小说所展现的生态意识不谋而合。采用定性研究,通过生态翻译学主张的三维转换理论研究葛浩文对《尘埃落定》的翻译,探索英译本的成功因素。研究发现,葛浩文在翻译《尘埃落定》时选择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流畅且容易为目标语读者所接受,也让目标语读者在其翻译中领略到不同国家的文化魅力,促进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对外传播的同时也对日后其他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翻译具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10.
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中心"地位,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着统帅和主导作用。从生态翻译环境、译者"中心"、适应与选择三个层面分析译者在壮族神话传说英译活动中的功能,以实现原作与译文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层面上的有效信息转换。  相似文献   

11.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文本移植。以K. L. Thern《说文解字叙》译本为语料,从生态翻译学角度探索了汉字结构类术语和汉字形体类术语的英译。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部分译名并不能实现文本的成功移植,对此采用“十化”译法进行改译,研究发现:翻译汉字结构类术语采用“原生化”和“补生化”等译法,对语音、语义等进行适应性选择;翻译汉字形体类术语采用“译生化”和“补生化”等译法,易于为读者接受;同时基于“综衡化”原则,提出术语通名的翻译方法,期望译文更好地在译语生态环境中“生存”甚至“长存”。  相似文献   

12.
警务公示语汉译英的水准真实直接地反映了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和对外交流的水平。生态翻译学以其全新而独特的视角赋予了翻译活动译学理据。本文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分析了现行警务公示语的翻译,肯定了多种翻译方法在提高译文“整合适应度”方面的作用。研究生态翻译学理论,有助于促进翻译生态环境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主客体关系的生态结构是动态的,是信息的互动与互为转换性的存在。在《声声慢》中,词人用特有的生态化的情境感悟自然物象,转换客体之物为主体体验之物。生态翻译学研究的对象就是"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文章选用许渊冲翻译的李清照的《声声慢》译文,从主客体关系的转换来探讨生态翻译,以期对古典诗词的翻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白亚仁英译本《第七天》为例,将其中的文化负载词按照奈达对文化系统的分类进行划分,并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对其翻译效果进行分析,探析小说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研究结果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经过不断的适应/选择,采用直译、意译、省译、异化等翻译策略,力求协调译文与原文的和谐平衡,从而使外国读者能够得到与原语读者相同的阅读体验,从而助力中国文学作品走向海外。  相似文献   

15.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以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对译文进行三维转换,能帮助产生最佳译文。依据湘西州旅游文本英译的翻译生态环境,基于湘西州旅游文本英译实践材料,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入手,显化生态翻译学理论在旅游文本英译实践中的应用,重点研究三维转换理论对旅游文本英译实践的具体指导作用,提出在旅游文本英译实践中发挥译者主体性、夯实双语知识、关注译文受众等策略可有效提升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16.
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为文本依托,以其中的用典词句为例,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译者在英译过程中是如何通过恰当地运用"适应—选择"的翻译原则及方法译出一个整合适应选择度最佳的译文,为同类文本的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众多翻译理论中,多元系统论与生态翻译学虽然没有任何联系,但二者在某些理论概念与阐述上有着相近的思想。多元系统论将翻译视作一个整体,强调该系统与其他相关联的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但却失之于对翻译系统的内部运作状态做详细阐述。文章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运用生态翻译学的相关理论话语,将翻译多元系统视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而探讨翻译生态系统中的互相制衡机制,来补充多元系统论对翻译系统本身描写不充分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中药宣传册记录着中药产品的历史溯源、治疗功效等重要信息,承载着丰厚的中医药文化,其高质量的译文能够促进中药产品的海外推广和中医文化的域外传播。基于生态翻译学的"译有所为"理念,译者在中药宣传册的翻译过程中要理清自己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明确为何"为"和如何"为",即正确认识翻译目的,从"语言"、"文化"、"交际"这三个维度采取借用、增译和释义的翻译策略,创作出适应选择度最佳的译文。  相似文献   

19.
针对公示语翻译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去研究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并对泉州城市双语公示语作了生态翻译学角度上的评析。研究表明,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基于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其理论构架可以为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提供崭新的视阈;生态翻译学指导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关键在于译者能否基于"翻译生态环境"之下做到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相似文献   

20.
王佐良先生是我国外语界的老前辈,对外国文学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也建树颇多。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这一全新的视角来诠释王佐良先生的翻译思想。文章认为,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看,王佐良先生的翻译思想同样体现了生态翻译学思想: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翻译过程的"汰弱留强";译者追求的"译有所为"以及译品生命的"适者长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