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性"危机与"形而上学"命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中华 《求是学刊》2003,30(1):17-20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 ,即探究终极原因和原则或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形而上学 ,是任何哲学都以直接或隐性的方式所内在地包含的不可或缺的本质维度 ,其深层本质是人的超越性生存本性及其本质精神的自觉显现 ,是内在于人之生存的本体论诉求和终极关怀的理性表达。传统哲学大多包含着自觉的形而上的维度。然而 ,传统哲学常常遗忘或遮蔽了哲学形而上学维度与人之生存本性的本质关联 ,陷入了“无根基”的状态。因而 ,当 2 0世纪人的生存困境以文化危机的形式深刻地表现出来时 ,传统形而上学的危机便在现代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普遍拒斥中展现出来。于是 ,如何在人的生存论基础上重新恢复形而上学的力量 ,便成为当代哲学关注的一个时代课题。高清海教授从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关联入手 ,认为在走出“曾经是”的形而上学之后 ,形而上学并没有失去其原来的规定和价值 ,“应当是”的形而上学的命运正是人自身发展的命运。朱德生教授认为 ,人是在立足形而下的世界 ,追求形而上的世界过程中才成为人的 ,哲学是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其生存意义的反思 ,在这种意义上 ,哲学就是形而上学。邓晓芒教授通过对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反思 ,指出形而上学深深植根于人性的本源之中 ,随着人性的发展而发展 ,但它的发展方式是自我  相似文献   

2.
形而上学的情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德生 《求是学刊》2003,30(1):12-15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 ,即探究终极原因和原则或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形而上学 ,是任何哲学都以直接或隐性的方式所内在地包含的不可或缺的本质维度 ,其深层本质是人的超越性生存本性及其本质精神的自觉显现 ,是内在于人之生存的本体论诉求和终极关怀的理性表达。传统哲学大多包含着自觉的形而上的维度。然而 ,传统哲学常常遗忘或遮蔽了哲学形而上学维度与人之生存本性的本质关联 ,陷入了“无根基”的状态。因而 ,当 2 0世纪人的生存困境以文化危机的形式深刻地表现出来时 ,传统形而上学的危机便在现代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普遍拒斥中展现出来。于是 ,如何在人的生存论基础上重新恢复形而上学的力量 ,便成为当代哲学关注的一个时代课题。高清海教授从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关联入手 ,认为在走出“曾经是”的形而上学之后 ,形而上学并没有失去其原来的规定和价值 ,“应当是”的形而上学的命运正是人自身发展的命运。朱德生教授认为 ,人是在立足形而下的世界 ,追求形而上的世界过程中才成为人的 ,哲学是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其生存意义的反思 ,在这种意义上 ,哲学就是形而上学。邓晓芒教授通过对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反思 ,指出形而上学深深植根于人性的本源之中 ,随着人性的发展而发展 ,但它的发展方式是自我  相似文献   

3.
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晓芒 《求是学刊》2003,30(1):15-17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 ,即探究终极原因和原则或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形而上学 ,是任何哲学都以直接或隐性的方式所内在地包含的不可或缺的本质维度 ,其深层本质是人的超越性生存本性及其本质精神的自觉显现 ,是内在于人之生存的本体论诉求和终极关怀的理性表达。传统哲学大多包含着自觉的形而上的维度。然而 ,传统哲学常常遗忘或遮蔽了哲学形而上学维度与人之生存本性的本质关联 ,陷入了“无根基”的状态。因而 ,当 2 0世纪人的生存困境以文化危机的形式深刻地表现出来时 ,传统形而上学的危机便在现代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普遍拒斥中展现出来。于是 ,如何在人的生存论基础上重新恢复形而上学的力量 ,便成为当代哲学关注的一个时代课题。高清海教授从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关联入手 ,认为在走出“曾经是”的形而上学之后 ,形而上学并没有失去其原来的规定和价值 ,“应当是”的形而上学的命运正是人自身发展的命运。朱德生教授认为 ,人是在立足形而下的世界 ,追求形而上的世界过程中才成为人的 ,哲学是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其生存意义的反思 ,在这种意义上 ,哲学就是形而上学。邓晓芒教授通过对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反思 ,指出形而上学深深植根于人性的本源之中 ,随着人性的发展而发展 ,但它的发展方式是自我  相似文献   

4.
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清海 《求是学刊》2003,30(1):10-12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 ,即探究终极原因和原则或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形而上学 ,是任何哲学都以直接或隐性的方式所内在地包含的不可或缺的本质维度 ,其深层本质是人的超越性生存本性及其本质精神的自觉显现 ,是内在于人之生存的本体论诉求和终极关怀的理性表达。传统哲学大多包含着自觉的形而上的维度。然而 ,传统哲学常常遗忘或遮蔽了哲学形而上学维度与人之生存本性的本质关联 ,陷入了“无根基”的状态。因而 ,当 2 0世纪人的生存困境以文化危机的形式深刻地表现出来时 ,传统形而上学的危机便在现代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普遍拒斥中展现出来。于是 ,如何在人的生存论基础上重新恢复形而上学的力量 ,便成为当代哲学关注的一个时代课题。高清海教授从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关联入手 ,认为在走出“曾经是”的形而上学之后 ,形而上学并没有失去其原来的规定和价值 ,“应当是”的形而上学的命运正是人自身发展的命运。朱德生教授认为 ,人是在立足形而下的世界 ,追求形而上的世界过程中才成为人的 ,哲学是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其生存意义的反思 ,在这种意义上 ,哲学就是形而上学。邓晓芒教授通过对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反思 ,指出形而上学深深植根于人性的本源之中 ,随着人性的发展而发展 ,但它的发展方式是自我  相似文献   

5.
当代哲学界更多地从“无限性”视阈规定哲学的本质及其与人的本性之间的内在关联,使哲学走向了一种理论上自足而与现实生活“有限性”无关的世界.然而,康德批判哲学揭示了人的理性认识能力的“有限性”,这使得哲学的封闭性和自足性陷入了一种悖论之中,正是康德哲学对“有限性”的揭示使得海德格尔等人的“有限性”与“此在形而上学”关联起来.虽然海德格尔从“始源哲学”和诗意语言即在意识内在性中解说了“此在”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内在关联,但他的“有限性”思想却蕴涵着深刻的“实践精神”,这种“实践精神”通过其独特的哲学话语体现出来.除了这些话语所具有的实践精神之外,海德格尔还从“实践精神”出发来反思现代人的生存状况及其社会境遇:现代人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这种状态源于现代社会“技术座架”,“技术”的最初本质乃是一种解蔽方式,即是在真理的发生领域中成其本质的.基于此,海德格尔力图恢复技术和科学当初的解蔽功能,克服“实践”的单纯“制造”功能,实现“实践”的“形而上”维度.  相似文献   

6.
思想是人类的能力和本性,思想的本性是永恒的否定和超越,思想的本性即是人的形而上学本性。以思想的方式把握世界,世界即是思想中的世界,时代就是思想中的时代。反思思想内容的基本逻辑规定,就是揭示存在和世界的本质。逻辑学即形而上学,思想是形而上学的秘密。思想形而上学的界限是以思想的形式把握世界的界限。表象、情感、意志和实践态度的把握世界的方式,亦有自身的真理和价值。所以,当代哲学超越形而上学的思想或后形而上学思想,根本问题在于寻求一种“非规定性的思”,或使思想得以可能的“存在”、“无”或“他者”。  相似文献   

7.
哲学本性与人的本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都内蕴着人性主题,只不过在一定阶段是以非人的方式来表现人。要重新理解哲学的本性和功能,需要以类的思维方式代替物种思维方式。人的类本性是自觉自为的,这决定了哲学的开放性、变异性。哲学是人的自我意识理论,其功能在于使人达到人对人性的自觉,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性品格。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的延革和哲学的演进角度把握形而上学的逻辑有助于深刻理解形而上学的本质.形而上学的内在逻辑表明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的一体性联系,形而上学乃是对人的本性的理论形态和价值形态的表达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形而上学的理论样式尽管有阶段性的差异,但形而上学始终持守着自身的本真规定.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内在地蕴含着人学维度,但又不能把它等同或归结为人本主义.长期以来,马克思哲学中人的维度之所以被遮蔽,是因为传统教科书所奉行的哲学解释框架的固有缺陷.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才能对人的问题求得合理的解答.马克思在《巴黎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早期著述中,分别从实践和社会关系两种视角对人的本质做了规定.这是两个不同而又互相关联的视角,如果说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或一级本质,那么由实践活动所形成和派生的社会关系就是人的二级本质或次生本质.实践作为人的“类本质”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指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即历史地发展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二是指作为历史运动最高目的的、符合人的自由本性的活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或“自由王国”.它们都是马克思意义上的“人类学”概念,前者可称为“历史人类学”,后者可称为“哲学人类学”.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必须涵盖这两种意义的“人类学”概念,否则就难以避免“经济决定论”的指控.而按照“经济决定论”的解释,马克思哲学中人的维度将始终处于被遮蔽之中,不可能获得内在肯定和确认.  相似文献   

10.
“人性”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直接主题,否认了人性可以成为哲学思考的出发点,也就抹杀了中国哲学的特质。与西方哲学一开始就把“智慧”引向认知的方向,从“对象意识”走上概念化的逻辑思辨之路不同,中国哲学关注的是完善人的生命本性、开发生命的内在价值,由此发挥了注重义理性的悟觉思维。中国哲学讲求“悟道”,通过“道”的把握来表达人的超越性理想和形而上追求。实际上,哲学给出的并不是一个实在的世界(这是科学的任务),它只是一种如何在现存世界贯穿入的观点、人的态度、人的理想的标尺,以及如何进一步升华人性、提高人生价值的精神意境。在这点上,中国哲学的表达方式显然是有优越性的。  相似文献   

11.
哲学恩格斯“哲学终结”观的若干比较与分析外推背景下的总体性:对总体性的一种辩护西方话语霸权下中国哲学学科合法性之反思“海阔天空各自飞”:中国哲学史研究方式管窥萨特:前进一逆溯的方法—《辩证理性批判》解读中国和合思想与21世纪的人类和平后现代哲学与当代理性观构建论心理学哲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哲学视野中的主体心理学与存在心理学,’,合”的“形而上学”—论心理学哲学的理论根基、内容与功能试论现代历史观念的演变与问题【当代哲学问题探索】认知思维方式的生存论转向当代哲学的生存论转向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人的生存维度…  相似文献   

12.
《求是学刊》2019,(3):53-59
俄罗斯精神哲学的思考路径始终依托于精神的形而上追问的理论视域与现实路径,将精神作为哲学的时代主题进行探讨成为重建形而上学的新的突破口,其在对精神世界进行重构的过程中,改变了传统形而上学还原式的思维方式,在"如何是"的探索中赋予了哲学以实践改造功能,使形而上学与现实之间产生了新的勾连;立足于人的本性所具有的自然性与神性的二重化特征来厘清"形上"与"形下"界限的同时,不断为"形上"维度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并加以切身实际的捍卫;通过精神体验的内在感悟来唤起人的感知神圣的能力,从而发起永恒的精神性追问,来达到克服虚无和信仰上帝的最终归宿,异质性要素在其中得以真正显现并开启了自由的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13.
范振杰 《学术交流》2006,(11):15-17
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实质上是科学本身的发展观,它只是相对于传统哲学而言的一种新的哲学态度。它是对何以作为科学事实或科学真理的一种哲学思考。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倡导:科学的客观真理只允许确认事实,要求科学必须排除一切价值判断,因此“形而上学”必须排除,既而哲学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从逻辑实证主义理论自身的发展来看,逻辑实证主义者们都力图排除形而上学,使哲学科学化,但是他们最终无法建立具有普遍性的科学观,因而使理论自身陷入不可走出的困境。逻辑实证主义从经验证实原则出发来企图获得绝对真理的努力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科学虽然是人类理性的事业,但作为理性的承载者的人的价值和信仰也是不可排除出去的。科学本身就包含着人的价值等非理性因素,因而作为认识论的科学观必然要包含“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4.
雅斯贝尔斯生存观的人类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斯贝尔斯认为哲学的思考就是对“存在”的澄明,“存在”乃是作为“大全”的总体性,是通过人的生存交往在历史中生成的。历史性就是人的“生存”本性的展开机制,是通过自我反思而呈现出的一种敞开状态。弗兰克称之为精神生活中的超越现实的实在性,它是由于人的欠缺意识而努力超越一切实际给定物的范围和自己既定的存在范围的事实,是渴求一种完满理想的神性。舍勒认为人的本质特征不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所能获得的东西,而是通过现象学还原的精神态度把人引回到人之为人的未知部分,它是生成位格的本质意向和“动姿”,是对上帝祈祷的X。兰德曼把人的自由和超越本性归结为植根于人本身存在结构中的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卡西尔则认为是利用符号的中介形式创造文化的动态过程。因此,自我意识与人之存在的敞开性就是被宗教哲学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生物哲学人类学、文化哲学人类学所阐释的神人性、开放性、未特定化和文化的整体性内涵。  相似文献   

15.
现代中国的哲学包括中国传统哲学以及现代中国学术界对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属于跨学科、跨专业的“大哲学”。“大哲学”是与“纯哲学”相对照的一个概念。从历史上看,西方哲学呈现出危机和发展的一盈一缩的现象,实际上是“纯哲学”与“大哲学”的交替。所谓的哲学危机是纯哲学危机和“大哲学”凸显的时期,而走出危机之后的哲学发展是“纯哲学”发展和“大哲学”淡出的时期。现在的哲学处在危机时期,现代中国的哲学应当自觉地发展“大哲学”,提倡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推进东西方比较哲学,使现代中国的哲学走向世界,朝着世界哲学的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16.
“实践本体论”与“实事求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体论的本质和魅力在于追求“终极”,这是由人类思维的本性决定的。传统本体论的失败,在于它总是以某种抽象的概念来框定未知的“终极”,物质本体论也难以摆脱传统本体论的阴影。实践本体论的合理性在于:实践是人的存在形式;实践既是人的最本真的存在,又是人通向终极境界的唯一途径。因此实践本体论正是对传统本体论的超越。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蕴含着实践本体论的三个本体性的要素:具象本体——“实事”;抽象本体——“是”;能动本体——人。这是实践本体论的最基本的操作原则和操作原理。因此,确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自然归结  相似文献   

17.
李文阁 《求是学刊》2002,29(6):12-14
新的世纪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转换 ,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正在使我们的传统生存方式、传统价值体系、传统文化体系、传统的经济运作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哲学作为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自觉体现 ,它的观念、主题、形态、范式、维度、视野也在发生深刻的转变。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变革 ,对于人们更好地把握时代的变幻所带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改变 ,重建人的内在世界、重建终极关怀之维度 ,为现代化的“游牧民族”寻找新的精神家园 ,对于新世纪哲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笔谈 )”是继《求是学刊》开设的“世纪之交的哲学自我批判——— 2 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10组笔谈 )之后的又一哲学重点专栏。哲学观的问题是哲学中的根本问题 ,它关涉到哲学基本理论 ,即哲学的定位、哲学的自我理解、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范式、哲学的形态和功能等。因此 ,本期以“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当代哲学观变革笔谈”为题 ,邀请贺来、邹诗鹏、李文阁、聂锦芳、张立波、马天俊、陈树林等博士开始这一专题的讨论。我们希望《求是学刊》新老作者踊跃为此栏目设计、组织、撰写具有创见性的笔谈专题和文章  相似文献   

18.
聂锦芳 《求是学刊》2002,29(6):15-19
新的世纪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转换 ,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正在使我们的传统生存方式、传统价值体系、传统文化体系、传统的经济运作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哲学作为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自觉体现 ,它的观念、主题、形态、范式、维度、视野也在发生深刻的转变。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变革 ,对于人们更好地把握时代的变幻所带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改变 ,重建人的内在世界、重建终极关怀之维度 ,为现代化的“游牧民族”寻找新的精神家园 ,对于新世纪哲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笔谈 )”是继《求是学刊》开设的“世纪之交的哲学自我批判——— 2 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10组笔谈 )之后的又一哲学重点专栏。哲学观的问题是哲学中的根本问题 ,它关涉到哲学基本理论 ,即哲学的定位、哲学的自我理解、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范式、哲学的形态和功能等。因此 ,本期以“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当代哲学观变革笔谈”为题 ,邀请贺来、邹诗鹏、李文阁、聂锦芳、张立波、马天俊、陈树林等博士开始这一专题的讨论。我们希望《求是学刊》新老作者踊跃为此栏目设计、组织、撰写具有创见性的笔谈专题和文章  相似文献   

19.
张立波 《求是学刊》2002,29(6):19-21
新的世纪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转换 ,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正在使我们的传统生存方式、传统价值体系、传统文化体系、传统的经济运作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哲学作为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自觉体现 ,它的观念、主题、形态、范式、维度、视野也在发生深刻的转变。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变革 ,对于人们更好地把握时代的变幻所带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改变 ,重建人的内在世界、重建终极关怀之维度 ,为现代化的“游牧民族”寻找新的精神家园 ,对于新世纪哲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笔谈 )”是继《求是学刊》开设的“世纪之交的哲学自我批判——— 2 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10组笔谈 )之后的又一哲学重点专栏。哲学观的问题是哲学中的根本问题 ,它关涉到哲学基本理论 ,即哲学的定位、哲学的自我理解、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范式、哲学的形态和功能等。因此 ,本期以“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当代哲学观变革笔谈”为题 ,邀请贺来、邹诗鹏、李文阁、聂锦芳、张立波、马天俊、陈树林等博士开始这一专题的讨论。我们希望《求是学刊》新老作者踊跃为此栏目设计、组织、撰写具有创见性的笔谈专题和文章  相似文献   

20.
邹诗鹏 《求是学刊》2002,29(6):9-11
新的世纪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转换 ,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正在使我们的传统生存方式、传统价值体系、传统文化体系、传统的经济运作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哲学作为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自觉体现 ,它的观念、主题、形态、范式、维度、视野也在发生深刻的转变。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变革 ,对于人们更好地把握时代的变幻所带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改变 ,重建人的内在世界、重建终极关怀之维度 ,为现代化的“游牧民族”寻找新的精神家园 ,对于新世纪哲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笔谈 )”是继《求是学刊》开设的“世纪之交的哲学自我批判——— 2 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10组笔谈 )之后的又一哲学重点专栏。哲学观的问题是哲学中的根本问题 ,它关涉到哲学基本理论 ,即哲学的定位、哲学的自我理解、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范式、哲学的形态和功能等。因此 ,本期以“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当代哲学观变革笔谈”为题 ,邀请贺来、邹诗鹏、李文阁、聂锦芳、张立波、马天俊、陈树林等博士开始这一专题的讨论。我们希望《求是学刊》新老作者踊跃为此栏目设计、组织、撰写具有创见性的笔谈专题和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