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尚书·尧典》中“诗言志,歌永言”的“永”,就笔者所见,有两种注释:(一)永,长,“歌永言”,“谓歌是延长诗的语言,徐徐詠唱,以突出诗的意义”(郭绍虞主编、王文生副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第1页);(二)永,通“咏”(新版《辞海》上册第209页),声调抑扬地念诵,歌唱。《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咏”(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301页)。我认为,“歌永言”的“永”应作第二种解释,根据如下: (一)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詠其声也”。本书与《尧典》同是战国时代的著作,它把“永”引作“詠”,可见当时的人是把“永”解作“詠”。  相似文献   

2.
论悬棺葬的起源地和越人的海外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介绍凌纯声先生关于悬棺葬的两篇文章(1)《古代闽越人与台湾土著族》1979年,看到一本台湾出版的书,书名《台湾文化论集》(一),1954年出版。这本论文集的第一篇就是凌纯声先生撰写的《古代闽越人与台湾土著族》一文。根据三国时沈莹撰的《临海水土志》这部佚书,凌先生认为台湾古代的“夷洲民”和浙江古代的“安家之民”,拥有颇多相同的文化特质,如同行“崖葬”,即其一例。凌先生还进一步指出,“这种崖葬的风俗,台湾的红头屿至今尚存”。可见,台湾的“崖葬”,自三国至今,至少也有将近二千年的历史。应当指出,凌先生称为“崖葬”的,也就是笔者称为“悬棺葬”者,两者乃是同  相似文献   

3.
董丽敏 《社会科学》2003,(10):114-119
本文以商务印书馆与《小说月报》的关系梳理为切入口 ,对 192 1年《小说月报》的全面改革进行了重新思考。指出 :《小说月报》的全面革新尽管有来自于新文化阵营的压力 ,但来自商务印书馆方面的商业改良需要 ,其实是导致《小说月报》改革的更为关键的因素。因而 ,《小说月报》的改革 ,与其说是一次“文学革命” ,是一种“断裂” ,还不如说是一场带有商务印书馆特色的商业“拼合”。  相似文献   

4.
许慎《说文解字·叙》云 :“其于所不知 ,盖阙如也。”对于“盖阙如”有两种理解 :( 1)“盖”是表推测的情态副词 ,“阙”和词尾“如”组成附加式合成词“阙如”。 ( 2 )“盖阙”是联绵词 ,与“如”组成“盖阙如”。段玉裁持后一种观点 ,他作注说 :此用《论语·子路篇》语。“盖”“阙”叠韵字。……“盖”旧音如“割” ,《汉书·儒林传》曰 :“疑者丘盖不言。”……“丘盖”荀卿书作“区盖”。“丘”“区”“阙”三字双声。段氏指出《说文》是用《论语·子路》的典故 ,并提示我们“(盖 )阙如”这个词还牵涉到《荀子》和《汉书》用例。我们…  相似文献   

5.
说"飞单"     
不知从何时起,报刊、网络等媒体出现了“飞单”一词。例如:(1)昨晚,汉口沿江大道一火锅城突然停电,慌乱之中,上千名顾客“飞单”。(楚天都市报2002-08-25)笔者出于好奇,查阅了商务印书馆2003年出版的《新华新词语词典》,“飞单”并未收入该词典。此后,笔者通过网络进行搜索,发现该词使用频率较高,且部分新闻更是以这个词作为标题内容,便觉得有说说的必要了。参看上例的上下文,所谓的“飞单”就是俗称的“逃帐”。“飞单”作“逃帐”用的用例现在最为常见,下面是我们摘录的几例:(2)(新闻标题)红灯一亮开门就跑交警的哥合抓“飞单”客(楚天金…  相似文献   

6.
《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年7月修订第1版)第235页:“俾昼作夜:以白昼作夜间,谓晨昏颠倒。《诗·大雅·荡》:‘式号式呼,俾昼作夜。’”  相似文献   

7.
《论语·学而》(1·8)云:“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是孔子强调君子修德进业的千古名句之一。然而,对其中“无友不如己者”之释义,却历来众说纷纭。概而言之,约有三端:其一,理解为“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朱熹《论语集注》、皇侃《论语义疏》、杨伯峻《论语译注》、赵杏根《论语通译》等皆持此说。)其二,理解为“不要与不同类的人交朋友”。(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唐满先《论语直解》、来可泓《论语直解》、杨润根《发现论语》、钱逊《儒学圣典〈论语〉》、安作璋主编《论语…  相似文献   

8.
周克庸 《晋阳学刊》2001,(3):102-103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整体上晓畅简明 ,唯“耳顺”二字颇为费解。对“耳顺”的解释 ,大致有两种。或以“耳闻”训“耳” ,以“不逆”训“顺”。如郑注 :“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 ;皇疏 :“顺谓不逆也” ;朱熹集注 :“声入心通 ,无所违逆” ,并引程子曰 :“耳顺 ,所闻皆通也” ;《四书味根录》 :“言之入于耳者 ,无所距 (拒 )亦无所迎 ,无所疑亦无所悟 ,顺焉、适焉” ;《论语通译》(徐志刚译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97年版 ) :耳顺 ,“能听得进…  相似文献   

9.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群冰从西下 ,极目高兀。”句中“兀”之“”(“危高”义 )音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版 ) 6 1页注为“c敶” ;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 4 0 7页此字“按”云 :“当依《广韵》读慈切” ,不为无据。然而查阅现行各大辞书 ,并无此音。一、《说文·山部》(中华书局 196 3年版 190页下 ) :“ ,危高也。从山 ,卒声。”二、《康熙字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 2 13页 :“《广韵》慈切 ,《集韵》《韵会》《正韵》昨律切 ,并音谇(z挷)。”三、《中文…  相似文献   

10.
试说副词"马上"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上”一词 ,几部大型语文工具书引源皆为《史记·陆贾列传》 :“高帝骂之曰 :‘乃公马上而得之 ,安事《诗》《书》 !’陆生曰 :‘居 ,马上得之 ,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释义为马背上 ,多指征战武功。这时的“马上”是一个方位短语。这一语源 ,形成一个典故“马上得天下” ,谓武功建国。如 :“莫言马上得天下 ,自古英雄尽解《诗》。”(唐·林宽《歌风台》)“马上”从典故中分离出来 ,指代征战武功 ,是宋代的事。如 :(1)马上成功不喜文 ,叔孙绵蕞共经纶。(宋·王安石《嘲叔孙通》) (绵蕞 :指制订整顿朝仪典章。)源于唐代孟郊《登科后》“春…  相似文献   

11.
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都知道《论语》的“论”读音为l挷n ,至于为什么读l挷n ,究竟是什么意思 ,则很少有人弄清楚 ,包括许多的语言文字专家、字词典的编撰者。一位语文教师曾在教学《〈论语〉六则》一文释题时说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共 2 0篇 ,都是用语录体问答形式记录的。同学们记住 :《论语》的‘论’读l挷n ,且仅在此处读第二声 ,在其他处都读第四声l敶n。”的确 ,如今一些工具书对《论语》的“论”的解释与上述的那位语文老师讲的差不多。如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 1996年第 3版 )注释为 …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伟大祖国南方的广西、云南、广东、湖南等省(区)内,居住着一个历史悠久而古老的民族——壮族,人口约一千二百万。她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关于壮族的族源问题,古今学者曾写过不少论著,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壮族是从岭南以外地区迁来的民族;(刘锡蕃《岭表纪蛮》一书,马长寿《中国西南民族分类》《民族研究专刊》第一期;梁钊韬《西瓯族源初探》1978年《学术研究》第一期)有的认为是本地的土著民族;(徐松石《粤江流域人民史》;黄现  相似文献   

13.
杨晓春 《学术研究》2005,(5):144-145
中国和印度,两大东方文明古国,在古代世界历史发展中极具影响,逐渐地,名称固定为“中国”和“印度”,今天亦然。但在历史上,曾经有称印度为“中国”、称中国为“印度”的情况,相形之下,诚是趣事。东晋的《法显传》屡屡提到“中国”,其中一处说:“度河便到乌苌国,乌苌国是正北天竺也,尽作中天竺语(原注:中天竺,所谓中国),俗人衣服、饮食,亦与中国同。”(章巽《法显传校注》,第33页,原标点未将原注抉出,现改正)所谓“所谓”者,包括“北天竺”在内的印度地区所谓也,可见在印度语言中有称中天竺为“中国”的。又有两处分别说:“从是(摩头罗)以南…  相似文献   

14.
论及天津市区有记载的古城寨,历史和舆地学者每以为便是汉魏之际的漂榆邑。如中华地图学社1975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就把该城标在三国幽州一图的天津位置。漂榆,也作漂渝,商务印书馆1915年出版的《辞源》,1931年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辞典》,以及台湾1973年出版的《中文大辞典》,也解该城于“天津县北”。这类说法,大约皆源自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注》淇水云:“清河又东北,  相似文献   

15.
《左传·僖公四年》:“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其中“北海”、“南海”为何义?众说纷纭,未有确解。王力《古代汉语》注云:“齐临渤海(古人称为北海),楚境不到南海,这里只是甚言其远。”显然是将“海”理解为“海洋”。可问题是,明明楚国并非濒临南海,而文中却说“处南海”。看来将“海”释作“海洋”多少有些牵强。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则注云:“北海,泛指北方边远的地方,下句南海泛指南方边远的地方。”显然是将“海”释作“边远之地”。又查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相似文献   

16.
隋唐广东瑶族分布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瑶族居住广东,历史悠久,分布甚广。长期以来,对于瑶族在广东居住的历史状况,人们均认为,是“隋唐之际,由于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才从武陵、五溪迁移到湘、桂、粤三省的边境的(1963年《广东瑶族历史状况》)。”本人于1979年在《粤北瑶族历史的一些资料》(1979年《学术研究》第3期)中提出:“隋唐之际,粤北早已有瑶族居住”,“其先民在秦汉之际已居住岭南粤北”(见拙文《岭南瑶族来源的探索》,1983年《求索》第4期)的看法.经过几年来的讨论,持此看法的同志逐渐多了起来。如《广东少数民族·瑶族》(1982年广东人民出  相似文献   

17.
马尔萨斯的“土地肥力递减规律”是从哪里剽窃来的?我国经济理论界对这个问题有两种回答。第一种是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马尔萨斯的“土地服力递减规律”是从安特森那里盗用来的。持这种观点的有商务印书馆1960年为马尔萨斯《论谷物法的影响地租的性质与发展》(何宁译)一书所作的“出版说明”;有鲁友章、李宗正、吴易风编著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史》(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二种观点是朱剑农同志在《土壤经济原理》(1980年修订版,其1963年初版名为《土地  相似文献   

18.
《荀子简释》原名《荀子柬释》,为梁启雄先生旧时所作,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1983年曾重印过)。1955年,梁先生作了修正,改名《荀子简释》(以下简称《简释》),由古籍出版社出版,1956年、1957年印了两次,共11000册;中华书局1983年又印了19000册;台北木铎出版社1983年亦印过此书。所以,该书之影响不可谓不大。梁先生乃梁启超之介弟,而此书又经享有盛誉的国学大师杨树达、高亨两先生审校,故此书问世五十多年来,无一非辞。高亨先生说“梁氏此书,固初学之所棘求,亦鸿彦之所必取”,并盛誉“梁氏著书之忠实谨慎”云云,①实为溢美之辞。其实,只要考察一下该书之校勘,其虚假粗疏便可见一斑。据该书《述例》言:“本书以《荀子集解》为底本”,而“据群书所引《荀子》,宋明日《荀子》善本”,“各详校一过”。一、所谓据“群书所引《荀子》”以订正《荀子》  相似文献   

19.
古籍整理中,校勘是一个重要环节。校读《管子》,觉得有两个问题,特别需要注意。第一:由于对古字古义的训解有所不察而发生误校。略举数例,加以说明。如《轻重戊》:桓公问管子日:“民饥而无食,寒而无衣,应声之正,无以给上,室屋漏而不居,墙垣坏而不筑,为之奈何?”王念孙的校勘是:“‘居’当为‘治’,字之误也。《齐民要术》一,《太平御览·木部一》引此,并作‘治’。下文‘室屋漏者得居’,二书‘居’亦作‘治’。”(见《读书杂志》)大概王氏以为“居”是居住、居处的意思,在这里讲不通。而《齐民要术》、《太平御览》引此正作“治”  相似文献   

20.
血 ,《现代汉语词典》注为“血xu埁 ,另见xi嚙”。在其它很多词典中也有这样的注法。可见 ,“血”字的读音只有“xu埁”和“xi嚙”两种 ,但是在实际生活在中 ,笔者却发现“血”字还有读“xu嚙”音的。例如 :①近日你有血 (xu嚙)光之灾。(《康熙微服私访之锦袍记》)②铁血 (xu嚙)警魂(湖北电视台播音员 )③这才是真正的杀人不见血 (xu嚙)。(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主持人 )为什么会有“血xu嚙”音的出现呢 ?第一 ,“xu嚙”音出现的环境在某种意义上承认了它存在的合理性。因为是在电视台的节目以及京味较浓的电视剧中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