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广义上来说,所有的文学都是呼喊,从文学作品的具体面貌上来说,还有不同于歌唱型、呈现型的作品,这是狭义上的呼喊的文学。中国文学史上,屈原、鲁迅、余华一脉相承,都表现出呼喊的文学面貌。余华早期先锋小说可以说是"在细雨中的呼喊",他以呼喊的姿态走上文坛是其成长时期爱的匮乏、爱的吁求被压抑的结果,同时也是作为弱小者心理经验酝酿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从广义上来说,所有的文学都是呼喊,从文学作品的具体面貌上来说,还有不同于歌唱型、呈现型的作品,这是狭义上的呼喊的文学。中国文学史上,屈原、鲁迅、余华一脉相承,都表现出呼喊的文学面貌。余华早期先锋小说可以说是“在细雨中的呼喊”,他以呼喊的姿态走上文坛是其成长时期爱的匮乏、爱的吁求被压抑的结果,同时也是作为弱小者心理经验酝酿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小说文体有它独特的本质的规定性,但小说家在进行小说创作的时候往往偏离这种规定性,造成非文体化,而这正是小说文体审美张力的重要体现。小说家对于“第二视野”的描绘和20世纪影视艺术的发达是造成非文体化的主要原因。非文体化主要表现为小说的诗化和散文化、小说的戏剧化、小说的绘画化、小说的音乐化等,它拓展了小说的文体空间,而读者和批评者对非文体化小说进行接受和批评的观念亦要转变  相似文献   

4.
《活着》作为余华转型之后影响最大的长篇小说,作者本着“内心的需要”和寻找真理的情与理,由书写自我的创作时代转向书写民族的创作时代的转变,因而具有极强的民族特征。本文从小说的构思与内蕴等角度论述《活着》所包藏的传统的对立统一与发展转化的辩证思维方式,分析了作品所体现的民间的生存智慧与道德诉求。  相似文献   

5.
余华小说中重复叙事艺术的运用是其小说创作的一个突出特征。重复的叙事艺术在他的小说中用的较多,也比较讲究。不断地重复使他的作品产生了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叙事也有了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其文学价值在于,在简单与复杂的叙述突围中这一叙事手法大大提升了小说的艺术境界,在冷酷与温情中他为我们抒写了一种温情基调,在扬弃与重建中作者保持着他对艺术精神的一贯追求。余华用最简单的外在艺术形式来表现内在容量复杂的小说艺术世界,既推动了叙事的向前发展,又充分表明了他叙事艺术的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小说的反讽修辞,在新时期前期,多针对宏大的政治话语。随着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发展,反讽修辞也越来越趋向隐蔽和模糊,反讽叙述者的态度也越来越不确定,其立场常常游移不定。反讽的指向不再是单向的,反讽的对象已经变得似是而非了,反讽走进了修辞的"迷宫"。  相似文献   

7.
论余华小说的修辞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先锋作家的一员,余华在小说形式方面的探索颇多骄人的成绩,特别是对具体修辞格的运用多有创新,使小说文本意蕴格外丰富起来。分析余华小说中的反讽,隐喻和象征,简化与省略等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8.
反讽是一个二项对立结构,在戏剧性反讽的作品中有一个二项对立序列。戏剧性反讽的主要审美机制有:不可靠的叙述者/人物、审美距离的变化以及读者的接受。这三种审美机制能够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获得极大的愉悦  相似文献   

9.
在小说家们的努力下,循环叙述与其他艺术一样,在其内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类型.先锋试验作家余华小说的丰富性足以成为研究循环叙述类型的样本.我们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可总结出三种类型:首尾相连型A-B-C-D-……A;环环相扣型AB-BC-CD-DE……;原点跳跃型A-A-A-A-A…….它们显示了对正常叙事序列解构力度越来越大直至极限的一个过程.这种类型性分析是我们对艺术结构内部细致而深入的一种探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借用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分析了从余华小说《活着》到张艺谋电影《活着》的叙事语法的转换 ,进而考察从小说到电影的审美嬗变 ,1 .题旨的暗变 :从“忍韧”到“苟且”;2 .基调的转变 :从“沉郁”到“微亮”;3.风格的转移 :从“荒诞”到“反讽”;4.视角的移心 :从“冷峻”到“移情”。《活着》既是余华向“先锋写作”的告别 ,也是张艺谋对“民族寓言”模式的摆脱。  相似文献   

11.
徐訏小说打破了各种文体之间的壁垒,扩大了文体的张力,真正实现了不同文体之间的互渗互融,互利互惠。从这个意义上说,徐訏小说的文体渗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意义重大。它不但继承了“五四”以来已有的文体渗透传统和经验,而且将文体渗透向纵深方向发展。其成功的文体渗透经验,必将成为后世小说发展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2.
音乐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大学生思想交流、品格完善和性情陶冶,对构建和谐校园有积极作用。随着信息国际化和社会多元化,流行音乐文化冲击了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及生活,使得音乐审美价值理念发生深刻变化,这种音乐文化既有正面价值又有负面影响,如何正确地进行音乐素质培养,构建良好的音乐审美标准,提高自身音乐品味与艺术修养,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课题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3.
因余华在创作之初审美风格深受川端康成的影响,在文学评论界,余华和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审美风格经常被相提并论。余华早期作品的审美风格有浓厚的模仿川端康成的痕迹,但随着余华的文学创作走向成熟,他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不同于川端康成的阴柔美,余华的审美风格为悲壮美。两个来自不同国度,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其审美风格必然存在着差异。同中求异这才是作家比较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臧克家新诗文体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含蓄精炼的抒情范式;锤字炼意的苦吟精神;善于运用比喻经营意象。  相似文献   

15.
现代作家废名拥有对生活和艺术的独特感悟。他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不断探求适于表达自己独具个性的审美艺术形式,在诗化的艺术追求中执著探索与创建现代小说文体。论文从文体要素的具体构建论述废名小说文体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和艺术的创造,并进一步从文体构建的审美效果寻绎和阐释小说文本和谐的文化想象蕴涵。  相似文献   

16.
市井小说在新时期文学发展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这类小说与我们民族几千年的本土文化的血缘最为亲近 ,是真正厚植于我们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的、有着真正民族风味的文学作品 ,对中国文学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余华(80年代中期新潮小说代表人物)小说的两大基本主题———对人性恶的揭示和死亡的描写,探讨其作品对人性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文化传统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京派作家在写作观念上具有鲜明的学院特色,具体表现就是自觉的文体意识和文学意识,在小说、诗歌、散文等文体实践中,他们以可贵的文体意识和积极的文体实验加强新文学建设,这种摒弃商业和政治因素对文学的干扰、着力于文学内部体系构建的文体观念是京派作家学院精神的重要体现。京派作家对小说的文体实验首先是淡化小说、散文、诗歌三者之间壁垒的文体界限,将散文、诗歌中的有效元素吸收到小说写作中来,在小说结构、语言、意象体系建构等方面进行更新,以学院派的品格发展了现代小说的抒情一路,同时进行了适量的改造,使其呈现了理性化的抒情效果。在写作视野上京派作家同时向中外文学传统寻求资源,在传统文化符号体系和西方小说技法的双重影响下,展现出了既古典、又现代的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19.
才学小说除炫耀"学问"的首要文体特征之外,还往往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拔高为超人或异人,在叙事上多模仿其他类别小说,在结构设计上又侧重以人物游历为线索,而且各有创新。  相似文献   

20.
余华的小说创作深受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响,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余华经历了两次创作转型:由抒情转向叙事、从想象/观念世界走向现实/真实世界,两次转型不是告别川端康成和卡夫卡,而是更加贴近两位大师的精神世界。余华的创作转型与整个新时期文学整体审美范式的转变几乎同步进行,从川端康成到卡夫卡不只是余华一个人的创作现象,而是一种共相,是新时期文学告别感性走向理性、求变创新走向世界的诉求与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