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绘画艺术构思是艺术家对生活原料进行改造的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其任务是将生活素材在头脑中加工制作成为一种全新的、完整的艺术形象。绘画艺术构思的具体内容在不同的艺术种类中也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包括选择和处理题材、开掘主题、提炼情节、直至用典型化的方法塑造成艺术形象,从而使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达到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西方绘画以写实到写意的转变,印象派既是过渡,也是开始。印象派艺术家一方面强调真诚面对自然,另一方面,他们摆脱了单纯的再现,呈现更加自由的创造状态。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印象派艺术家突破传统体裁的局限,注重表现生活情趣和主观感受;印象派艺术家重意,其作品呈出现中国传统意象审美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3.
个案研究把个案作为探讨某种议题、提炼概括性结论的工具,因为无法通过从样本到总体的推论来得出具有科学意味的结论而面临挑战。如何选择个案或者通过带有某些"污染"意味的个案得出逼近真相的研究结论,是个案研究中要积极关注的。通过呈现不同声音、揭示不同力量等方式来实现个案拓展,通过认同性推广或理论性概括等方式进行推广,则都是实现个案研究中学术抱负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我们靠着西方文论中国化的方法,建设了我们的现代文论。但这毕竟是一种鹦鹉学舌式的文论、冷淡了民族传统。传统文化有糟粕,但更有大量的精华能够借鉴。从钟嵘"滋味"说可以去理解文学的继承和创新理论,从司空图"韵味"说可看文学风格理论,可以从梅尧臣、欧阳修、苏东坡的平淡有味论分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张戒"意味"说能够让我们去认识生活真实与艺术的真实。  相似文献   

5.
艺术中的审美创造,是文艺美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探讨艺术美生成奥秘的关键所在。不能从艺术美是生活美的反映这一认识论角度理解艺术中的审美创造,这是因为艺术美并不是生活美的简单照搬,而是艺术家充满主体性的创造。生活之于艺术十分重要,离开了生活,艺术的审美创造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必须看到,艺术并不等于生活,艺术在本质上是人按照理想的方式再造出来的"虚幻世界"。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取决于艺术家选择什么样的生活,而取决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艺术掌握程度特别是对人生经验的审美开掘程度。一味用生活原则衡量艺术,极易…  相似文献   

6.
波希米亚是19世纪以来发生的艺术家生活方式运动及其精神信仰。20世纪以来,纽约以其巨大的现代都市魅力,取代巴黎成为20世纪中期以后波希米亚的新活动中心。波希米亚生活及其美学精神,在以纽约格林尼治村为代表的波希米亚空间得到新的存留与发展。在二战后两种文化遗产——美国的和先锋派的结合中,格林尼治村艺术家把百年波希米亚"让艺术改造生活"的核心理念作整体推进,使之成为最早的后现代主义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7.
后印象派在前印象派追求"光学现实主义"影响下,在对色的分解与综合的绘画实践中逐步形成"抽象美",这种依据艺术家内在的审美感觉逻辑所达成的"表现"美,表明了西方绘画首次出现了一个主体创造和主体表现的自足独立的艺术世界,彰显出主体自由意志在艺术创造中取得了胜利,并孕育了后来平面化构图的立体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艺术流派。  相似文献   

8.
新版《艺术家的生涯》在导演的二度创作之下,将一百多年前的巴黎拉丁区的生活穿越时空带入当代中国艺术家聚集地"798",真实地表现了几位艺术家与他们的恋人之间的情感与生活,关怀了今天"北漂"的生存环境和心理状态,再现了歌剧作家普契尼的精神情感世界,达到了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9.
一文学创作中的文学想象,是文学创作主体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是以原有表象或经验为基础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也是通过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过程的加工而创造新文学形象的认识活动。其生理基础,是大脑旧的暂时联系,经过重新组合构成新的联系。由于人们以记忆中保存的表象材料为基础进行加工改造,可以创造出没有知觉过甚至是不存在的事物,所以文学想象是对记忆  相似文献   

10.
艺术家要根据自己心情和思想的内在生命去创造艺术体现。艺术家自己的心情和内在生命,应当说指的是既是作家真实的思想感情和切身体会,内心中美的历程,又是指的那贯穿于其中的理念。真正的客观性使得主体的东西统统化为客观的东西而存在着;而从这客观的东西之中又可以清楚地看到主观性的东西在其中荡漾。个别形象本身圆满,而其中的内容,即意蕴却又明确而生动,正是这些圆满的结合,构成了具有美学意义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1.
侵权法中,违法性学说的发展最终让耶林眼中的"客观违法"要件走入了绝境,这是违法性学说的必然结果,也是对《法国民法典》第1382条中"faute"的误解的必然结果。"faute"包含两个核心内容即主观否定性评价与客观否定性评价,主观否定性评价是过错,而客观否定性评价是不正当性而不是违法性。侵权法中的违法性要件是个伪命题,违法性并非民事侵权责任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的“存在主义文学”和“新小说”的评介中都体现出本土意识。对这两类文本的评介说明,生活在一定文化背景中的人总是会形成特定的文化意识,这种意识会影响到评介;本土意识内涵中的小说审美意识对评介同样会产生重要影响。本土意识的本土化特征和兼容性特征在两类文本评介中都有所体现。在特定的条件下,接受过程中本土意识中的某方面主导作用会凸现出来;同时文学评介的本土意识对评介文本的接受者是客现存在的。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以人为本”作为新时期执政价值理念,其实质就是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更有实效性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实质所在。“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哲学思想的又一次深度理解、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构成要件地位存在着各种学说,但每一种均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为他人谋取利益”并不是侵害受贿罪法益行为的必然组成部分,它只是立法者用以限制受贿罪处罚范围而设定的“客观的超过要素”。在内容上,“为他人谋取利益”仅指行为人实施的受贿行为在客观上具有足以导致他人获利结果的内容,而并不包含“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意图,也不包含在这种意图支配下所实施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评价模式的两个端点间是辩证的关系,“求真”制约“务实”,但“务实”又高于“求真”。“求真”是译者的本能行为,“务实”是译者服务的目的所在。该评价模式用于评价译者的行为能基本上做到描写的客观性和解释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从唯物史观视角考察了马克思提出的“社会革命的时代”,分析了马克思这一表述所关涉领域的广泛性,认为“社会革命的时代”是“全面革命”的时代,它不仅使政治结构、而且使整个经济社会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都发生重大的变化。从马克思的表述可以看出,彻底的“社会解放”是整个工人阶级“社会革命的时代”致力于达成的目标。工人阶级必须为之建立新的政府形式,并由此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实现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7.
汉语语境下,"教"总是关涉口头语言,"教者"总是企图让"被教者"接触、理解、认同并践行某些思想。"学"者希望获得现成的指导思想来提升自己的能力;这种现成的指导思想可以是别人讲的,也可以是自己阅读的,还可以直接效法他人的做法。作为一种客观现象,"教学"是在教育机构中,师生以口头语言为主要手段来传授、传递、传承课程思想的社会行为;是具有权利与义务的一种语言交往活动。其本质特征可归结为:三方参与性,动机目的性,语言交往性,话题限定性,权利义务性和社会活动性。因此,应在学校教学中高度重视(口头)语言问题。同时,由于教育机构的参与性、中介性和管理性,"教"、"学"二者的主动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削弱。  相似文献   

18.
“红色资源”概念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界定“红色资源”的概念,是构建红色资源学科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客观需要。纵观学术界现有对“红色资源”概念界定的理论成果,主要存在对“红色资源”的内涵主体认识不统一,对“红色资源”的时间外延有争议,对“红色资源”的核心词把握不科学以及没有突出“转化”在“红色资源”概念界定中应有的地位等问题。通过分析,可以对“红色资源”的概念作这样的界定:“红色资源”是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前创造和形成的,可以为我们今天开发利用,且必须经过转化才能够彰显出其当代价值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的总和。  相似文献   

19.
在天台宗智者大师笔下,生灭示现之"意"与圆妙具足之"境",两者非生非含、无前无后、互具无痕,其"一念三千"有关意念与境界的联合表述、浑融为一的本义推演,呈现出"意境"组合的雏形。天台智者的天才创意,开启了王昌龄等后学文士的"意境"思维法门,前者以佛理导入,后者在文意上定格,先后绘就了玄妙深绝、了无阻碍、不可思议的诗意图景。  相似文献   

20.
澳门特区成立十年来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都较好地展示出新体新制、新人新事、新作风新思维,较好地展示出"一国两制"载体功能。体现"一国两制"的特别行政区制度已成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特别行政区的法治是"一国两制"新型法治。在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居民都是"一国两制"法治的载体。面对全新形势、全新时代,倡导"一国两制"文明、构建责任社会具有现实意义。维护共同性,维护大方向、大原则与有效发挥特殊性和灵活性是一致的,把"一国两制"载体的功能充分加以发挥,是新时代新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