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朝日峰会"是战后朝日两国首脑之间的首次会谈。它不仅对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和地区的和平稳定产生积极作用,而且将会对正在形成中的东北亚新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简论中国古代家国关系与科举文化孙仁宏中国古代科举文化始于隋唐,衰于明清。它随着中国封建家国一体关系的稳固而兴盛.而随着封建家国关系的松弛、动摇走向衰亡。笔者在纵向考察中国古代科举文化时,曾将中国封建社会家国一体关系形成、发展和它的特点和科举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息借商款不是中国最早的内国公债,它只是最早由政府公开"发行"的内国公债."非发行"内国公债早在我国古代社会就已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近代以后出现了"印果"及金融机构垫借款形式--内国公债,预示着"发行"内国公债雏形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明确区分了通常被人们混为一谈的日中两国传统文化的不同精神内涵.认为日本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独特的民族主义色彩,极易把握随世界形势的骤变而来的重大社会发展契机,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弹性"和高度的民族凝聚力,这就使它将近代的日本引导走上了一条与中国大不相同的道路,并形成为两国现代化的不同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5.
以农民工文化生活为代表的"农民工问题"正成为学术研究中重要的问题领域。社会稳定层面的认识是农民工文化生活问题提出的重要思路,研究中农民工文化生活的现状、困境根源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形成了很多成果,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是"富裕"这一共和国梦想的更深层次追求,它仍是在"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理想中展开的。在"文化"成为重要政治和社会抓手的今天,对这一问题进行总结和展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不少学者认为《考工记·匠人·营国》记述的中国古代都城规划思想是从两周都城的布局规划中提炼而成,从而推断其形成年代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广泛考察有关两周都城的考古资料发现,本时期都城布局实际与《匠人·营国》的内容相去甚远,由此可证明《匠人·营国》之制形成年代不早于两周时期。西汉都城长安城是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后新建的都城,它的布局特色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旁三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布局特征与《考工记·匠人·营国》记载的都城布局规划思想完全相同。由此可知,《考工记·匠人·营国》记述的都城布局规划完全是按照西汉长安城的布局事实附会加工而成,其形成年代应当在西汉时期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价值的传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规定的天下、政权、肉食者与匹夫之间的责任关系遭到了挑战,它如何回应现代价值需要学界分析。以形式逻辑角度分析,天下、国、肉食者、匹夫四者组合形成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十六种命题,这些命题在传统价值体系与现代价值体系中分别占有不同的位置。据此,现代社会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命题的影响力不可避免地减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继续发挥作用,一方面须以"匹夫兴亡,天下有责"、"匹夫兴亡,国有责"等命题为理论前提,另一方面需要扩展传统匹夫之责的内涵,培育现代公民之责。  相似文献   

8.
现实伦理生活中的人伦关系是丰富复杂的,孟子在对其进行系统概括的基础上建构了五伦范型。五伦范型是传统人伦实体设计的基本伦理范型,它体现了人伦本于天伦而立的文化原理,适应了"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的社会结构;它是中国传统伦理的道德哲学精髓,是支配人们道德生活最有力量的伦理理念之一。它为人们追求个体的现实归宿和精神家园提供了安身立命的人伦坐标,挖掘其道德哲学价值和伦理精神对解决当下社会人伦之殇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人民热爱花,欣赏花,对花都有着深厚的感情。赏花踏花,探花咏花,是中日两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中日两国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分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花文化。本文通过对中日花文化以及中国的梅花与日本的樱花的比较,揭示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及国民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不能把晚清以来的中国文学称作"民族国家文学"。与西方政教分离的世俗化不同,中国的现代进程是由王权社会向民权社会的转换。欧洲形成民族国家有"国驱"和"族驱"两种方式,分别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既没有法国式的"国驱",又没有德国式的"族驱",而只有"他驱"。中国自秦汉以来一直是民族国家。由民族国家建构民族国家,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他驱"带动的现代民主国家建构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破坏了原来和谐互济的"国"族"关系,新"国"不偕旧"族",旧"族"不援新"国"。"国"族"冲突的不可调和性,不仅决定了改造民族性成为清末民初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主题,而且严重地影响到此后中国的现代进程。为变"国"而变"族",变"族"以应变"国"之需,实为不得已而为之。清末民初的语言文字变革和"文学革命",以及随"文学革命"而来的从内质到外形的文学革新,都是为应变"国"之需而"去族性"(自我更新)的证明。把晚清以来集中体现"国"族"冲突和民族文化性格变化的文学看成民族国家文学,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引向了不归之路。  相似文献   

11.
战后日本利用冷战格局推行"向美一边倒"的外交战略。冷战结束后,日本对美国的依附相应地减少,欲与美国平起平坐,争当世界"政治大国",因而引发了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摩擦与矛盾,但是由于两国在政治、经济和安全方面的共同需要,两国又互相协调和利用。  相似文献   

12.
渤海国初建之际的国号究竟是"震国"或"振国",还是"靺鞨"?中外学术界始终未能形成共识.鉴于这一问题在渤海国史研究中的地位异常重要.确有必要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求索,笔者虽曾在<东北史地>2006年第3期上发表了一篇长文<渤海国号初称'靺鞨'考>,但仍有言犹未尽之感,故作此文以与广大同行讲行交流和商榷.  相似文献   

13.
一、从"诗国"和"诗派"说起 中国在世界上有"诗国"之称,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常州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诗国"之称,这是常州人的骄傲.当然,后一个"诗国"不是指国家,而是指城市或地区.另外,这个称呼也不是自封的,它有历史根据.大约是在清代初年,浙江著名诗人查慎行(初白)就有过这样的诗句:"毗陵诗国千年事".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中国与其他参与国共同发展之路,它以中国"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为基础,搭建了一个让沿线各国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为中国的开放发展构建了更深远的格局。但"一带一路"建设也给我国社会治理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在当前全球治理遭遇危机和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双重背景之下,如何构造和谐的国际关系与稳定的国内环境,为中国乃至世界发展打造良好格局,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一带一路"倡议与我国社会治理创新具有内在契合性,因此优化我国社会治理的路径措施具有深远意义。在推进"一带一路"的进程中,可以从更新社会治理理念、协力共筑稳定的社会秩序,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形成良好的社会情绪,提升社会制度的认可度、增强社会成员的凝聚力等层面来实现社会治理方式的优化,从而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构筑有利的时空环境。  相似文献   

15.
从"国"之大处着眼,从"家"之小处入手,是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逻辑理路。优秀传统家训蕴含着涵养家国情怀的价值源泉,它倡导"睦亲和家"的家庭理念,并推崇"公忠报国"的价值情怀。在推进传统家训的现代转换中加强家国情怀培育,要有鉴别地对待传统家训,更好地实现古为今用;要着力衔接当代家风建设,将其融入于日常的家庭教育之中;要创新表达方式,在生活化中融通家国情怀教育。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纳粹德国与中国国民政府的"易货贸易"经历了从形成到兴盛的过程。德国商人克莱因与1936年的《信用借款合同》分别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关键性人物和标志性事件。此外,中德两国各自的内政及外交因素也是影响上述贸易进程、推动"易货贸易"兴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苏日中立条约》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五十多年来,《苏日中立条约》(以下简称“条约”)一直是国际史学界争论的热点。在我国,关于“条约”的研究,长期是个禁区,专门研究它的文章一直较少。《苏日中立条约》究竟是怎样一个条约?它的签订对苏日两国各自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它对远东及西南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特别是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本文拟就这些重要而又严肃的问题作粗略的探讨。(一)“条约”是苏日两国对抗与妥协的产物。苏日两国原有日俄战争的宿怨,又有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矛盾是尖锐的,对抗是必然的。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日趋恶化…  相似文献   

18.
一、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欧洲货币市场是在一国国境以外进行以该国货币计值的资金借贷活动。它起源并且至今集中于欧洲,主要是美元资金借贷,故通称欧洲美元市场。这个市场是50年代开始形成,60年代中期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的国际金融市场,它与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有显著的不同。传统的国际借贷,以贷款国的货币为计值单位(有时换算为借入国的货币),受该国法令的管辖。欧洲货币市场则在一国国境以外进行以该国货币为计值单位的资金借贷,不受该国法令的管辖。它是战后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重要的新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表面上看是战后一些国家所采取的互不关联的经济货币政策所造成的,实质上是战后  相似文献   

19.
苏联解体提升了中亚作为国际地缘政治中心的地位。在新的国际格局与地区形势下,具有很大相似性的中亚五国选择了四种不同的对外战略:"中立"、"联盟"、"均势"和"平衡"。不同的战略选择反映了一个共同的战略动因,即地缘政治。地缘政治与各自现实条件的结合导致了五国在理性选择下的不同战略形成,以及在不同战略之下的外交优先方向。  相似文献   

20.
约定三角形ABC的三内角为A、B、C,其对边长分别为a、b、c,外接圆半径为R,内切国半径为r。半周长为S,面积为西,角A、B、C内的傍切圆半径为r;、r:、r:,边BC上的点D为周界的中点,三角形ABC的外心、内心、垂心、重,k界心及用"、"、"内的傍切国队已分别为O、I、"、"、"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