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性别是人口的自然属性之一,人口的性别构成,是人口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性别构成直接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物质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  相似文献   

2.
广义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与各种历史类型再生产的统一。本文拟从生产力的角度根据功能结构分析法考察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各种类型,由此考察社会再生产各种类型从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发展和更替,考察广义再生产的内在联系和运动及其一般的实现条件。从经常的联系和不断更新的角度来看,不同类型生产力的劳动就是各种类型的物质资料再生产,不同类型生产力的劳动所需的条件也就是各种类型物质资料再生产的条件。由于社会总产品既包含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又包括用于个人消费的生活资料。因此,我们的分析从各个阶段的社会总产品开始。  相似文献   

3.
人口的社会构成和自然构成无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对人口自身的发展都产生重大影响。男女性别是人口的自然属性之一,性别构成直接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物质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须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页)而种的蕃衍过程则同人口性比例状态十分密切。 在人类结束了群婚家庭和对偶家庭之  相似文献   

4.
社会历史发展根本动力之我见——简论需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这在唯物史观中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要问题。长期被哲学界接受的普遍看法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基本矛盾中,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也可以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笔者以为,在历史发展根本动力问题上,上述无论“社会基本矛盾说”还是“生产力说”都没有抓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东西,都仅仅停留在历史现象的浮面和表层,没有开掘出  相似文献   

5.
固定资产作为劳动手段,是社会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是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有计划地合理地进行固定资产再生产,是发展生产,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的重要条件。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对社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由国家通过计划进行自觉的社会调节。正确的财政分配是固定资产再生产的重要保证。因此,探讨财政分配与固定资产再生产的关系,对于改革不合理的生产力布局,调整畸形的生产结构,提高我国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社会生产的经济效益,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西方一些学者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斥之为“经济决定论”、“唯生产力论”,进而否定唯物史观。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误解。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肯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从未否认过上层建筑及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生产力无疑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社会发展的理解、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就应止于生产力。生产力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人本质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社会历史存在与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内在动力。从生活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历史就形成了广义唯物史观,广义唯物史观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寄语]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础、最精巧的组织结构。它把人类的自然基因与社会基因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成为人口再生产和物质生活再生产的基本单元,情感生活和文化传承的维系纽带,甚至是国家政治和社会的基础架构。然而,在现代化大潮的冲击下,家庭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甚至是全方位、革命性的变  相似文献   

8.
当今,人类历史发展进入世纪之交,是现代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巨大变革时期。一是人类文明形式正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二是世界经济形态正在从资源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三是现代经济发展模式正在从非持续发展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变。在这三重转变的历史条件下,现代经济社会再生产模式及其构成的人口、物质、精神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相互适应与相互协调的方式必将发生根本变化,本文拟就这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进一步探讨。一、四种生产理论是生态经济学一条基本原理长期以来,在我国和前苏联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中,按…  相似文献   

9.
有关近代中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状况及其趋势的问题,一直是海内外中国经济史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之一。然而细绎各家意见,则不难发现,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围绕着人类的经济再生产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生产关系展开的,而相对忽视了农业生产的另一基本特性,结果也就很难对上述问题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此一特性为何?马克思的解释是,“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论它的独特社会性质如何,总会在这个范围(农业)之内,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密切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农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再生产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受自然环境制约和影响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因此,“在农业上面……我们不仅要考察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要考察劳动的自然生产率,即依存于劳动自然条件的生产率”。本文不揣冒昧,即拟从这样的自然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出发,对有关的争论作出一番检讨,并借此探寻近代中国以粮食生产为核心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升降起伏的动因。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0.
人口,作为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和作用。人类自身再生产,一开始就参与历史过程并成为重要因素之一。一、关于人类自身再生产的有关争议目前,理论界对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提出的关于社会两种生产的理论,存在着不同的理解。1、认为两种生产的含义其实指的是一回事,即“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坚持着“生产本身又有两种”是同一内容。“直接生活的生产”这一概念中的“直接生活”一词,指的就是人的直接生存,即人的生命的新陈代谢和繁衍。为了实现人的直接生存,一方面需要…  相似文献   

11.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特点及其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再生产,是指新一代的出生和老一代的死亡,新一代更替老一代,从而实现人口的不断更新和延续。即“种的蕃衍”的循环反复过程,也就是构成了人口自然变动的过程。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已经实现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五种社会形态。由于人口再生产是以生物因素为基础,并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影响,而且也是社会的、经济的、生物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人口再生产不可避免地也会随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在人类发展史上,已经成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说过:“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这就是说,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是物质资料和人类本身的两种生产。而田地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先决条件,与人口是紧密相连的。我们把明清时期广东的人口与田地的变动结合起来研究,对于认识封建社会后期人口与田地发展的规律、人口与田地变动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以至对当前制订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规划,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会再生产包括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两个重要方面,而且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物质资料再生产是人口再生产的基础,是决定人口再生产的,因为没有物质资料的不断生产和增长,人类就不能延续至今和不断发展;但人口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再生产会对物质资料再生产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所以,在全国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第二十五条规定:“国家执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中国古代人口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古代人口的增减,对当时社会的兴衰关系极大。本文以充分的资料论述了中国古代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及其发展变动的规律,并指出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失度,就会延缓或阻碍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简论几种主要的食物──人口论模型霍学喜,石爱虎,李磊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口增长既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又扩大了对社会最终产品的消费。人类既从事生产又进行消费的双重经济行为,使人口问题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不同时代的经济学家,由干对科技进...  相似文献   

16.
人口的再生产过程与社会生活方式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制约着人口再生产的方式和特点;另一方面,人口再生产也影响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因此,研究生活方式与人口再生产的关系,是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论农村市场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市场问题,就是社会再生产问题,就是如何使社会产品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现的问题,也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的循环往复。我国农村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市场问题就是农村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循环往复,通过循环往复,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在坚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条件下,农村市场活跃,销路扩大,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处于良性循环状态,经济迅猛发展;反之,否认商品生产,忽视流通的作用,就会导致生产停顿,流通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剖析斯大林模式的产生、发展过程,深入论证了传统经济体制模式的最终确立有其特殊的历史和社会背景,顺应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国家工业化初期运转良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模式。然而,传统经济模式与生俱来地具有僵化、呆滞的弊端,缺乏自我调节的功能,难以跟踪科学技术的发展。当经济进入成熟阶段后,弊端外现,难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而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开始对传统经济模式进行扬弃,建立符合科技进步趋势,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模式,以保证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能力结构与能力培养的理论思考牟维莲教育对于任何社会来说都是作为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的手段而存在着。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尽管经历的社会历史时期不同,教育的任务和目的不同,传授的内容不同,但传授知识,使社会延续发展的教育目的却是任何社会教育...  相似文献   

20.
罗丹 《河北学刊》2001,21(3):94-98
本文分析了持续农业的特征及其哲学基础 ,然后对其自然再生产过程和复合价值再生产过程作了具体的分析 ,最后得出结论 :持续农业本质是一个以主客观相融为基础的不间断的包括农产品再生产和自然生产力再生产的扩大的自然再生产过程与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内省价值、遗产值、固有价值的扩大的复合价值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