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后,除了个别年份外,宁夏人口的增长速度一直很快。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率水平降低了。但是由于人口再生产的周期性及其惯性作用,在今后的较长时间内,宁夏总人口仍将有一个大的增长趋势。因为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第二次生育高峰所形成的庞大人口群,将要陆续进入结婚生育阶段,这必然出现一个持续时间较长出生人数显著增多的时期,即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期。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表明:1986年宁夏已进入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期。如何认识我区的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期及应采取什么战略对策,事关重大。本文拟就这方面谈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
“软着陆”: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人口态势可用“五大人口高峰”的即将到来概括: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根本性转变, 人口总量高峰行将到来; 二、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趋缓, 10多年后即可达到最高峰值; 三、老年人口增长迅速, 21世纪中叶将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 四、流动人口居高不下, 目前已临近最高峰值; 五、出生人口性别比经过持续攀升后, 当前已达到新的高峰。从当前人口态势实际出发, 中国人口发展战略应该选择“软着陆”方案, 即生育率保持相对稳定, 稍有回升后即稳定在高于现在的水平。这种方案既可控制人口数量, 又可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3.
人口转变及后续社会保障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99开始,我国人口再生产进入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人口转变类型,这种转变是经过30多年艰苦卓绝的计划生育工作和生育政策强力控制生育而迅速实现的。当然也带来了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向社会保障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社会和政府对中国的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社会保障工作要统筹考虑,要有新的思路和对策,并能维持来之不易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的低生育水平,我们认为,这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4.
对比中国(1961-2010年)和日本(1946-2010年)的历年出生人数发现,中日都交替地存在婴儿潮世代和婴儿低谷世代,且历年出生人口数量均呈现极为相似的“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M型轨迹。当中日1961-1990和1946-1978年婴儿潮世代和婴儿低谷世代在20年后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时,两个国家1981-2010和1966-1998年的经济增长也呈现同样的轨迹特点,并且两者的第二个峰值均小于第一个峰值。依据中国和日本过去所经历的人口世代以及对未来人口世代演进的推算,反演过去并推测未来中国的宏观经济和可能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明晰中国人口红利期是婴儿潮世代处在劳动力阶段;生育水平持续下降、人口红利消失期是婴儿低谷世代处在劳动力阶段,以及婴儿潮世代逐渐步入退休年龄,生育率保持低水平等人口与经济的动态关系,有助于研判宏观经济趋势性特征,并基于人口世代因素针对性地制定预防2015年之后中国可能面临的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及人口红利消失等等问题的政策。  相似文献   

5.
一、湖南的人口及生育现状1 94 9年到 1 999年是湖南历史上经济迅速发展 ,社会全面进步的时期 ,也是人口变化较大的时期 ,总的来看 ,这一时期湖南人口总量增长快、绝对量大。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是人口增长速度快、数量大 ;二是各地人口增长速度差异大 ;三是人口增长速度波动大 ,50年的增长过程中 ,经历了三起三落。 50年共净增人口 3 552 .3 1万人 ,平均每年增加 71万人。新中国成立初期 ,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 ,出生率迅速上升 ,致使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具有时间短、速度快、幅度大的特点。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也反映在死亡率的迅速下…  相似文献   

6.
人口结构是人类自身发展和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产物,了解内蒙古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及规律,对制订人口和经济社会政策与规划有重要意义。文中采用六次中国人口普查数据、内蒙古2011年统计年鉴数据,对内蒙古人口结构进行统计分析,呈现以下六个特征:一总人口呈现逐年增长态势,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化为"低低低"类型;二人口的年龄结构不断优化,但老年人口比重上涨,已进入老年型社会;三人口性别结构处于正常范围;四大学生数量上升迅速,人口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五第二产业人口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人口数量上升,人口产业结构得到改善;六人口城镇化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7.
低生育研究——人口转变论的补充和发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针对我国人口发展的新情势进行了理论的和对策性的研究。本文认为,目前中国已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的行列。但低生育目标的实现,现代人口转变的趋于完成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口问题的终结。首先,中国低生育的实现有其特殊性,是不稳定、不平衡、也不彻底的,生育率转变的任务并未完成;其次,伴随生育率的下降和转变,我国人口问题的焦点开始从高生育率带来的挑战转向人口老龄化及其它和低生育有关的问题。世纪之交的中国正处在这样的人口问题转型期。从人口再生产规律角度看,中国人口控制的目标并非简单地越少生越好,也非生育率越低越好。最优的生育率调整是超前有序的。由于低生育及其新人口问题的出现,人口转变理论的解释力和预见力开始受到挑战。本项研究是对人口转变论的补充和拓展。  相似文献   

8.
<正> 婚姻,和死亡、出生一起,被称之为人口三大要素,在目前我国的人口研究中,对它的研究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可以说,任何社会都是三大人口要素——这里不考虑地区移动——发生作用,每个社会通过它自己特殊的三大因素结合方式,表现出它的人口再生产形式,如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结婚率或者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高结婚率等.人口的各种因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以出生而言,一般可以说,婚姻是生育的前提和条件.这样,婚姻的变动,如结婚年龄的变化,已婚率的高低就会影响到生育年龄,生育水平.又如死亡率高,结婚适龄人员就少,为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方位的变化中,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事件之一,就是中国实现了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这一转变在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增长变化轨迹的同时,也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周德禄 《东岳论丛》2006,27(5):60-63
利用由生育、死亡、迁移以及人口年龄移算等四个子模块组成的人口预测模型,对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来人口变动特点进行了预测分析,并提出了五点建议第一,规范人口迁移机制,有效保障劳动力供求平衡,为开发区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第二,强化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防止流动人口社会权益“边缘化”;第三,继续加强出生性别比监管,杜绝计划外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第四,深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强化人才工作机制,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第五,未雨绸缪,提早积累养老资金,积极发展老年事业。  相似文献   

11.
刘忠和 《阴山学刊》2006,19(3):54-59
包头城市的形成经历了几个阶段:自发形成的包头村、商业兴盛的包头镇、艰难短暂的包头县、日伪设立的包头市、飞速发展的包头市。  相似文献   

12.
中西长篇小说发展中存在着契合现象及类同之处 :它们的产生都依赖于类似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文体自身的条件 ,它们都经历了从远距离寄托到近距离切入现实 ,从对客观世界的描摹到对人物性格、精神世界探求的过程。如果以十八世纪中叶为界线将中西长篇小说发展历程划分为两个阶段 ,那么 ,第一阶段中国长篇小说艺术成就远远高于西方 ,第二阶段中国则远远落后于西方  相似文献   

13.
清代云南官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中国社会变化激烈,教育制度也出现根本转折。云南的官学教育同全国一样,在鸦片战争前后分为两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沿袭明代旧制,学校与科举平行,教育为科举服务,儒学、书院、义学在原基础上继续发展;第二阶段,各类学校不断发生变化,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此时期云南的官学教育,为云南培养了大批人材,并体现出了自己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4.
康熙年间,旅蒙商人来到包头,与蒙古地区的牧民做买卖,形成一个特殊的行业——蒙古行。为了适应蒙古行的发展出现了专门从事牲畜、皮毛贸易的牲畜行、皮毛行。以蒙古行为中心,在进购货物阶段,需要牲畜行、皮毛行为其垫付周转资金,办理业务税务;在输出货物阶段,牲畜行、皮毛行虽有不同的交易市场及销售渠道,但最终是为蒙古行说和买卖。三大行业在相互支援的基础上得以发展,成为包头经济的支柱。  相似文献   

15.
积极财政政策:七年之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德保 《云梦学刊》2005,26(1):55-57
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至今已有七个年头,七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实践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98年下半年至1999年上半年为启动阶段,1999年下半年至2003年上半年为强化阶段,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为深化阶段。  相似文献   

16.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中苏、中俄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建立同盟到武装敌对、实现关系正常化、逐步建立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六十年的坎坷促使中俄关系由情绪化而走向务实和理性化.两国紧密围绕相互间的主要矛盾,优先关注和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为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两国政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成效显著.在国际政治中,中俄加强协作的动力是合作应对美国单极霸权.展望未来,中俄两国将探索提高战略协作水平的新方式;以经济合作为重点,不断充实伙伴关系的内容;加强文化交流,克服不利因素,深化长远合作的各项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临尸而歌”的经典化路径有两条:第一,隐存的路径;第二,显在的路径。隐存的路径是指庄子与庄子后学在通达“齐生死”的逻辑进路上有所不同。在“临尸而歌”中,庄子把生死问题置于“心——道”结构的内向人生修养框架下予以消化。在“鼓盆而歌”中,庄子后学把生死问题置于“气化论”的视角下理解。显在的路径包含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庄子后...  相似文献   

18.
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 ,毛泽东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毛泽东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取得了成功 ;第二阶段 ,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 ,历经曲折 ,最后误入歧途。本文通过对毛泽东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简单梳理 ,强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艰巨性和永恒性  相似文献   

19.
东北青铜时代的发展进程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大约在公元前 2 0 0 0年前后进入青铜时代 ,结束的时限大体随燕文化的到来及秦汉势力的扩展而逐步衰落 ,跨越了近二千年。通过对青铜器铸造工艺、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的衡量 ,可将东北青铜时代划分为夏至早商、商末周初、西周中至春秋和战国四个阶段。东北青铜时代的发展进程具有五个特点 :1 .东北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并不比中原晚 ,但整体水平不高 ,从铸造技术和对社会上层建筑的影响力而言 ,尚属欠发达的青铜文明。 2 .存在着区域间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3 .在大部分时间内 ,显示出文化发展阶段的同步性。 4.东北青铜文化既有统一性 ,又有多样性 ,其形成机制和发展进程表明 ,它是一个独立的运行体系。 5 .东北青铜文化分布的基本格局已具有了民族文化区的雏形。  相似文献   

20.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历史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历来有研究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优良传统。大致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建立前;第二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大革命;第三阶段为改革开放——至今。这三个阶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呈现出一个整体的面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认识正在不断地深化。总结其特点,反思其经验教训,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