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文体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文体浑和往往发生在存在两种以上文体及有必要的物质和技术支撑时。文体浑和不同于文体融合,前者往往是非自觉的、集体无意识的,是文艺自然进化的结果;而后者则是少数文人刻意追求新变的产物。我国文学文体的发展经历了从单纯文体、两个以上的单纯文体浑和成为一种新文体(复合文体)到巨型文体的发展过程。其中,巨型文体往往是“黑洞”文体,它几乎可以囊括一切已有文体(包括非文学文体)。巨型文体也是不断更新换代的,没有终结者巨型文体。  相似文献   

2.
王泽龙 《河南社会科学》2013,21(1):91-94,108
按照现代逻辑关于分类的基本规则、标准和方法,根据各种文体的本质属性和显著特征,首先,应当可将全部现代文体分为文学类文体和非文学类文体,即文学作品和狭义文章两大部类.文学作品又应当分为表现性文学和表演性文学两大门类,其中表现性文学包括小说、散文和诗歌,表演性文学包括剧本和曲本.狭义文章又应当分为新闻文体、传志文体、论说文体和应用文体四大门类,其中新闻文体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传志文体包括传记、方志、回忆录等,论说文体包括社会评论、文艺评论、学术论文等,应用文体最为繁多,包括法定机关公文、行业专用文书、通用事务文书三个文体种类,其中每个文体种类又都包括若干具体的文种.  相似文献   

3.
七体的演变过程表明文体是文学发展的产物 ,其自身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种文体的独立与否 ,跟它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同时还受到文化心理、文学观念的制约  相似文献   

4.
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文体这一概念引入新闻学研究的范畴.阐述了新闻文体的本质特征:“新闻 作品既不是对客观世界本质及其规律的理性抽象,也不是形象化的表现,其文体的本质特征是真 实的再现,其目的是准确及时地向受众传播。” 在阐明了新闻文体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文章具体分析了新闻文体的各个层面:即新闻事实、类 型、语体和风格,并区分了三种不同的新闻事实.即事件性事实、非事件性事实和精神性事实。本文 摒弃了长期沿用的新闻体裁这一概念.根据再现方式及功能的差异。把新闻文体分为报道类和谈 话类两种。并据此把新闻语体分为实录和口述两种形态。本文还对新闻文体的风格问题提出了自 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体研究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它的发展演变,与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心理结构、思维方式与诗性文化,以及文体意识的自觉密不可分.文章还进而探讨了文体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认为文体研究不能静止地停留于研究文献、体制和创作风格,而要在保持我国文体论精华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文体学的观念和方法,并从“内”与“外”,“常”与“变”,“体”与“用”的多重关系中把握文体的内涵、特征和演变,从而将文体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文学曾有过三次文体革命 ,从总体上看 ,它具有自由松动、多元融合、频繁多变的艺术特征。其中作为抒情类的诗歌、散文的文体革命起步早 ,兴衰起伏更迭较大 ;而作为叙事类的小说、戏剧的文体革命因切近世俗化社会 ,汇集了一大批锐意创新的文学精英 ,在相对稳定的实践中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成就。本文围绕抒情和叙事两种文体革命这一论题 ,对近二十多年来文体现代性的现状及其艺术实践试作评述 ,以便从中寻找可资借鉴的创作资源。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史撰述是近代才开始出现的学术活动。从1907年到1936年的三十年时间里,出现了近百种文学史著作。文学史著述的热潮恰值中国古代文学从观念到体式开始走向新调整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新文学蓬勃发展之际。固守古典者试图以撰写文学史的方式建立起古典文体的经典性、合理性及其合法性地位;新文体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要为“新文学”定位,极力证明中国新文学的合法合理地位,证明“新文学”就是文学,着力于创造新的美学原则。“文学”与“新文学”的文体之争,显示了两种不同文学观念在文学史撰述中的立场。早期中国文学史的撰述从两个方面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历史基础。一方面,中国古典形态的文学通过各种中国文学史获得了文学史的认同,不仅古典诗词成为现代各派作家共同使用的文体,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古典美学精神,辞赋文章的文体风格与文体类型也被文学史承认,并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运用的文体。另一方面,新文学的现代文体经过艰难抗争,取得了文学史的合理合法地位,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四种文体,从概念厘定到内涵确立,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正宗。同时,现代文学的文体创造又在自觉和不自觉状态中承继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8.
邓心强 《学术界》2012,(7):143-153,275,280
不同志向追求、知识背景、审美心理、个性特征的批评家,决定和孕育着批评文体的品相和面貌,"文体"是折射批评家主体世界的一面真实镜子,是其独特的"面孔"和"名片"。批评文体是批评家诗学思想的载体、个性特征的流露、审美旨趣的折射与表现手法的舞台。  相似文献   

9.
张慕华 《文史哲》2013,(4):148-158,168
文体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核心,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本体性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的学术意识的推动下,文体学这门古老的学科获得了全面复兴,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近三十多年来的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文体基本内涵、古代文体分类研究、古代文体形态与文体史研究以及古代文体学学科建设与构想等方面。现阶段古代文体学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一方面,古代文体学必须明确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另一方面,要坚持"回归本土化和本体性研究"的基本原则,将古代文体学与文学史、文学批评史等相关学科联系起来互动研究,确立其在文学研究构架中的学术位置,以建构更具体系和内涵的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古代文体学研究的理论水平,建设有时代特点和学术高度的中国古代文体学。  相似文献   

10.
赵厚均 《兰州学刊》2007,(3):129-132
汉魏六朝是文体辨析观念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文体辨析观念的产生有其特殊的渊源,一方面,早期典籍主要是社会生活的记录,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产生了模糊的文体分类意识;另一方面,随着文学的发展和文学自觉意识的确立,进一步加强了文体辨析的诉求,原本模糊的文体辨析意识逐渐明朗,出现了一系列文体辨析著作,基本奠定了文体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罗宗强 《学术研究》2012,(4):121-128
文体研究的第一步是文体寻源,与之相联的第二步是辨体.每一种文体之出现,必有其出现之原因与条件,这也决定了其文体体式.文体寻源涉及礼乐制度、政治状况、社会风貌、文化环境,能从一个角度很好地说明我国古代诸种文体产生的民族文化特色.辨体涉及尊体与破体、正体与变体、文体分类等方面.文体的生成与它的正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辨体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辨别各种文体的功用及与其相匹配的体貌,它的正体的形态和它在发展过程中变体的面貌.文体研究有种种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它与文学的关系,即在诸体中,或每一体之内,分出文学与非文学,这也是文体研究中最困难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破体”作为钱锺书批评文体最突出的特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文体意识之“破”,即破除新旧中西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形成极具开放性、包容性的文体意识;二是文体运用之“破”,即突破新旧中西不同文体的畛域,各种文体的特点互渗互补。钱锺书批评文体的“破体”特征,对于反思中国文论的现代建构问题具有积极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破体"作为钱锺书批评文体最突出的特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文体意识之"破",即破除新旧中西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形成极具开放性、包容性的文体意识;二是文体运用之"破",即突破新旧中西不同文体的畛域,各种文体的特点互渗互补。钱锺书批评文体的"破体"特征,对于反思中国文论的现代建构问题具有积极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刘勰文体观念的探讨,通常的路径是从体裁和风格这两个概念出发,作平行的研究。事实上,由人体概念引申出的"体"的整体性和直观形相性是刘勰对文体认识的基础。在刘勰看来,文体不是某一因素所能决定的,而是情志事义和辞采宫商等形式因素的有机统一,是文体客观规范与作者主体情性的对立统一,是体裁和风格的交融结合,正是在这多种关系的辩证把握中,刘勰完成了他综合性的辩证的文体观念建构。刘勰这样的一种文体观念架构,因其指涉意义广泛,使中国古代的文体论具有向多种路径发展的可能和潜力,而成为一个包容能力极强的开放系统。  相似文献   

15.
刘熙<释名>共八卷二十七类,其中<释言语>、<释书契>、<释典艺>、<释乐器>四类涉及加余种文体,是汉代人记录和训释文体类别最多的著作.<释名>作为一部训诂词典,着眼现实,大大拓展了汉代文体的著录和训释范围,反映了汉代文体的实存情况和当时的文体观念,即重视应用文体甚于文学文体.<释名>在文体的著录范围、声训方法、解释内容诸方面,都对后世文体论著作如<文心雕龙>等产生过一定影响.从文体史眼光研究<释名>相关材料,有助于理解汉代到魏晋六朝之间文体论承上启下的环节.  相似文献   

16.
刘伟生 《云梦学刊》2008,(6):124-124
《辞赋文体研究》(郭建勋著)2007年4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辞赋文体纷繁复杂,极具兼综性与边缘性,这种特殊品性,使其在中国古代文体尤其韵文文体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本书旨在对辞赋文体形式和表现特征进行全面的厘清与总结。其中第一、二章分别探讨了骚体赋、诗体赋、文体赋、“七”体、律赋和宋代新文赋的形成和文体特征,属于辞赋的分体研究;第三章论述大赋与小赋的区别、各自的形式特点及其兴衰流变,着眼于对“大赋”与“小赋”这两个重要范畴的清理和辨析;  相似文献   

17.
刘勇 《江淮论坛》2009,(6):141-144,129
在1978年以来的新闻文体发展进程中,新闻学术共同体回应新闻实践的现实需要,力图建构适合中国特色的新闻文体理念,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亦即破除“新闻无学论”,为业界的文体实践“正名”;回应现实问题,为业界的文体实践提供理论支撑;组织调查研究,深化文体变革;倡导优秀新闻作品评选活动,推动文体变革与创新;编撰教材,培训新闻人才,“型塑”新闻文体规范。  相似文献   

18.
胡大雷 《学术月刊》2012,(9):102-109
文体扩张,有时是越界去做其他文体应该做的事,造成了某些文体的非常态化形式,即文体由此学科向彼学科的移植性扩张;如文学文体进入哲学,形成玄言赋、玄言诗之类;又如文学文体进入史学,构成史述赞之类。文体扩张,或者是文体的某些特质向诸文体的扩张,如"宫体"的题材由诗蔓延到众文体之类;又如"经国文符"、"撰德驳奏"这类文体的用典向诗歌的扩张,而诗歌音律运用向其他文体的扩张。文体扩张,又有文体某部分扩张导致新文体产生,如对问中"臣闻"格式的扩张膨胀构成了"连珠体",又如诗歌本是叙事的某一环节,扩张就使自己独立出来。各文体扩张而互不相让并各有所得,这就成为文体互动,即文体间运用了其他文体的写作方法,如中古时期"以诗为赋"、"以赋为诗"以及骚、赋不分等情况。这些情况的文学史意义在于:文体扩张的原动力展示了"文"脱离实用性的愿望,展示了"以能文为本"的力量,体现了中古文风对"新变"的追求。但文体的过度扩张,也会有弊病,如诗"缘情"的膨胀而妨害诗歌文体的叙事、说理功能,而泯灭文体界限而产生奇异作品,或"体兼众制,文备多方"又使文体各自的特点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9.
席扬 《人文杂志》2001,(6):89-93
本文从"士文化"与散文表达选择、文体选择的心理动因与情感蓄势,知识分子文化焦虑体验的"现代化"转型与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时代创造诸方面,讨论了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文化心理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20.
由于受到时代的限制 ,巴赫金对狂欢生成体裁未作深入的论述。独裁性集权统治的压迫使巴赫金人生不自由 ,因此他才极端地追求“狂欢”在文体进化中的作用 ,认为狂欢有生成体裁的意义 ,即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过度推崇的原因是受到了一元的个体生存方式、社会政治生活和文体形式等主流意识形态的霸权式压抑。事实上 ,人的狂欢 (社会的狂欢 )与文体的狂欢对人、社会、艺术的生存与发展都各有利弊 ,狂欢的巨大价值是对旧有秩序的改良与改革和解构与颠覆 ,由此也会带来只破不立最后导致整体混乱的结果。因此 ,在文体进化中强调正确处理“文体自由”与“文体自律”的辩证关系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