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诺齐克以洛克的“自然状态”为出发点,认为最好的国家是管事最少、只有保护性功能的“最弱意义上的”国家,他对无政府主义国家观和罗尔斯的平等主义国家观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国家的乌托邦框架。这在当代政治哲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在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提出,必须加强对群众的政治教育工作。他主张建立政治教育总委员会和地方各级政治教育委员会,加强对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主张加强文化建设,发挥工会、共青团、学校和教师的作用,以做好政治教育工作。他思想和实践的特点是:政治教育工作同国家的经济建设事业相联系,同物质利益的原则相结合,同对错误意识形态的批判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代祀是明代国家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具体的制度规定和通行做法来约束其实践。凡是与常制、常法不相符的“非常”状态,都有可能带来严重的政治后果。嘉靖初年,不满于自身政治遭际的史道,通过诬劾杨慎在代祀途中的做法不合常制、常法,打击杨慎之父首辅杨廷和。史道的说法违背时人常识,本不足辩,但杨廷和慎重其事,努力辩白,直指史道意在害其全家。双方的指控与辩驳展现了明代中晚期政坛斗争的一种共识,即与常行之规相悖的“非常”状态会给对手带来比事实本身更大的杀伤力。即便这种“非常”状态是出于政治目的、罔顾事实而人为制造的,当事人也必须有所回应。循此,研究的视角也当从关注史事之“实”拓展到事件生成的政治过程,在人事关系及其变化中捕捉当事人的认知重点与事件的矛盾焦点。  相似文献   

4.
洛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西方人权思想的奠基者之一,他的人权思想对后来西方人权思想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自然状态下和政治社会状态下的人权保护两个方面对洛克的人权保护思想作一探析。在中世纪,人不仅没有以人的资格所应  相似文献   

5.
卡尔·施米特(1888--1985)出生于德国的一个天主教家庭,故乡是德国西部绍尔州的普莱腾堡。他曾在波恩大学、柏林大学任公法学教授。施米特历经德意志帝国、魏玛共和国、第三帝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主德国四“朝”的兴衰成败,是20世纪欧洲最重要的政治理论家之一。其《霍布斯国家学说中的利维坦:一个政治符号的意义及其失败》是被霍布斯研究者们所忽略的重要著作,诚如编者所说,这是“施米特在非常政治处境中写的非常性的政治论著,在霍布斯研究史乃至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也算是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6.
现代学者往往基于霍布斯的人性论和自然状态论,认为霍布斯主张的主权国家间的关系符合他的自然状态模型,其中没有道德和法律,有的只是国家间权力和利益的无休止争斗与战争,并在此基础上认为霍布斯是一个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者。然而,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读和误解。霍布斯既不是心理自利主义者,也不是权力政治的鼓吹者,他的自然状态不是一个道德真空状态,并且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自然状态理论根本无法直接套用于国际关系领域。事实上,霍布斯主张国际社会既不是道德虚无主义的社会,也不是一个权力场,由于受国内政治结构及契约国家观的影响,主权国家在对外关系中应该保持对权力的克制。除此之外,霍布斯初步发展了他的国际法思想。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  相似文献   

7.
在《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一书中,诺齐克主要围绕个人权利理论和自然状态理论来论证唯有最小国家才具有正当性这一命题。然而,由于他的个人权利理论、自然状态理论以及他所阐释的最小国家理论,都存在着严重的解释性困境与局限,所以,诺齐克对最小国家的论述是非常缺乏解释效力的。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的政治思考中,霍布斯是第一个明确把自然与文明区分开来的近代政治哲学家.在他看来,自然与文明是人类的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自然状态的人享有天赋的自由,却生活在恐惧之中,为了摆脱自然状态的战争状态,人们订立契约,建立国家,进入文明社会,生活在国家的和平状态之中.从自然状态走向文明社会是人类为了生存的必然选择,政治的最大功利是保障安全,政治不能保障臣民的生命,则人类复归自然状态.  相似文献   

9.
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度是一项旨在健全权力监督体系、深化反腐败斗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制度创新,具有深刻的政治法律意蕴。对这项制度进行法政治学解读,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执政为民是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度的核心价值,权力监督是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度的基本原则,依法治国是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度的重要基石,党的领导是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度的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0.
人类学成长的一个多世纪里,世界各地,国家政治勃兴;所谓“新的国家”(the newstates)与旧的国家越变越不一样,它的力量越来越广泛而强大,触角伸得越来越长。试想,古代的国家都不在乎国王的实际权力能触及到哪里,国王只要有一个中心就行了,他把自己关在形形色色的“紫禁城”里,有几个太监后妃,便感觉非常愉快,以为天下是他的了(固然他总希望他人对自己的中心地位的承认)。新的国家,相对而言,极其焦急,它总关注着它自己的触角,老想了解它自身的力量之“势力范围”,老想了解它能抵达社会的哪个角落。新的国家对于古代国王的“神圣性”及“象征…  相似文献   

11.
受霍布斯自然状态学说的影响,现代政治哲学广泛地从自然状态出发阐述政治社会的起 源和性质。但对霍布斯主张自然状态是战争状态的学说,一直缺乏准确充分的理解。本文指出,霍布斯 所谓的 “自然状态”是借助经验原则建构的一个指向未来的空间,在这一空间中,自然平等的人之间 因为力量的比较而导致的内在冲突 (自然激情论证),与每个人从自我保存的绝对自由推出的 “对一切 东西的权利”所引发的矛盾 (自然权利论证)都证明,自然人性,如果没有人为的共同权力,无法建 立和平的共同生活。霍布斯有关自然状态是战争状态的学说,实际上是他的国家契约论的人性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先秦诸子中,早期道家虽然使用了 “自然”或是与之相关的以 “自”为名的一系列 术语,但这些术语所指示的内容却不是现代政治哲学语境下的 “自然状态”。老子及黄老道家所讨论 的 “自然”主要还是一种无为政治的结果。当然,先秦诸子中仍不乏对政治国家产生以前的人群状 态的关注。《商君书》及 《庄子》中描述了某种朴素、无争的自然状态。而墨子、荀子和韩非子则认 为在政治国家产生以前,人群处于一种相互伤害、充满纷争的混乱状态。他们对于自然状态产生的原 因又有着不同的认识,并据此给出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治理方式。  相似文献   

13.
马基雅维利将政治学从伦理学与宗教神学中独立出来,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的非道德政治观主要包括人性恶、国家观、君主专制和君主霸术四个方面。文章从社会背景、马基雅维利本人的教育背景及他的从政经验三个方面来说明他的非道德政治思想产生的原因。并以国家利益这个“大善”为出发点和着眼点,说明马基雅维利主张的“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政治思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卢梭的“自然状态”说是其政治哲学理论的逻辑起点。虽然“自然状态”说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但是这一学说却并非他的独创。在近代西方契约论思想家那里,确信存在过人类的“自然状态”几乎已成为共识,格劳秀斯、霍布斯、洛克等人都是“自然状态”说的著名代表,在他们的著述中,对国家及其合法性、天赋权利及其历史演变等问题的探讨,都是建立在“自然状态”的假说基础之上的。在他们看来,“自然状态”的假说之所以有意义,并不是因为它为上述问题的解答提供了一个客观性来源,而是因为它为某种经验的或理性的国家观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基础。但是,上述思想家几乎没有  相似文献   

15.
卢梭,近代法国激进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他不仅在社会政治方面有独到见解,而且提出了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在他的重要著作《爱弥儿》中,通过他所虚构的儿童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过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理论,其中他的自然教育思想贯穿于全书.本文就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进行浅析.一、自然教育的理论基础卢梭接受17世纪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洛克等人关于“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的主张,认为在国家出现以前的自然状态下,人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人人生而具有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后来,由于出现了私有财产和富人、穷…  相似文献   

16.
内战不仅是伴随霍布斯政治理论写作的真实外部背景,也是从理论内部推动其规范性建国道路演进的关键力量之一。在这个意义上,文章尝试结合“自然状态”和“自然国家”两个霍布斯的理论要素分析内战,并强调后者在秩序结构方面与内战的关联,以及因此用契约国家代替自然国家的必要性。以此为目标,文章首先阐明的是,“自然状态”这一理论框架不能完全覆盖对内战的解释;其次,论证霍布斯“自然国家”的秩序特征和契约结构能够更为恰切地解释内战爆发的原因,包括英国内战面临的具体历史和现实情况;最后,文章借助考察“自然国家”在霍布斯政治理论中的位置及其变化,以进一步澄清针对自然国家契约结构的不稳定性,用契约建国的政治安排代替力量对比形成之自然秩序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和马克思对“市民社会”认识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市民社会”这一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最初在自然法哲学家那里,市民社会是作为与自然状态对立而与政治国家等同的概念;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发展成同政治国家对立但从本质上依附于政治国家的概念;而马克思则把市民社会看成是独立于政治国家并决定政治国家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双轨政治”转型与村治结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皇权不下县,县下行自治”的“双轨政治”应作“理想型”的分析性概念与实然状态的描述性概念的区分.从实然状态来看,“双轨政治”在传统乡村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其实质是上层士绅的“双轨政治”.晚清与民国政府的国家政权建设,促使乡村传统的“双轨政治”向“单轨政治”转变.而传统“双轨政治”向现代“双轨政治”转型步入正式轨道,则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与国家政权建设中开始的.解放后较长一段时间,乡村党群组织有较快发展,新型乡村“双轨政治”有所建树,但自上而下的轨道过于强势,抑制了自下而上轨道的发育.村民自治是乡村重建“双轨政治”的开始,组建“村建理事会”或许能成为完善乡村“双轨政治”的契机.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遏制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时代 ,美国政府利用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遏制政策。其演变趋势主要表现在 :打击对象从苏联转向中国、复归于苏联 ;从禁运战略物资为主转向限制高新技术转让 ;从把经济、军事援助与贸易管制直接联系起来转变成为进口制裁与贸易管制相结合 ;从阻碍苏联集团国家战争潜力的增长转变成为改变苏联的外交政策和国内政治 ;“差别”政策乃是其分化苏联集团国家关系的重要手段。美国冷战战略左右了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的走向 ,西方国家的动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美国冷战战略的调整和变迁。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先生的法律思想是他的整个政治思想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制建设。孙中山一生的活动既亲历了清王朝的“宰制于上”的封建暴政,又长期漂泊海外,耳闻目睹了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繁荣景象,这种黑暗与光明的鲜明对照,促使他去探索,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政府有法律,民众得保障”是他对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最初观感。他曾在异国刻苦攻读政治法律等书籍,用心体察西方国家的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