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嗣的习俗,伴随宗法制度的产生而出现。唐代以前,立嗣只是作为一项民间习俗而存在,受到传统礼教的影响,在法律上没有具体的规定。文章拟从先秦宗法角度出发,探索立嗣习俗形成的社会渊源,以及立嗣习俗在唐以前的发展与流变,微观地再现立嗣制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所存在的实态。  相似文献   

2.
试析殷人的祭日习俗及文化传承功能陈智勇殷人的祭日习俗作为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现象,反映了殷人特定的社会心态。透过这种社会心态,我们可以识别出当时祭日习俗的真正底蕴。即我们不能仅仅置祭日习俗于宗教迷信这一认识层面上,而应当深入挖掘该习俗在历史的流变中所具...  相似文献   

3.
王红丽 《天府新论》2004,(6):126-128
元白诗派妇女题材诗歌中所反映出的中唐女性的生活习俗,从行为文化的角度看,主要有梳妆打扮方面,由于安史之乱所造成的民族大融合的加强,形成了其时独具特色的“时世妆”;唐代妇女,日常生活和岁时节令时的游艺活动,较为多姿;社会生活习俗具有较强的民族特性。另外,在王建的妇女题材诗歌中,写到了宫女们较为丰富的活动习俗。这与当时的民族大融合密不可分,也与由此而造成的礼法松弛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4.
埋葬习俗是研究埃及前王朝时代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也反映了当时埃及人的思想意识。根据埃及考古发掘材料,埃及前王朝时代已出现成人葬和幼儿葬、随葬品以及埋葬方向等习俗。这些埋葬习俗清楚地反映了前王朝时代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和埃及原始宗教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学术界都认为蛇图腾是百越民族的图腾,但根据考古资料、典籍、时代特征及对各类文化等的研究,笔者认为蛇并非是百越的图腾,蛇图腾不具有百越民族的图腾特征,百越纹身习俗是巫术力量抽象的初化的反映,蛇文化只不过是当时巫术文化在百越大地的一种习俗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陈艳玲 《河北学刊》2008,28(2):107-110
在现有的唐代墓志中有很多俗人终于寺观之例,其原因大多是志主迫于现实条件的选择。这表明,作为宗教中心的寺观在当时具有某种社会慈善功能。同时,这也是佛、道二教在唐代获得充分发展后对传统丧葬习俗产生重要影响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论晚清习俗教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习俗教案是指基督教与中国传统风俗习惯之间的矛盾斗争,它开始于1861年,结束于1910年,在这50年内,共发生此类案件147起(这是目前国内外有关此期习俗教案最详尽的统计数字)①,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对此,史学界虽有所论述,但很不深入,故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一、晚清习俗教案的起国传统的观点认为晚清习俗教案是由民族矛盾、基督教的文化征服或中西风俗冲突引起,笔者认为,这些观点虽不无道理,但都失之偏颇和笼统。根据笔者研究,晚清习俗教案是由下面两种因素引起的。(一)列强侵略。鸦片战争前,清廷奉行禁教政策,来…  相似文献   

8.
唐代长安,几乎每个月都有与一定的节日、时令相关的活动。这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它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民间习俗,也表明了古代人民浓烈的生活情趣和道德观念。唐代诗人运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在许多诗章中作了多方面的描述。这些诗歌一方面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奢侈腐化的生活,但是,也可以从中窥见当时一些节日风俗绚丽多彩的表现形式和丰富动人的活动内容。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文本中心论在文学研究中的兴起,文体问题一度被简单化为语言问题,而文体的创造者和接受者以及文体的创造与接受所赖以进行的社会文化背景都被挡在文体研究的视野之外。《离骚》文体的创造也与屈原所处时代的风俗对他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离骚》的构思主要围绕"去留"问题展开,这一构思受到卜居习俗及其心理的潜在影响。结合先秦卜居习俗来分析《离骚》文本,可以看到屈原在创作该诗时的内心矛盾冲突及其升华过程对诗体的影响。另外,对卜居习俗对当时人们的影响的梳理,也对正确理解"离骚"题义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习俗元制度与农地习俗及实施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俗元制度作为一种自发社会秩序,并不只是存在于像希克斯所说的在市场经济形成之前的早期的“习俗经济”,而是广泛且大量地存在于现代都市化经济与发达的市场经济中。本文在习俗元制度的本质、作用及实施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农地利用中的面积计量习俗、农地市场化流转中的习俗、农地租佃中的习俗进行了探讨;同时,还分析了农地习俗制度的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11.
权利或者产权与习俗之间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习俗不仅是产权的来源,而且产权本身就是习俗进一步演进的结果,或者说产权是习俗的制度化.以习俗为基础的习俗产权不仅存在于习俗经济中,而且广泛存在于现代市场经济中,习俗产权的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研究、理解和完善产权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董雪静 《兰州学刊》2009,(1):98-101
《诗经》恋歌中大量发生在水滨的爱情故事,展示了周代婚恋生活的独特景象。《周礼》所规定的男女“仲春之会”是这类民歌产生的现实背景,而先民的尚子观念与临水祓禊习俗则是其内在的社会历史渊源。《诗经》水滨恋歌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周代化礼成俗对当时社会婚恋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游牧民族依自然环境逐水草而居 ,渔猎经济在其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生活特点使其严重依赖于水 ,形成水崇拜。在原始魂灵观念的影响下 ,他们将一些人的尸体投入水中 ,以求隔离其灵魂 ,祛除不祥。伴随着这些游牧民族汉化、胡化潮流的缓急 ,这种投尸入河习俗时盛时衰 ,成为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汉化道路上的一个晴雨表。  相似文献   

14.
蒙古族在室韦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一样皆着左衽式服饰,后来到大蒙国时期和元朝时期,大多服用右衽式服饰,只有少数妇女和侍女等服用左衽式服饰。文章对此衣衽关系进行分析,说明此衣衽关系的变化与当时盛行的尊右卑左习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丁双双  魏子任 《河北学刊》2003,23(6):151-155
佛事消费习俗是唐宋时期一项重要的丧葬消费习俗,这一习俗的形成受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的影响,与时人的心态观念密不可分;反过来,该习俗又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反作用。唐、宋丧葬中的佛事消费习俗既有相通之处,又因佛道二教的发展等原因而各具特色,但总起来看,佛事消费习俗在唐宋时期的丧葬消费习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们的生死观、价值认知、社会崇尚等一系列追求倾向和消费倾向,影响后世深远。  相似文献   

16.
科举民俗与科举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举习俗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婚庆习俗、饮食习俗、游乐习俗、社交习俗、建筑习俗等都打上了科举的烙印。本文在论述与科举相关的婚庆习俗、博状元习俗、“闱姓”赌榜习俗、文昌崇拜习俗的基础上,论述科举学的广博性。科举习俗鼓励民间百姓读书应举高中,多数是寓意吉祥、积极向上的,不过也有一些消极的部分。科举文化是中华民族不应忽视的重要的文化遗产,应该加以系统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对其中的科举习俗亦应作如是观。  相似文献   

17.
王项飞 《阴山学刊》2006,19(2):80-83
射柳习俗是满族流传久远的风俗之一,契丹人的射柳习俗是一种制敌祭祖的萨满黑巫术,以柳为图腾的女真人接受了这种习俗并传而广之。从功能主义的立场上看,射柳习俗适应不同的需要,产生了不同的功能,并相应具有不同的意义,在看似相悖而不可能流传于其中的文化环境中存在。由此证明,功能在民俗产生和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方言俚语既是民俗文化的栽体,也是一种民俗事象.在河北地区传统的婚姻习俗、丧葬习俗和生育习俗中存在着丰富的方言俚语词,这些方言词与当地民俗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事象.在河北地区还有一些民俗是因语言崇拜、禁忌等约定俗成而来的,最为典型、生动的是习俗中禁忌语与吉祥话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习俗有道德习俗与非道德习俗之分。道德习俗对人德性生成有巨大影响。这样,生活德育的最佳切入路径在改变道德习俗,其中,学校生活德育的最佳切入路径是改变学校的道德习俗;家庭和社会生活德育的最佳切入路径是改变本国、本地区的道德习俗。  相似文献   

20.
“五四”运动前后的废娼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废娼运动。其中20世纪20年代的广州废娼运动规模、影响较大,其舆论准备充分、筹备周密、巡行范围遍布全市,但由于当时政局不稳、经济紧张、政府财政枯竭、领导者自身力量薄弱、中国传统观念与文化习俗根深蒂固,因此最后未能取得期望的结果,给当时及后世的人们留下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