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论规范法学对法律自创生理论的影响--从卢曼到图依布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自创生理论是针对现代社会的高度复杂性而产生的,作为主流法学理论的规范法学对其有着基础性的重要影响:法律自创生理论的提出者卢曼将凯尔森的“纯粹法学”作为“法律的内在描述”;图依布纳则进一步将哈特的“新规范实证主义法学”进行整合,尤其在与卢曼有理论分歧之处,受哈特影响更甚。这种基础作用对于当下中国接受西方法律理论和法治建设也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
对“法律是什么”的追问,一直是自古希腊以来西方贤哲们不断探求的法哲学命题,罗纳德·德沃金教授基于对法律惯例主义与法律实用主义的批判,提出了法律是什么的第三种理论——作为整体的法律。在德沃金的视野中,对“法律是什么”命题的判断是:法律是一种不断解释性概念,是一种整体性概念,是一种建构性解释概念。  相似文献   

3.
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探析--一种法律经济学的分析进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主要以法律经济学为分析工具来对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予以探讨,以期从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和方法上来为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提供更为深刻和具体的分析路径.本文通过分析公共利益界定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公共利益法律界定的理论、实践意义,以及公共利益法律界定的经济内涵,提出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既是追求社会和谐、协调利益冲突的重要前提,也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社会福利的基本途径.本文进而从公共利益的定性、定量、实体、程序、静态、动态等多个层面,对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公共利益法律界定中的几个核心问题予以了探讨.本文认为,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过程实际上是在维护社会共同基本目标下法律对各种冲突利益进行协调和平衡的过程,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不是简单的概念辨析和利益归属判断,而是一个需要多层次、多角度法律界定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4.
研究法律关系,分析方法的作用不容忽视.请求权基础理论是一套实践性很强的理论,通过对请求权基础的寻找来解决当事人的诉求,实质上就是通过动态权利对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进行分析,其中亦涉及请求权以外的权利形成的法律关系.与此不同,霍菲尔德权利分析理论以概念之间的相关关系与矛盾关系为核心,以主体之间法律上利益与法律上负担的关系为视角,依此逻辑基础对法律关系进行分析有着独特的方法论意义.请求权基础理论与霍菲尔德权利分析理论在分析民事法律关系时,虽然对概念内涵的界定基本一致,但两者的研究视角迥然不同.运用霍菲尔德权利分析理论对主体之间关系进行解析.有利于探寻引起法律关系变化的真正逻辑根源,有利于透析法律关系中动态权利的行使样态.  相似文献   

5.
自由法运动是在批判德国概念法学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场运动对法律的确定性观念提出了严重的挑战。自由法学者提出的法律漏洞理论、活法理论、自由法理论以及自由裁量权理论直接导向了法律的不确定性。自由法运动给了概念法学和制定法实证主义致命的打击。自此以后,以概念法学为代表的法律形式主义式微,随之兴起的是法律现实主义,但自由法学者没有完全否认制定法对于法官的约束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自由法学者没有倒向绝对的不确定性立场。  相似文献   

6.
法律体系理论是法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和认识法律规范、法律本质的必然选择.在国内对法律体系理论的研究和在西方的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对法律体系的探讨之间存在重要的差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作为方法的法律体系与作为概念的法律体系;作为逻辑存在的法律体系与作为客观实体的法律体系;法律体系的同一性与法律体系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法律意识形态的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法学界,"法律意识形态"作为理论术语与批判法学和法律诠释学密切相关,国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法律意识形态和法律文化关系的阐述上。由于从多侧面选取"意识形态"的概念内涵,法律意识形态一词在实际使用中呈现出多义性,因而需要对法律意识形态的概念进行辨析。在国内,法理学界对法律意识形态的理论旨趣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法律意识形态在批判和建构两个维度上的使用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  相似文献   

8.
法律理论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和特定意义的法学理论范畴,作为学科意义上的法律理论是与法哲学、法社会学等并列的法学理论学科;作为范畴意义上的法律理论则是指与抽象性的法学理论相对应的应用性的法学理论,它是对实证法以及法律过程的理论性、系统性的概括.法律理论的客体是对法律的一般理论性描述[1],其理论特质具有具体性、应用性、实践性和方法论意义[2].摆脱抽象法学理论的困境固然需要提升法学家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概括能力,走向实证的法律理论研究路径也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习惯法的研究是在一种对他者的界定和观照下产生的.族群互动的常态是族群之间的相互往来与沟通,并要求以族群的多样性存在为前提.现代性概念下的社会变革使地方性生活的封闭性趋向于一种自我的瓦解.法律多元的概念所依据的解决纠纷的规则是地方性的习俗和惯例.今天中国的法律人类学需要为法律寻找到文化的根基.  相似文献   

10.
网络法律的法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法律应运而生.从法理学的角度对网络法律进行审视,研究其基本精神和理念,夯实网络法律的理论基础,探求网络法律理论研究的趋势,对更好的构建网络法律体系至关重要.文章指出网络法律的基本理念为秩序维护、权利保护和自由共享并进一步提出"网络法理学"的概念.尽管这种提法在学界还很生涩,却是网络法律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人权意识与现代人权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薇 《理论界》2005,(9):169-171
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权意识,如倡导“仁政”、“民本”思想,“大同世界”,各项平等自由权等。但这些人权意识由于缺乏现代人权的经济、政治与法律等属性,始终未能创生出现代人权的概念及其理论。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固有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弘扬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精华,积极借鉴西方政治法律文化中先进的人权思想与理论,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独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努力构建民主政治,建立完备的法制体系,变革法律观念,实现传统人权意识向现代人权的创造性转换,从而创建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人权理论。  相似文献   

12.
法律衔接是指法律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连接,其强调系统要素间的整体性、配套性、协调性、互补性和连贯性.监委会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应当是各内设机构紧密联系、相互配合,形成一个衔接顺畅的有机系统.整个监委会系统的运转离不开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衔接,但作为新机构、新机制,在其运行的初期,其构成要素运转中的承接、对接,难免出现衔接不畅、协调不够的状况.实践中,纪法衔接、法法衔接是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实现纪法贯通、法法衔接必须把系统论贯穿于监察体制改革始终,把建立一套系统衔接、运作有序、顺畅高效的纪检监察工作制度体系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实现纪法衔接、法法衔接需将监委会视作如生命体一样的自创生系统,厘清纪法关系,完善监委会内外部衔接机制,不断将监察体制改革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最终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大系统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部门法体系是法律体系概念的准通说,但对它的理论质疑很多,且这些质疑本身又处于碎片化状态中,立法机关也因此对它采取了一种有条件的接受态度.这就使法律体系概念在我国的理解处于比较混乱的处境,并导致与这一主题相关的法学本体论和方法论意义的匮乏,也阻碍了有关法学对话的进行.本文一方面通过反思准通说及其主要理论质疑的学说基础及其存在的弱点,解释了法律体系概念存在理解混乱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通过引入价值法学这一新的学说基础来分析法律体系应有的概念结构,并阐明其在理论和实务上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公共利益的法律限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宪法修正案对公共利益概念的确认,公共利益的法律限定已成为法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正是对此问题的系统理论探讨。首先,分析了公共利益法律限定的必然性。其次,概括了公共利益合理限定的法治原则。再次,提出以多次认同标准、实质性受益标准、可持续发展标准、科学论证标准和全球趋同标准作为公共利益法律限定的判定标准。最后,归纳了公共利益法律限定的法治进路,认为法律应当对公共利益的概念、表现形式、承受主体和诉讼范围进行限定。  相似文献   

15.
《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是施特劳斯早期的重要著作。权利、自我保存与法律是施特劳斯解读霍布斯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施特劳斯将霍布斯的权利解读为主观的主张权,将霍布斯自然欲望与自然理性这两条人性公理还原为虚荣和自我保存,并认定霍布斯的法律根本上是主观的并且是基于意志的。这些解读在今天看来都是错误的,并且错的十分离谱。施特劳斯对霍布斯的解读不是基于文本,而是意图从霍布斯的政治哲学中确认一个宏观理论,即古代政治哲学与现代政治哲学分野的一般理论。  相似文献   

16.
有效和生效是中国法律行为理论中最为基本和重要的两个概念,但立法和理论,对二者的关系却含混不清,这使得中国的法律行为理论仍存在很大的缺陷。文章通过论证得出有效不同于生效,有效是生效的逻辑前提的结论,并希望能够引起理论界对法律行为有效、生效问题的关注,最终使此问题在理论和立法上得以明确。  相似文献   

17.
邱昭继 《浙江社会科学》2015,(1):43-48,157,158
法律消亡论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一个著名论题。法律消亡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批判和理想性特征。法律消亡论是以特定的法律概念论作为支撑的。澄清和揭示法律消亡论的理论语境是评价法律消亡论的重要前提。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法律消亡论体现的是法律的阶级工具论,帕舒卡尼斯的法律消亡论以法律的商品交换理论作为基础,太渥的法律消亡论反映的是法律自然主义,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批评法律的第四种观点建立在疏远论的基础之上。然而,这四种法律消亡论背后的概念理论都对法律持一种狭隘的理解,这些法律概念论没有全面而准确地揭示法律的本质属性。如果持一种更为宽泛的法律定义观,法律消亡论的结论就必须被放弃。  相似文献   

18.
法律社会化源于社会化理论,是一个事关法律、法学、法治的基础性概念。对法律社会化的解读存在着法律社会学、法律人类学、法律心理学三种角度和整体、个体两种立场,而更为可取的应该是综合性、跨学科的角度与立场。就其基本意蕴而言,法律社会化是整体社会化进程中个体与社会之间围绕法律而展开的经由教化与自化机制、策略而实现的法律共性与个性的成长过程。出于维护概念的独立性、严整性,不能将法律社会化混同于法律的社会化、法治社会化、普法教育等一系列与其形似神离的术语或提法。  相似文献   

19.
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中,行政法作为一个重要的独立的法律部门已经开始得到重视,行政法学研究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本文试对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点作一个初步的探讨。一、行政法律关系概念的内涵行政法律关系是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由行政法规范所调整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按照法律关系构成理论,任何法律关系都可分解为三个要素,即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内容和法律关系的客体。行政法律关系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20.
"法律市场"概念的提出,大大拓宽了法律制度建构的研究视域.已有研究认为我国法律市场是寡头垄断市场.并把我国法律市场结构划分为全国性法律市场、准全国性法律市场和地方性法律市场几种类型.这种划分过多强调了法律市场的层级性结构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法律市场竞争,在理论上可能引发人们对于法制统一的模糊认识,在实践中可能会加剧法律资源权的竞争态势,不利于解决当前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中存在的两个"不完全适应"问题,不利于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文章认为,比照市场结构类型理论,法律市场更符合完全垄断市场类型的条件.因此,必须准确界定法律市场的概念,厘清市场结构类型,并基于中国法制实景,建立统一法律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