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这一重要历史阶段,社会的剧烈变化推动了近代建筑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建筑心理的复杂变化。本文从救国强种、民主与科学观念、中西建筑文化关系以及洋化心理等角度出发,对当时的近代建筑与人们的心理的相互影响、相互促动的关系进行论述,说明其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中国人对自然神的崇拜有所淡化。各自然神坛庙基本上废除祭祀,坛庙被毁废,相关的信仰民俗被革除。这种变化是近代以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传播和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变动的结果,即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改变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着中国人传统的自然观;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动摇了自然神的地位;辛亥革命剥夺了自然神的合法地位,促使人们从自然神的神权压迫下逐步解放出来。虽然近代以来中国人对自然神崇拜的淡化是有限的、曲折的,但它却为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在更深层面上展开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础,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旅顺的近代居住建筑以普通的和风住宅和等级较高的欧洲折中主义别墅为代表。以大量实地调研和测绘为基础,分析了旅顺近代居住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以及在殖民统治下人们居住方式的转变。得出了在强势殖民文化的影响下旅顺居住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自主近代化和输入式近代化过程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建筑在房地产业主导下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20-30年代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黄金时代,并形成了第一次现代建筑高潮。这一时期历来是 近代建筑史学界研究的热点。但是,既有的研究局限于对建筑技术、建筑理论等建筑本体要素的研究,而建筑商品 化对建筑发展的巨大驱动作用往往被研究者所忽视。通过系统分析房地产业与中国近代建筑演变之间的关系,揭 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建筑技术进步和现代建筑风格兴起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试图突破既有的研究范式,为中 国近代建筑历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论社会心理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转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心理是影响制约人们思想与素质演化的重要因素。受社会普遍存在的保守拒交心理、专制权威意识、小农平均主义思想及冷漠的政治心理制约,近代知识分子领导的变革运动充满艰辛曲折,而知识阶层特有的群体至上意识、理想主义及功利主义文化观,使他们无法解决群体与个人、理想与现实、学术与政治的多重矛盾,无法彻底完成改造社会与文化的使命。他们还受到传统道德观念影响,造成自身行为方式及心态转型的不彻底性。但民族文化心理在时代冲击下不断发展,推动了知识分子由传统向近代转型。因此,社会心理对知识分子群体转型产生了“促进──阻碍”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6.
陈凯鹏 《南都学坛》2010,30(5):34-37
近代早期西欧瘟疫阴影下的群际心理与关系发生明显变化。作为瘟疫的直接受害者与平息神怒的"中介者",穷人为社会同情与关爱;但作为瘟疫的"祸首",它又成为社会排斥和政府打击的对象;社会发展的需要又使其成为社会救助的对象。西欧社会对穷人的矛盾心理正是近代社会转型期间西欧复杂现实在心理观念上的折射。  相似文献   

7.
建筑表现着城市文化。建筑为人所造,供人所用,反过来影响着人本身。上海近代建筑是上海近代社会的产物,也是形成上海近代文化和人们的观念形态的环境要素。这就是近代上海建筑的深层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 ,中国传统的佛道二教的势力有所衰落。这种变化是中国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科学知识和西方宗教的传播以及“庙产兴学”风潮的冲击等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尽管这一变化是有限的、缓慢的、曲折的 ,但它毕竟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面貌 ,是近代社会整体变迁的有机组成部分 ,为中国的近代化在更深层面上展开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础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代信息科技与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现代信息科技与传统的建筑产业相结合之后,对建筑、人们的工作及生活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展望了信息社会的建筑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武汉近代里弄建筑与环境保护及更新改造设计研究目的和意义的阐述,分析和归纳出武汉近代里弄建筑与环境的发展状况及风貌特色,提出了对其予以保护及更新改造设计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城市空间环境与城市犯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跨学科的新视角,以广州市为例,探讨了城市化所带来的新的社会问题、人们的心理变化、城市空间环境特点变化等新情况与城市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认为当今的城市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到社会综合治理的新要求,避免因不具有现实针对性而失效;城市建筑应当具有减少城市犯罪的防控弱点和死角、满足城市犯罪防控、城市社会治安治理需求的功能,从而提高城市物理空间的自控能力,达到有效地抑制、预防城市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世界历史的视野,是研究近代中国社会形态变化需要遵循的根本方法。近代西方的重大变化是了解近代中国重大变化的重要的外部条件。中国和西方在近代历史上第一次碰撞就构成了对立的存在。近代中国史是以鸦片战争的爆发为起点的。作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尺,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本性的显现,是资本全球扩张的必然产物。正是资本主义的本性决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是影响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主要原因。在这个问题上,不能简单地搬用唯物辩证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  相似文献   

13.
论潮汕近代民居建筑的海洋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潮汕侨乡是广东侨乡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侨投资极大地推动了近代潮汕侨乡的建筑发展。近代潮汕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特征的主要表现是展现了中西建筑文化从接触碰撞到融会创新的历史过程,突出体现了开放性、兼容性、创新性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特征。海洋文化对潮汕近代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客现存在的事实,近代潮汕民居建筑文化是中国近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它给国际建筑思潮影响下的当代新地域性建筑的生存与发展以启迪。  相似文献   

14.
形式重构与心理重构的设计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解读重构内在的设计机制,分析了形式重构与心理重构的互逆关系,阐述了记忆片段在实现审美营造中的关键作用。结合案例分析法,诠释了重构在建筑形式生成和形式解读中的实现途径以及其在建筑形式之外的概念拓展。  相似文献   

15.
少年观,是人们对于少年属性及少年问题的总体认识,中国近代以来少年概念和少年观的演变,与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近代中国的少年认识产生于对国家危亡的忧虑,经历了社会大环境的更迭与统一国家的建立,并在政治文化运动的熏陶下逐渐深入,最终形成反映社会变迁以及对新一代年轻人的培养有重要借鉴意义的系统性认识,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环境心理学主要研究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活动及生产行为等之间的关系。人是环境的一部分,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和相互渗透论分别解释了人的心理与环境的关系。佛寺选址、佛殿布局和佛像布局的最终意义是为了烘托出佛的威力,使佛在信奉者心中具有高大、威严、慈悲的形象。对信奉者而言,佛寺的一切布局都是外在于他的环境因素,这个外在的环境结合文化因素组成特定的心理场从而影响信奉者的心理和行为;而对佛寺选址、佛殿布局和佛像布局而言,同样也受到建造者社会文化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佛寺建筑布局体现出人的心理与环境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蔡元培一生为中国文化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建筑文化思想方面也是很有见地。他坚持民主平等和人本主义的建筑观念,积极投身于改善社会底层的居住状况、兴建各式近代公共文化设施、保护优秀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等事业。在中西建筑文化关系方面,他强调中西融合的文化观念,主张在立足本民族文化基础上,通过兼收并蓄,创造出中国的近代建筑文化形式。   相似文献   

18.
从审美的角度,由美与善(审美心理)、美的多样与统一、建筑美与自然美的关系人手,探讨了武汉市江汉路步行街美感的产生与营造,指出建筑功能的完善、“母体”的运用、对自然美的依存与萃取,是营造其美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起落变化的考察,提出了中国人现代化进程所必须完成的文化心理改造问题,而后又以历史经验和现实思考论述了中国人文化心理改造的必然性、必要性、紧迫性、复杂性。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本体、心理假定、心理结构、心理性格予以重建、重构、重铸、重塑的若干理论说明和论证。最后,文章以文化心理改过为前提,以文学使命的本体论和社会实践功能两个方面论述了文学的新使命。  相似文献   

20.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得到了华侨的大力支持,其中南洋及美洲华侨贡献尤大。本文分析了华侨的文化背景,对于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化的各自特征与华侨中的民族主义的关系作了一个概括性的描述。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二部分就传统文化及变化中的近代文化与华侨的关系等问题,探讨了华侨民族主义感情的内在原因。同时,对于孙中山等人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和近代化的理想来宣传华侨,发动华侨也作了分析,第三部分是分析华侨文化背景中的西方性因素与其接受近代化理想的关系。第四部分是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