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区域产业转移一方面促进了地区间产业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也给部分产业承接区域带来了显著的环境问题.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背景下,如何保证区域产业转移过程中,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值得深思.选择绿色经济为切入点,基于SBM-undesirable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2006-2015年中国工业省际数据进行测算,研究表明,中国工业整体发展并没有达到绿色有效的水平,绿色效率呈波动中下降的趋势;空间局域LISA指数显示中国区域间工业绿色效率差异较大,表现出“东优西劣”的集聚格局;空间滞后计量模型表明产业转移和政府规制并未能带动工业绿色效率的提高;最后,据此提出未来中国工业在区域间均衡、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区域产业耦合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国内外学者对区域产业耦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与产业特性,借鉴系统耦合理论,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在区域内产业耦合、区域间产业耦合及区域社会总体的耦合作用机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2004—2008年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和哈尔滨、大庆煤化及石化体系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并对区域内产业体系耦合和区域间产业体系耦合度量化,进而提出在区域政府、产业关联、市场与产业融合等方面促进区域产业耦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研究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演变趋势与差异来源,对实现中国协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基于2012—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整体与八大综合经济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采用Markov链和Kernel密度估计探索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应用Dagum基尼系数以及方差分解模型揭示数字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来源与结构来源。研究表明,我国整体与各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逐年增长之势,但八大综合经济区呈现出“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北部沿海-长江中游-大西南-黄河中游-东北-大西北”梯度递减的不均衡格局。时空演变特征显示,省域数字经济发展通常伴随着空间效应与“集聚”效应,且存在一定概率的内部流动性;核密度曲线的演变趋势与极化特征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存在区域异质性。空间差异分解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总体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且区域间差异为主要来源;结构差异分解显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及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差距是数字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结构来源。研究有助于完善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与打造区域数字经济产业新优势,为此建议政府着重打通区域壁垒,在推进数字产业深度融合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4.
我国家具产业集群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是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并已成为我国家具产业发展中非常突出的现象。运用产业集中度指数与空间聚集指数,全面测算了我国家具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得出了我国家具产业集群程度较高,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较强相关性的结论。在分析我国家具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角度,提出了我国家具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偏离份额法在廊坊市产业结构与竞争力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详细阐述偏离份额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利用反映产业发展状况的相关指标变量,运用偏离分额法对廊坊市产业结构与竞争力进行分析。从三次产业内部进行细分,将廊坊市各产业与河北省平均水平进行偏离份额对比分析,从而对廊坊市产业优势和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6.
在界定了临港产业的基础上,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以山东省临港产业发展为参照系,将山东半岛中的三个主要港口城市作为研究山东省临港产业竞争力的代表区域,从临港产业各行业的行业结构偏离份额和竞争力偏离份额两个角度,对临港产业的14个具体行业进行详细分析,从动态的角度判定了临港产业竞争力的优劣.最后,提出了提升山东半岛临港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工业化进程来看,制造业区域转移是实现中国地区间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借助改进梯度系数分析中国区域间制造业发展基础上,指出了中国制造业区域间产业转移的路径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全球的视角提出了中国目前需要重新寻找新的国际产业转移动力源,并应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相应调整的观点。同时,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需要与产业和产业链的环节转移相结合,在转移过程中政府要加强合作,让市场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探讨区域间贸易中产业分工深化对区域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提升的影响,可建立相关理论模型;分别从微观、宏观两个层面探讨区域间贸易中产业链分工效应,探索通过产业分工与合作,构建区域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策略。提出整合区域内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产业关联和循环体系,可塑造国内价值链的治理结构,调整位于不同区域的省内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为区域制造业升级,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内区域产业转移大规模的兴起,对区域产业转移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区域产业转移发生的机制到底是什么,如何准确地评价不同区域间产业转移发生的倾向和可能性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借鉴物理学中势差的概念与原理,用两区域产业转移模型,提出了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的理论解析;并且尝试从经济势差、产业势差、成本势差、交易成本势差、技术势差五个方面对区域产业转移发生势差进行综合评价,基于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采用加法合成法构建评价模型,据此对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发生势差进行度量与评价。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现阶段的产业区际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转移是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直接表现为产业在空间上的移动。产业转移可以在国家之间进行,也可以在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进行。主要探讨的是我国现阶段区域间的产业转移问题。通过分析我国产业区际转移的动因、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将有利于推动国内产业有序转移这一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