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刚 《南都学坛》2010,30(4):65-67
《我的团长我的团》是一部过于注重表演张力,包含太多复杂意蕴的电视剧。因其精英色彩十足,而在通俗言情剧横行的电视剧市场里成为了一个莫名的"异类"。其夸张的表演、话剧般的场面调度、曲高和寡的思想追求,都与追求简单清晰的电视剧风格形成了严重错位。如果从一种启蒙主义的角度来看,《团长》中的"团长"龙文章无疑是一个有着启蒙色彩的关键人物。他在阿甘本的"生命政治学"的意义上,对一群"赤裸生命"的"炮灰团"实施着启蒙宣谕,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潜能",这是一种主体的生成方式。另一方面,从一种民族主义的视野来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结构中,这群"不值得活的生命"又是值得我们铭记的,这体现了启蒙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双重困境。  相似文献   

2.
高清海先生的逝世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但他所创造的哲学与生命内在统一的思想和原则却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这笔财富,集中体现在高清海先生生前所坚持和强调的"为人与治学的内在统一"、"哲学与人的本质统一"和"生命和哲学的相互映照"等观点和学说之中.正是这些观点和学说,构成高清海先生"生命哲学"的思想真谛,同时也成为我们解读高清海先生"哲学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3.
应运而生的生命美学 ,选取了独特的理论视角 ,从人本身出发 ,从生命活动出发 ,以审美活动作为研究的中心 ,具有原创性、深刻性和当代性的理论品格。作为刚刚诞生的新理论 ,它还显得不够成熟 ,但经过学术的砺炼 ,它的成熟是完全可以预期的  相似文献   

4.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理应常把心关怀。莫沉迷,莫放逸,执迷自被烦恼缚,斗争仇恨随之来。知世苦,求出离,决心去把无明断,举手投足需照顾,动念起心要分明。心本无生着境有,为善为恶由此生,是苦是乐影随形。后不灭,前不生,依愿随缘常自在,觉了无生任逍遥。  相似文献   

5.
"死亡教育"并非教人如何"去死",而是在观念上的由"死"观"生",是更深切的对人们生存境遇的终极关怀、对人们的"死亡品质"与"生命品质"提高的关注。本文从死亡教育的本源、内涵及实质切入,认为死亡教育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观,认识到生命的短暂与脆弱,珍惜、热爱有限的生命,让生命焕发耀眼的光辉而不虚度一生。  相似文献   

6.
台风海葵那仿佛要把小楼拔地而起的怒吼这下终于歇息了,窗外波涛汹涌的海浪也渐渐放慢了步伐。他拄起拐杖要下楼了。她放下手里的针线活说:法庭里今天不是有人吗?要不就不要去了?还是去看看吧。他头也不回地答了一句。她到窗口看着他。他先坐上三轮车的座椅,把拐杖放到车厢后,弯腰用手把右腿抬过车杠。路上有积水,她看见他骑起来比往常稍显用力。他走远了,她又回去做针线活,  相似文献   

7.
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审视,当代教育的功利主义,使生命的意义被消解;教育与生活的分离,使生命失去了根基;教育者角色的强化,使生命的灵动与创造被泯灭。生命解放之路在于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是自由地栖居、创造性地栖居、精神相遇地栖居。  相似文献   

8.
贾凯 《东方论坛》2013,(4):16-20,96
池田大作的生命伦理观是以生命尊严思想为核心的。立足于生命的尊严这一价值基准,通过对启蒙时代以来受理性主义影响现代社会产生的各种危机的思考,池田大作倡导建立尊重人的人格、生命,为了人的幸福的"生命的世纪",并提出了实现途径,即通过人类精神的革命来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现代社会的危机,让生命更有尊严。  相似文献   

9.
在生命美学之前,以实践美学为代表的美学误区在于,忽视了人与世界之间事实上还存在的第三个维度:人与意义的维度。实践美学的核心是本质,生命美学的取向却是意义。由此,生命美学走向超越维度与终极关怀,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了美学。  相似文献   

10.
政党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有兴衰存亡的命运。对影响政党生命的因素,世界各国政党有不同的看法。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曾经提出过党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党的生命、党的作风关系党的生命、党的先进性是党的生命以及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等命题,这些都是中共对政党生命力影响因素的独特见解。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对政党生命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中国许多省市都开始了生命教育的活动,以应对青少年出现的严重的生命困顿,如生活中的盲然和人生的无奈,以至陷入了网瘾、斗殴、吸毒、自残、自杀、凶杀等等对生命极不负责、极不尊重的行为之中,断绝了自我宝贵的生命。生命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体制化的生命教育则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澳大利亚,中国台湾地区纳入国民教育系统的生命教育是从1997年开始,而中国大陆由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如上海、辽宁、湖南等)的生命教育约从2004年始,至于云南省提出并实施的"三生教育"则是从2008年8月份启动的。从总体来看,中国生命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也不统一,而各省市自治区在推广实施方面更是参差不齐。一般而言,生命教育当然是以"生命"为核心的教育,是作为主体的"生命"(教师)以"生命"的丰富性和发展性为教育内容,对每一个个体之"生命"(学生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教育。本期专栏编发了关于生命教育的几篇文章,重点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较深入地探讨了生命教育的一些重要的问题,期望引起学术界及教育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中国许多省市都开始了生命教育的活动,以应对青少年出现的严重的生命困顿,如生活中的盲然和人生的无奈,以至陷入了网瘾、斗殴、吸毒、自残、自杀、凶杀等等对生命极不负责、极不尊重的行为之中,断绝了自我宝贵的生命。生命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体制化的生命教育则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澳大利亚,中国台湾地区纳入国民教育系统的生命教育是从1997年开始,而中国大陆由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如上海、辽宁、湖南等)的生命教育约从2004年始,至于云南省提出并实施的"三生教育"则是从2008年8月份启动的。从总体来看,中国生命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也不统一,而各省市自治区在推广实施方面更是参差不齐。一般而言,生命教育当然是以"生命"为核心的教育,是作为主体的"生命"(教师)以"生命"的丰富性和发展性为教育内容,对每一个个体之"生命"(学生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教育。本期专栏编发了关于生命教育的几篇文章,重点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较深入地探讨了生命教育的一些重要的问题,期望引起学术界及教育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国家对于加强乡村治理提出的一种新要求。这一要求在回应当前乡村治理困局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即“三治”结合的形态为何?本文在阐明自治、法治和德治主要关系及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考察分析作为“三治”发源地的桐乡高桥镇“三团”实践,提出了“三治”结合中的嵌套性关系。这一发现表明,乡村社会治理需要嵌入于乡村紧密型利益关系中,通过以体现个体权利为主的“自治-法治”机制,和以体现共同体作用的“自治-德治”机制,共同调节乡村社会事务的处理。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以欧洲的"行会"为参照物,围绕中国古代"行"的性质和功能,发表了多种见解,或认为两者颇为相似,或认为全然不同,但无论如何,多数学者都将"行"视为一种实体性的组织,哪怕只是单一功能的赋役组织。欧洲不同城市的行会,其起源、形态和作用颇有差异,但它们也有共同的特征,就是对外享有行业垄断特权以避免外来竞争,对内实行管理和监督以避免内部竞争。从资料略微详细的宋代"团行"和明代"铺行"的情况看,它们只不过是官府设置的一种徭役制度,不但与欧洲的"行会"没有相同之处,而且可能只是一种"役籍"即服役名册,而非实体性的组织,在册成员除了按照官府确定的次序轮流服役之外,相互之间并无组织性的活动和联系。  相似文献   

15.
先秦的时空无限观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至战国中期以后始形成了精到而明确的"宇宙"观念,庄子的生命哲学正是在这个叩问宇宙的文化背景中产生的,他将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的宇宙时空中去,从而超越了包括死亡在内的一切生命的局限,遂能够"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相似文献   

16.
生命的超越——从“复归于婴儿”到“死而不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因有限而具有悲剧色彩。突破生命的有限性,实现生命的超越,便是生命之"梦"。在老子看来,生命超越之路就是"复归于婴儿"。"婴儿"是生命的初始形态,也是生命永恒的象征。由于"复归于婴儿"的方法"常德不离"、"专气致柔"在经验世界和理论层面均面临无法克服的困难,老子只得从"复归于婴儿"转向"死而不亡者寿",由从"生"的角度追求生命的超越,转向从"死"的角度寻求生命的超越,从而使生命超越本身蕴涵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7.
船作为维系人与自然———水的中介 ,成了沈从文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舞台 ,它因此被赋予了“生命” ,从船的命运沉浮中我们可以窥见人的命运的兴衰。为作家提供了接触人事的直接工具和窥探人类命运的微型窗口。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生命美学的创始人和领军人潘知常从1991年的《生命美学》到2023年完成的“生命美学三书”(《信仰建构中的审美救赎》《走向生命美学》《我审美故我在》),构建起了“情本境界生命论”的美学思想及“审美何谓—审美为何”的研究体系。从他这四部著作(尤其是第三部)的“后记”进入潘知常的学术世界,探寻他由“生命”到“美学”的心路历程,期冀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窥探他生命美学的“奥秘”。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伍尔夫两部作品《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的对比研究,比较两部作品文本中人物生命空间的异同。基于巴什拉的空间现象学,聚焦房间、门与窗等空间意象,分析两种家宅空间——主体自我表达的生命空间和与他者共在的共通空间,并论证从《达洛维夫人》到《到灯塔去》, 借由与他者的理解,个体发现“我”的失落生命空间与遗失的梦想,意识到彼此相互密切联系的重要性,进而向更具整体性的以“我们”为特征的共同体演进。  相似文献   

20.
人首先是一种动物 ,可是人类已经忘记了它 ,而动物永远不会认为人不是一种动物。只不过在动物的眼中 ,人已经变成了一种与所有动物都有极大不同的怪异物种。它的种种怪异的特点 ,使人远离了作为生命的动物群体 ,远离着生命的本性。尽管经历了种种血雨腥风 ,生命世界仍然在地球上存在了数亿年 ,而到今天 ,人与生命世界的远离 ,却成为导致生命世界毁灭的最大的祸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